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沙克仲:艺博会必须要走市场化的道路

      作者:徐磊2014-04-25 14:25:51 来源:中国经济网

          (1/3)2014年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 法国艺术家Isabelle Del Moral参展作品之一

          (2/3)2014年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 法国艺术家Yann Rebecq参展作品之一

          (3/3)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现场图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谈到艺术品市场的业态构成,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画廊和拍卖行,其实还有一个,那就是艺术博览会。在拍卖行大放异彩的同时,艺博会也正以独特的姿态释放出越来越大的能量。


        差距在哪里?


        国际顶级艺术博览会,所呈现的不啻于艺术机构,或是艺术名流的云集,更像是一场规模宏大的艺术盛会,比如科隆国际艺术博览会、西班牙的ARCO、瑞士的Art Basel、法国的FIAC。反观国内,能够做的风生水起的艺术博览会实在是凤毛麟角,声势也小了很多,这是什么原因,差距又在哪里呢?


        带着这些疑问,中国经济网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秘书长沙克仲先生。他一身休闲打扮,谈吐儒雅,对于记者抛来的尖锐问题,并不回避。他坦言差距的确存在,首先可能是在专业性和服务理念上有些不足,但他同时表示,原因其实很复杂,可能还与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有关。


        他指出,就香港而言,地理位置优越,能够汇集多国的藏家,一方面是展览营销做得好;另一方面香港是艺术品集散中心,免税政策使艺术品的进出极为便利,这是内地城市很难比拟的。还有一点,香港市民的艺术素养、欣赏水平和审美层次都很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市场化才是出路


        综观国内博览会行业,虽不乏佼佼者,但鱼龙混杂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打着“国际”的幌子,展览呈现的却是“旧货市场”的感觉,甚至政府参与主办的一些博览会水平也是良莠不齐,令人唏嘘。


        对于这种现象,沙克仲表示目前的确有一些与名称不匹配的博览会,所以还是要看呈现的内容和品质,但是他对这些并不排斥。他认为,人们的需求有不同的层次,关注点也会不同。只要不是政府拿钱“堆”起来的展会,就有存在的价值。展会也好,文化也好,应该是多元的,也不是靠政府的行政职能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国字头”、“国际”这些名头,原来是政府主导配置的一种资源,是有吸引力的,但现在这种概念已经淡化了。“我们的成功不是来自于名字,而是为客户创造的价值,未来不排除将名字改的‘艺术范儿’一些”,他笑着说道。


        政府参与主办的一些展览数量庞大,可能占到半壁江山,甚至更多,但沙克仲对这种展览并不太认可。他表示,这是很不市场化的,背后是一个很“畸形”的文化市场,是需要打破的。因为如果财政支持断了,这种展览就难以为继了。展览还是要走商业化、市场化的道路,不然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不用避讳谈及利润,更不用以此为耻。在市场化方面,步子应该迈得更大一些。


        对于博览会的出路,沙克仲指出,要注重品牌塑造,凸显国际化,今年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参展的海外机构大概能占到四成左右,就是要打造国际化的交易平台。在吸引了一些国内外的画廊参展之后,还要在买家邀请方面下更大的力度,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不管参展商也好,买家也好,都有一个选择的过程,只有对博览会的品牌认可了,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才能真正实现市场化。在他看来,市场化运作的博览会,是能够真正促进文化市场繁荣的。


        非遗要学会“自我造血”


        与其他博览会相比,除了坚持走国际化路线,“非遗”板块无疑是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的又一亮点。谈到设置这一板块的初衷,沙克仲指出博览会原本是专注于艺术,比如书画、油画、雕塑等,但是文化概念的覆盖面很广,买家群体有很多是重合的,可以说,“非遗”板块是博览会尝试做的一些延伸。


        “非遗”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也历来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有业内人士指出,文化遗产要有尊严,要优雅体面地生存,但只靠政府去做宣传推广,只靠临时性的补贴,或者救济,从长远来看,“非遗”的未来并不明朗。


        沙克仲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一些文化遗产本身很有艺术价值,应该挖掘其潜在的交易价值,通过包装宣传来走市场化的路子。如果利用政府的某些行政职能,可能会促进非遗的发展,但只是停留在公益的层面上,完全靠政府去保护,这是不合理的,只有“自我造血”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博览会前景如何?


        对于艺术品市场而言,拍卖行、博览会、画廊都应该有各自的轨迹,但遗憾的是,这不是国内市场的现状。几乎在2005年之后,拍卖行开始大行其道,经济危机之后,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虽然拍卖行业也有洗牌,但是博览会和画廊更是遭遇前所未有的萧条。那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三者之间的关系,未来博览会又将走向何方呢?


        沙克仲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从历史上来说,国内博览会要早于拍卖,但后来博览会的发展有些滞后。对于画廊而言,博览会是重要的展示和销售平台,但是博览会和拍卖行都替代不了画廊价值发现的功能,画廊参加博览会,短时间内可以接触到这么多藏家,交易成本是下降的,是便捷的销售方式。


        对于本土画廊所面临的困境,沙克仲表示,最大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一种公认的行为规范,缺乏契约精神,对诚信精神理解的不够。那么,一些画廊放弃展厅参加博览会的做法是否可取呢?沙克仲并不认同,他认为这个方式是无奈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画廊拥有展厅还是很有必要的,放弃空间是下下策。同时,他指出这不是艺术的问题,也不是艺术品市场不景气的问题,是房地产的问题,是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特殊问题。


        对于博览会行业洗牌的问题,沙克仲认为,一些博览会在市场调整中没有生存下来,不是市场需求没有了,而是在把握展览规律或经营策略上出了问题,比如客户服务、藏家邀请、办展理念等方面做的不够,与商业模式结合的不是很好。从市场容量上讲,一个城市容纳两个博览会是没有问题的,但不管是繁荣还是低谷,都要按照规律办事,不然繁荣的时候也会有博览会倒下。


        在中国经济网记者的采访中,沙克仲一直表示很看好博览会,乃至艺术品市场的未来。他指出,对艺术品市场而言,经济危机是个低潮,市场购买力下降很多,但依然有这么多买家,如果经济反弹上行的话,市场前景肯定会更好。他引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低层次需求满足的程度越高,对高层次的需求就越大,包括审美的需求。“未来艺术品市场会越来越大,而且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沙克仲语气坚定地说道。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93(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