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诗书画家赵钲:艺术家要更懂生活

      作者:核实中..2014-01-03 10:32:10 来源: 魅艺中国

          (1/2)

          (2/2)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华人时刊》创刊已近30年,上过杂志的书画艺术大家,已有数百位之多,在这么多艺术家中,主编梅吉顺老师很少会用“儒雅绅士、才华横溢”来赞赏书画家,赵钲是第一位。笔者在另外一座城市听闻赵钲,是因为他作品的价值,一位经营画廊多年的朋友告诉笔者,在当地,赵钲老师的作品非常受欢迎,价格一直在涨……


               赵钲究竟是何人?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与同事有幸在12月份约到了赵钲老师,在赵老师家中,对他进行了采访。


               生活中,少不了诗情


               在著名画家的头衔旁,赵钲还有一个多数人不知道的头衔——诗人。


               赵钲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是晚清的秀才,常年在扬州坐馆,父亲是教师,儿时,赵钲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尤爱诗词,从懂事起,就背诵了很多文笔秀美的唐诗宋词和历代名篇。至今,《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长篇诗词,他仍张口即来。


               1993年,赵钲进入了江苏省诗词协会,在日常工作中,他接触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赵钲颇为感激地说:“正是他们,擦亮了我心灵的光芒”。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他如饥似渴的学习起了诗词格律,将诗词名句抄在小本上随身携带,于车上、路上反复吟读背诵。


               一边是勤奋学习,一边是大胆创作,创作之余,赵钲还拿着自己的作品请单位的诗词专家们指教。短短时间,赵钲的诗词创作水平进步神速。赵钲创作的第一首诗《东南大学“六朝松”》可谓一鸣惊人,该诗取材于生活,发乎情止乎景,恰到好处,受到了同行们的好评。


               《东南大学“六朝松”》:悠悠往事渺如烟,翠柏青青不计年。欲问六朝遗韵迹,虬枝且伴老龙眠。


               东南大学的“六朝松”高9.58米,围2.65米,古劲苍笼。该树本为柏桧,因传为六朝遗株,故称“六朝松”。六朝松矗立在东南大学校园西北隅的梅庵之旁。主干笔挺,外皮斑驳,像一个历经沧桑、饱经忧患的老者,六朝松现已成为了南京市的著名景点。


               “我是以诗人的眼光来对待周围的环境,感悟身边发生的事情的,生活就是一首诗,生活的最好状态,便是诗意的生活”。他解释道,《易经》的宗旨便是和谐,这与诗很相近,生活中处处有诗,关键在于发现,诗就是美,先发现美,后才有诗。


               某日,赵钲上班路上途径江苏省作协旁的一间饭店,工作人员在搬运食材时,一不留神掉出了一只大龙虾,赵钲巧遇,偶得之,甚觉有趣,便养在了办公室里。咨询过饭店工作人员后,他得知龙虾爱吃河虾,故此,他为龙虾准备了2只河虾,供其一周享用。悉心饲养了一年多后,这只龙虾长得雄壮威武,个头足有10厘米长。赵钲谈及此处,甚是自豪,拿起手边的茶杯比划了一下。


               “本是入厨佐酒鲜,偶然漏网得流连。年来喂养多雄健,际遇从来一瞬牵。”这首《鱼篓中爬出龙虾》便是赵钲在此情此景下创作出来的。关于龙虾的诗词,赵钲还创作了许多,让笔者甚觉有趣的是《小桃红——街头偶拾龙虾》:当衢逞勇学螳螂,挺戟扬须样,欲待携归讶相撞,气昂昂,请君入瓮休辞让。低吟浅酌,拈毫戏写,绢素驻龙骧。


               1993年到2013年间,赵钲创作了一千多首诗词,发表在全国各大诗词刊物上,并出版了多本诗词集《诗书画缘》、《画境诗情》等。赵钲的诗,用词丰富,只字间场景描写生动活泼,作者的丰富趣想往往能让读者浮想联翩。这就是赵钲,一个满腹诗书又不失趣味的人。


               坐卧间,挥不去画意


               走进赵钲的书房,朝南敞亮,墙上挂着几幅完成不久的猴画,书房里堆叠着各类书籍,一张大大的画案上,铺着几张早上练习的毛笔字。纵观笔、墨、纸、砚、笔洗、水壶等器物无一不精致。看罢,只觉这是一位勤奋、有品位的画家。


