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博会的中国设计 作者:潘鲁生

      作者:核实中..2010-07-26 15:25:07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盛大开幕,作为国际间文化交流的盛会,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开放多元的姿态,展现充满生机的文化景观。同历届世博会一样,上海世博会将成为创意的舞台、文化的载体、文明的见证、和平的节日。不一样的是,作为在中国本土举办的世博会,将烙入鲜明、深刻的中国印记,充分融入一个古老民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生动的文化解读、创意表达和发展期望,融入今日中国从文化精英到普通民众关于世界、关于自我、关于历史与未来的思考和表达。正如中国馆巍然屹立,真切呈现出今日中国的神气风度,当我们以谦和之姿融入这个世界的时候,也将更加清晰地认知这个时代的自我。

        因此,从中国国家馆到各省、区、市联合馆栩栩生动的设计语言里,能够真切地读懂今日中国,读懂今日中国的文化自觉、人文视野和发展意识。这是我们面向世界的基础,也是我们融入世界的收获。可以看到,中国国家馆及地区馆的设计中,绵延贯通着传统智慧的线索,展示着时代风貌与发展方略,铺陈出未来生活的视野。设计者与参观者由此共同开启的是一次传统智慧的寻根之旅,是关于时代形象的表达和理解,是关于未来生活美好的畅想与无尽的探索。

        传统智慧的寻根之旅

        本届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聚焦城市发展,将城市作为兼收并蓄、开放多元的文化载体,探讨文化融合、经济繁荣、社区重塑以及城乡互动等问题。对于积淀着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中国而言,城市发展不仅是一个着眼当前、面向未来的现实命题,也关系到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把握和发掘传统文化智慧,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出发点,具有根基意义。

        正因为如此,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作为展示主题,结合城市发展,铺陈宽宏视野,提炼文化根脉,凸显中华智慧,不仅展馆营造运用了传统建筑中斗拱榫卯穿插的结构,形如冠盖,层叠出挑,成为建筑形态的文化表达;展示内容亦以“寻觅”为主线,从当代切入,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由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应该说,动态的《清明上河图》复活的不只是北宋的繁华街景,更是历史演进中的城市形态;“国之瑰宝”展示的不只是金属冶炼、丝绸染织、造纸印刷、中医中药等发明创造,更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生动样态;轨道游览所见的拱桥、庭院、园林,是营建的智慧,更是生活的诗意。

        可以看到,不仅国家馆注重整合传统文化要素,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叠篆文字”装饰的建筑外墙,传递二十四节气的人文地理信息;花岗石台阶运用“三斩斧”工艺,再现汉代石刻拙朴刚强的气魄。各省、区、市馆贯通着历史的回溯、地域文化的演绎,生动体现了当代中国设计对于文化民族性、地域性、历史延续性的思考和把握。例如,山东馆以“齐鲁青未了”为主题,生动喻示齐鲁文化之贯通古今、悠远无尽,形成了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和关于未来发展的启示;安徽馆提出“徽文化让生活更多彩——无徽不成镇”的主题,展馆体现徽派建筑风格,展项汇集徽派雕刻、文房四宝、山水壁画,彰显徽州文化;甘肃馆以“丝路·城歌”为主题,回溯展示以敦煌为代表的历史文化。

        时代形象的艺术表达

        从1851年以“荣记湖丝”参展,到2010年举办世界博览会,历史的步伐包含成长与发展的历程,中国的形象不再浓缩于一方丝绸、一件陶瓷,而是在多元的设计语言中生动呈现。

        从场馆设计看,中国国家馆运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梁柱结构,塑造出标志性的斗冠形象,线条简约、色彩沉稳、综合运用“规”与“回”的空间组合秩序,充分融合传统文化要素,同时运用现代工程技术,使力度美与结构美相统一,尤其33米挑空部分的对称空间,具有开放性和公共性,体现了国际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设计者希望由此塑造“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形象,体现中华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各省、区、市馆的设计,运用丰富的造型语言,生动描绘地理形胜、自然风貌、民俗风情以及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方略,体现了充满生机的发展景象。例如,浙江馆外墙仿似竹林,通过光影技术变换色彩,剔透晶莹,营造出清雅的江南韵调;贵州馆建筑汇集银饰、苗寨、鼓楼、风雨桥和山水瀑布等特有的视觉元素,充分展示贵州的自然民俗特色;此外,黑龙江馆的冰雕造型、内蒙古馆的草原美景、广东馆的骑楼外观、海南馆的线幕设计、广西馆的榕树构型以及江西馆的青花瓷器造型等,都体现了不同地域自然的、商业的、民俗民居等方方面面的文化特色,参差多态,蔚为大观。

        从展项设计看,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影像形式记录梳理发展脉络,是主要的展示手段。例如,国家馆通过前、左、右3面大银幕,在不同的空间播放同时主题影片,如 “微型史诗”,展现当代中国家庭生活与城市建设的变迁发展。同时,陈设性展示依然是主要的展示形式。例如,诸多地方展馆展示了珍贵的出土文物和民间工艺品,体现了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联系与思考。此外,营造体验环境是重要的展示内容,也是主要的展示手段。例如,中国国家馆里“水”的意象贯穿始终,形态各异,既是意境的凝练,也与现实的水资源问题相呼应。


        未来生活的发展理念
        从早期的工业展品展示到科技、人文、生态领域的交流,世博会在15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超越对于物质的关注,转向关于发展理念的探讨,探索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全局性问题,共同寻找通向未来的路径。

        在本届世博会的城市主题中,畅想未来生活,“低碳”“环保”“和谐”的理念尤为突出。因此,中国国家馆以“低碳行动”为独立展区,通过风能、太阳能、微藻制油等装置模型,展示以低碳为核心元素的未来发展理念,强调“取之有道”,倡导“师法自然”,力求应对未来的城市化挑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式的回答”,并在观展的最后一站,营建“新九州清晏”的自然景观,运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造景技术,体现自然生态和东方神韵,使关于未来生活的畅想充满无穷韵味。地区馆关于未来生活的理念也落脚于“低碳”“环保”主题,关注人文与生态的和谐。例如,天津馆设有生态环保展厅,突出宣传生态宜居高地建设,重点展示中新生态城等内容;湖南馆诠释未来城市形态,演绎“都市桃花源”主题;西藏馆以“保护生态环境,传承民族文化,创造美满生活,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展示理念,展示“新西藏、新发展、新生活、新变化”。

        此外,在关于未来的畅想与展示中,国家馆和各地区馆尤其注重展示项目的互动体验,寓教于乐,注重发挥观众的想象力,使之参与其中,由互动体验一同畅想未来的城市生活,一同感知未来的喜悦和希望。记得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名篇中曾感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会把第三天留给世博馆,因为在那里,会有世界的光明,会看到世界的未来和希望。”

        那么,就让我们迎着智慧创意的光芒,在世博会多彩的展示中,一同感知、传播关于生活、关于未来无尽的希望。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潘鲁生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99(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