当代中国画坛,颇具实力的女画家为数不少,差不多每个画种都有敢于与男性试比高的巾帼,只有国画中占主导地位、学者甚众的山水画例外,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
因此,当我知道钱紫奋是一个画山水的女画家时,不免有些1惊讶,待看过她的作品之后,心里一阵涌动;她的作品表明,她确实闯进了山水王国,仅这一点就令人肃然起敬。
钱紫奋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后长期从事美术教师培训工作,画山水并加以研究是她工作的一部分,她并非是靠画“求名求利”的“专业画家”。大凡“专业画家”都有“艺术使命感”——为自己在画界争夺一席之地,在社会树立自以为高的大画家形象。这样,艺术创作活动就成了有目的的功利行为。当然,在中国画的历史上自文入画兴起之后,文入画家们会凭兴之所至随笔点染,艺术不再追名逐利的工具,只是画家聊以自娱而已。这是中国艺术文化独有的特征。
然而在近现代政治和经济交替干预艺术,为艺术而艺术的自娱事实上成为不可能,没有功利的艺术少之又少。这是二十世纪中国艺术的时代潮流。
能在如此强大的时代潮流面前超然潮流而独立的画家可谓是寥寥无几,钱紫奋就是其中之一。艺术的自娱并不止是画家在创作时获得一种快感,也不止是把画画当作消遣如下棋饮酒,自娱包含两层基本意义:一是画家作画没有明确的功利目的,二是在作画时不受制约不按既成规范,随意凭感觉和灵性挥洒;这种全凭画家一时的感觉与偶然进行的创作,虽是灵性十足,却容易被视为不懂艺道的漫无章法,如何做到无法又有法,取决于画家的气质与才情。
泼墨泼彩是近代许多山水画家运用的技法,与传统的钩勒皴擦相比,泼墨泼彩更显洒脱豪放,有一种不受羁绊的自由精神,少按部就班而多有偶然效果。正因为如此,灵气豪放的钱紫奋喜欢且擅长泼墨泼彩画,画桌上时常备有小碟的墨和色,情到兴至,便对宣纸大泼一番,完毕后依据泼彩泼墨形成的痕迹,再加以点染钩画,便成了一幅山水画,表面看来这种创作方式过于随意,实则能随意泼洒者自有艺术的灵性与颖悟,将抽象的彩墨形迹因势利导恰到好处地钩画成山水形象更非平庸之辈能所为,需要画家对山川水泽的心领神会。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与胸有成竹完成的画更是灵活生动,变化万千而不拘一格,无论是构图,还是用色用墨用笔诸方面都极少雷同。钱紫奋的许多优秀作品如:《土坡野意》《西山小景》《野趣》《日月同辉》等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传统水墨山水画重用笔用墨,轻用色彩,即使略施彩粉也是为了补笔墨之不足,色彩在作品的审美因素中几乎不占什么位置,近现代山水画家的用色大多仍是随类赋彩,不过稍比古画丰富一些而已。钱紫奋的山水画,彩墨并用,相互补充,为了突出色彩的审美作用,强调画面的色彩对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放弃随类赋彩的原则,而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和色彩审美规律赋彩,如《阿尔卑斯山下》画,绿色与红色形成对比,并衬托出了白色的山石,特别是那片朱砂红,虽然我们不知道这片红色从何而来,但在画面上却非常协调而醒目,使画面更富有生气与活力。
钱紫奋是一个少见的而多灵感的画家,从具象到抽象对她来说是很自然的,具象也好,抽象也好,只凭感觉。所以,有时泼彩泼墨一番之后,自觉意趣异常,只需略加钩划即可成画,这样,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完成了,在这些抽象作品中,墨彩交融,灿烂辉煌,且具抒情意味,可称之为抒情抽象。不过,应该指出的是钱紫奋的抽象画与一般的抽象画家有所不同。其一:钱紫奋从具象到抽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同于一些画家是为了创作抽象国画以使国画现代化并加入世界抽象艺术的潮流,她不是为抽象而抽象,她的抽象画作品中并不多,也不存在艺术创作的抽象阶段。其二,因为她不是为抽象而抽象,只是从山水中转化而来,所以她的抽象画是对自然山水的抽象,抽象的画面语言却依然丰富而华丽,不是故意追求抽象的形式意味。