               赵钲12岁拜师学画,近年以书法入画,精研笔墨,特别是揣摩林散之先生的笔法:把平拖、提按、使转的动作三维同步进行。更由于他在车上、枕上长期不懈地努力练习,终于悟出笔墨在绞转、生杀中特有的韵味,使墨彩生花。“毛笔的用笔精髓,便是手握时的绞转,这在中国书画界是秘而不宣的诀窍。”


               赵钲无论去哪儿,都会带上几只铅笔,有时会带着与毛笔杆粗细长短相近的树枝干,勤加练习用笔的使转、手指的灵活度,以及驾驭毛笔的本领。正说着,他从公文包里掏出了一支铅笔,三根短树枝。“只有苦练,才能将绞转更好的运用到笔法中,睡了一觉,早上醒来后,发现有铅笔头在被窝,那是很正常的事儿。”赵钲笑着说。


               赵钲的生活充满趣味,且很有古意。他会在冬日雪后,收集梅花树干上的雪,他称之为“天落水”,并将其藏于狗头壶中,供其一年研墨使用。每次取用,他都颇为小心地将其滴入端砚中,用徽墨细细研磨。“我每天早上5点起床,在研墨中,开始一天的工作。”


               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徽墨的墨色深沉庄重、润味悠扬,上等安徽绩溪胡开文超细油烟墨更是散发着让人心旷神怡的淡淡香气。赵钲每天都是先练字、再画画,以恬淡的心境染翰挥毫,这个步骤坚持了多年未变。从研墨到画画,这一系列都是他在为“心灵之墨”做准备工作。“绘画是一种高贵的创作,在创作材料、心理上,先要把自己高贵起来,典雅起来,作品才会不凡不俗!”赵钲解释道。


               正当笔者沉浸在怡人的墨香中时,赵钲微笑着问我们:“想看猴子身上长毛吗?”我们还未及反应,赵钲便以苍劲有力之姿,仅用几笔就画出了猴子的身躯与四肢,一笔勾勒出了猴子的尾巴,只见他在画好猴子后,将毛笔中饱含的墨水泼在猴子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刚刚还瘦骨嶙峋的猴子,一下子成了一只毛茸茸的顽猴。在为勾勒出的猴子脸部填色时,赵钲用朱砂墨自己研磨,“我自己购买的朱砂墨材料高档,墨色红中带黄,墨质细腻。这样的色泽在朱膘中属上乘颜色。”赵钲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从水到墨到笔,每一步都一丝不苟。


               赵钲10岁便开始画猴子,尤知猴性,工猴图,有“猴仙”之谓也,他所画的猴子造型各异,灵气逼人。多年来,他为观察猴子在大自然的活泼姿态,深入到了西双版纳、峨眉、张家界等著名的灵长类保护区写生,行程数万公里,画稿万幅。他善于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画猴表达人类的情感。1987年,他的40余幅作品应邀参加加拿大温哥华“加华博爱会”个展;1992年春,以猴为主题的作品,在台湾省举办展览。


               在赵钲家中有一面“毛笔墙”,墙上挂着数百支材质各异、粗细不同的毛笔。让赵钲颇为自豪的是,他自创了“筑锋”这一笔法。筑锋,其精髓就是,毛笔尖在纸上如同蜻蜓点水般轻轻触碰,在多次点提中,提写出一个点。这个创意源自他生活中的经历:建筑工人用十字镐在地上挖坑,多次捣挖之后,地上才能挖出了个坑。在动物界,“森林医生”啄木鸟也是以无数次的啄凿把树干里的小虫子捉到。以“筑锋”写字,一个点由无数个提按组成。如此笔法,可以达到力透宣纸的效果,书法作品也会更有韵味。“掌握运笔之法,在转笔时调整笔锋,使提按、使转同时进行,所用时间较长。”赵钲补充道。在一张小小的宣纸上,赵钲示范了以“筑锋”来写横竖等笔画。聊完“筑锋”,他笔式一转,在原有笔画处画出了一株梅花树,树干下两只麻雀正凌空飞舞。《梅雀迎春》赵钲所用时间,不过一分半钟。


