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作追求与社会的共鸣——吴建潮访谈

      作者:核实中..2013-08-01 10:44:23 来源:成功书画网

          (1/3)画家日现场创作中

          (2/3)合影

          (3/3)接受记者采访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吴建潮的绘画体材广泛,中国山水、花鸟画以及西方水彩画兼善,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山水画苍古浑厚,气韵流动,神形具备;花鸟作品工写兼具,趣意盎然,富有诗意;水彩画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随类赋彩,水色交融,如梦如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位善于思考的画家也是具有创新意识的画家,痴迷于画事数十年,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一边实践。在东西方绘画的探索实践中,建树了自己的独特的绘画风貌。


              记者:吴老师您的山水画在注重传统的同时,西方水彩画的成分,并将两者相结合服务于创作。在这样的创作中,谁对您的影响最大?您觉得将这两者相结合运用的关键点在哪里?



              吴建潮:就西方艺术在中国传统艺术创上的运用,1964年9月毛主席曾在《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对待古代和外国的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政治上将其明确的提了出来。


              在艺术创作上,我认为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成功的是吴冠中先生,我在这一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也得益于他的影响。他在50~70年代的创作中,就对油画民族化进行深入的探索,将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从70年代开始,又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并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到了晚年他在东西方艺术融合的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实事求是的讲,要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很难,因为从东西方哲学思想、美学指导理论、绘画创作都有太多不可调和的矛盾,要解决“将西方水彩画技法运用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问题,首先要解决这些矛盾。当然不管是学习传统,还是引进西方,要遵循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创作中要有自己清晰的脉络,一边学习、一边创作、一边取舍,在中西方的绘画理论或者作品找到适合自己的营养,不管是“中国语言的水彩画”还是有水彩味道的中国水墨画都是如此。

            记者:您的花鸟画创作,既注重工写性,还汲取了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使您的作品艺术性和装饰性兼备。您觉得这样风貌作品的现实意义在哪里?


              吴建潮:在我的花鸟画中,草虫形象一般以传统的工笔为主,设色清淡,追求写实,力求主体形象色调和谐一致。在草虫的配景上,追随时代审美需要,大胆追求装饰的写意情趣,运用多种手段汲取姊妹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创造性改造,使之所画作品水乳交融。所以我的花鸟画作品力主体现传统功力的同时,又要洋溢时代的风采与生活的机趣,从而形成其清新怡人的艺术格调。


              作为新时代画家,绘画作品创作的主体不管是在作品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技法,表现怎样的画面感观其意义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体现画家的个人价值,将画家的艺术思想传递给观众;二是向受众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提升社会正气,为社会发展尽力尽责,这是艺术家社会责任感的体现;第三,作为中国画家,弘扬中国绘画艺术,传承中国文化是责无旁贷的。

              记者:您的绘画,不管是山水还是花鸟,其中都流淌着潺潺的诗意。诗情画意中激荡着蓬勃生发的生命感召力。你如何看待中国的“诗画思想”?


             吴建潮:绘画的“诗画”思想在中国自古就有,自唐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元明清历代都有追随者。我认为中国画的诗境即是中国画的意境所在,是画中所有的物象,山川烟云、草禽鱼虫所构造出来的无限想象,这是中国传统的美学指导思想影响下的结果。鸟不鸣,却能闻啼声;水不流,却能舟行千里;花不语,却已泪满襟均在画面之外。或山川险峻,或飞瀑流云,或风和起舞,或阳光雨露皆为无我之境。


             中国画中的整体诗意境界是诗书画印这些传统文化符号综合融汇造就的,观者能从其中看到舞蹈,听到音乐,闻到花香,感受到山川的气韵,能与天地对话,能体会画外之音,诸如此类都是诗意的体现,是人们心中最理想的精神世界,是认识世界的文化归宿。


             记者:我知道,您的创作始于“山村”题材,一开始也遇到了一些难题。您是如何克服这些难题的?


             吴建潮:我创作的原始冲动源于对山村深深的、挥之不去的爱恋。村口的石桥,简陋的蜗居,故乡的明月是我取之不尽的题材。所以我的一些作品中,“缘物寄情”、“物我交融”表达我对家乡的爱恋。


             几千年发展的中国书画理论告诉人们,要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小生灵”,须用工笔。但是要表现工笔画细致入微的线条,又不可避免的考虑到水墨在生宣渗透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的还是思考,反复的实践,从中找到适合的方法。反复从中西画理论与各自的特点出发,研习画技。在千万次的尝试最终在中西融合中,找到了出路。不仅用工笔将小生灵体现在生宣纸上,而且比在熟宣纸上更具立体感,更栩栩如生,从而实现了对山村印象的完美再现,解决了这一问题。  


              吴建潮,原名吴建朝,字春讯,号常山坡龙人。1964年生于河北正定,1985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曾任中国书画院副院长,现任中国文艺家俱乐部书画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及其他艺术机构顾问、教授等。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81(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