钱紫奋作画,不拘泥于程式,既不愿受前人和同辈的束缚,也无意制造个人风格的锁链套住自己,特别是把她的所有作品联系起来看。无不洋溢着无礼无法的自由精神,她善于迅速地捕捉自己的感觉意会并迅速用视觉形象表达出来。
从某个意义上说,艺术作品的视觉图像受制于特定的技巧技法,而技法则根据艺术感觉的不同而变化。钱紫奋是一个重感觉而灵悟的画家,为了捕捉并表达自己的感觉,她总是不断地摸索各种技法,结果是使她的绘画风格不断的变化着。《蠕动》就与《阿尔卑斯山下》等作品完全不同,这幅画给人印象最强的是它的动感,整个画面和各个形象山石、山坡等都布满了曲线,甚至为了强调画面的动感,画家不惜舍弃自然山水的形象排列(如画的下半部份)。但这并不是一幅只表现动感的抽象画,尽管这幅作品从局部来看可以说是抽象的,但整体上仍然看得出是一幅山水,只是由于它特别强调了线条的造型作用而淡化了山水本身的自然形象,因而形成风格特别强,甚至可以说具有了艺术符号的特征。象这样符号化的山水画(抽象符号远远大于自然山水形象)是不多见的。
如果我们以通常的山水画形象标准来看,《律动》和《苏州河畔夜色浓》很难说是山水画。首先,这两幅画仅只是以天空和水为描绘对象,而在惯常的山水画里,天空和水只能依附于山石树木而存在而不能独立成画。其次,惯常山水画里的天空和水都是象自然实景一样简单的,这是它们不能独立成画的原因,为了使水能独立成画,就必须根本改变惯常山水画中的天空和水的概念。在这两幅画中,布满了小点没有留白也没有平涂,这些不同色彩不同浓淡的小点,聚合起来组成富有动感的旋涡和块面。小点的浓淡变化,疏密变化和色彩变化既丰富了画面,又显示天空和水的印象,(而不是纯抽象的点)。这两幅本是很单纯的画却向欣赏者提供了丰富的美的信息;点的质感,面的形象,浓淡的韵味,奇异的光感,回旋的动感,美丽的色彩感,这里的天空和水不再是原来山水画中单调和平面的,而是丰富和富有深度的。天空和水都是三维延伸的。特别是 《苏州河畔夜色浓》一画。左面是一片闪光的暗色,点明了“夜”,右面是明与亮的交融,上部是闪着白光的蓝色,中下部则偏暗,兰色与墨色的交融中闪现着耀眼的藤黄色,它既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非常逼真地描绘了河水在夜晚灯光照耀下的印象。它不是实景的现实主义描绘,而是感觉灵悟的印象主义描绘。
这两幅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山水画的固有表现手法,这种背离和林风眠用粉色在宣纸上画静物一样,她的作品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意识的结合,事实上她是以独特的目光观察自然,并让自己融入其中,在传统宣纸上,让墨和色共同表达意象,以线条和墨块色块及色点的交融变化,表现了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她大胆地突破中国画中不重色的成规,特别是让中国画颜料中的某些厚重、沉着的色彩在宣纸上得到充分而发挥和应用,她的山水作品个性很强,是生活和情感的结合。只要我们以纯粹的观感面对作品,放弃各种各样先入为主的教条和概念,我们就能从中感受到艺术美的和谐,丰富与奇异。并且,这种绘画的美感并非是西式油画所能具有的,它发挥了中国宣纸和笔墨在视觉中的表现力,从这一点而言,它是符合中国民族艺术审美特征的。
李蒲星(湖南师大艺术学院艺术理论教授)
1993年7月19日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