               赵钲用了“用功甚细”四字来形容他平日的练习。他说,写字要“入味”,创作时,要达到无纸、无墨、无笔、无法的境界。相较于普通书画家,赵钲身上有着诗人的特质。他更善于发现生活中、行走时、坐卧间的诗意与美感。


               今年10月,赵钲去常熟考察诗词教育,当地虞山脚下有一个大池塘。清晨,有很多人围着大池塘跳舞、晨练。在清澈的池塘里,两条一大一小红色的鲤鱼正在嘴对嘴的“相濡以沫”,身体静止不动的状态保持了十多分钟。“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此美景,让赵钲一下有了创作灵感,回家后他当即创作了《相濡以沫图》。


               2003年8月,赵钲被盱眙县人民政府授予了“盱眙县荣誉市民”的称号。赵钲被称为“中国画龙虾第一人”,2003年第三届中国龙虾节举办之际,赵钲现场挥毫泼墨,在短短两小时间,画出了26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龙虾图,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在当天的晚宴上,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热情地向赵钲敬酒,说:“画家要喝酒,喝酒之后画得就更好了!”


               20年前,赵钲开始画龙虾,其用于研究龙虾画法就花了近15年时间。赵钲画龙虾,以抓住龙虾形态的大感觉,信手挥笔,有笔有墨,随性而发,并非谨细刻画,一味地追求形似。赵钲说,没有工笔就没有写意,如今看似随手勾勒出的写意画,其创作者的功底正是由多年的工笔画基础支撑着。


               赵钲擅长以丹青妙笔写山水风情、花鸟千姿、世间百态。他曾说作画“要常想诗的境界”,他懂得诗书画的相通相融,一直以诗、书、画三绝作为自己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他的艺术实践,融合了诗书画联的各自特长,兼收并蓄,糅为一体,使得笔下的文字、花鸟、物态色调匀称,疏密和谐,灵动鲜活,尽妍毕显,栩栩如生。


               艺术家要更懂生活


               赵钲的画案上,放着一本厚厚的《中国美术史》,这是他正在阅读的一本书,“我很喜欢看书,晚上读着书中的理论,构思着第二天作画的内容。细细研究前人的画谱、画论、书论、美术史、佛经、诗画,很有乐趣。”


               赵钲在研究书画之余,生活中的菜谱也是他研究的对象,夫人最爱吃的一道“蟹黄狮子头”便是他的拿手菜。赵钲告诉笔者:“做狮子头,要选用猪身上的肋条肉,先把肥瘦肉分开,要注意,肥肉要细切粗剁,这样在烹调过程中才会出油;瘦肉要粗切细剁,这样肉不易散。分开剁好后,再把肥瘦肉合剁,并将蟹肉、蟹黄混在肉末中。待到剁好,放入调料后,搓成若干个肉圆子,这时就将青菜梗子用油煸一下作为衬底,将肉圆放在上面,再用大片青菜叶盖在肉圆上,最后用大火蒸……”听着赵钲认真且生动的描述,笔者感受到了一位艺术家对生活最淳朴的热爱。


               离开画案,赵钲最喜欢做的,就是帮助夫人做饭,“艺术家要懂生活”,赵钲笑着强调。


               书画家的创作时间较长,有时会持续好几个小时保持一种姿势。因此,平日的锻炼尤为重要。赵钲的养生法门便是——打太极拳,每天晚上7点半到8点半,是他的运动时间,打杨氏太极拳24式、42式、48式和陈氏太极拳75式这四套拳。赵钲自豪地说:“刚柔并济的太极拳法,我常能运用到绘画的笔势之中。其实,我们在创作时练的是站桩功,这不仅是作画的基本功,更是长寿的基本功,打太极拳时的马步,练的便是站桩功。”赵钲在创作时站立的最高纪录是6个小时不动弹。


               谈及自己成功的因素,赵钲深思过后说:“一、要有坚持不懈的韧性,要有恒心;二、方向要清晰,目标要明确,要有定性;三、要有学佛的精神,有一颗平常心;四、有意识地提升作品的内涵,学画是为诗,作诗亦是为画。”


               采访结束时,赵钲对笔者说:“生活中,要常怀奉献精神,生活中,苦而变乐,如此生活便是诗,这才是诗意的生活。”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81(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