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金石:好的艺术家须与市场保持距离

      作者:核实中..2010-09-03 15:12:36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艺术应该自由丰富,好像我希望给热爱精神的人以精神力量,给喜欢金钱的人以投资价值,给好脸面的人锦上添花,把俗物扮得性感⋯⋯我必须把它造得足够大,让站在很远处的人都能立即看见。



          与大众保持距离,这似乎是朱金石刻意为之的结果。或者可以说,中国当代艺术家中的佼佼者并非都是大众眼中的公众人物。



          对大众来说,朱金石这个名字和他的作品都是陌生的,然而纵观中国当代艺术史,你会发现作为其重要参与者,他几乎未曾错过任何一个重大事件:星星画展,中国前卫艺术展,、第一届广州三年展、第六届上海双年展⋯⋯然而,作为一位影响中国当代艺术进程的艺术家,他却没有像艾未未、蔡国强等人一样,通过泛艺术类媒体而被大众所熟知。



          这似乎是朱金石刻意为之的结果,或者可以说,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家中的佼佼者并非都是大众眼中的公众人物。



          朱金石坚持与大众保持距离。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不接受非专业类媒体的采访。与此相对应的是,你不时可以看到他与艺术圈内好友的对话刊登在各类前卫刊物上,而这样的交流也因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铭记。



          事实上,在艺术圈里,像朱金石这样的艺术家不是少数。或者说,他们的数量不多,却极为“强势”,享有艺术专业领域内的话语权。收藏他们作品的不会是煤老板,而是专业的收藏家,是可以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中的泡沫看透彻,直奔真正重要且优秀作品的顶级收藏家。



          所以,贸然问他:“艺术欢迎资本主义么?”他会给你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



          “当代艺术与资本主义像一对孪生姐妹,二者之间有着同一血缘的关系,又有着各自独立的性格。艺术本身就是一种资本,而资本的最高境界则是精英与品位。所以二者之间谁都不在乎谁,但又难分难舍。”他解释说。



          “中国当代艺术的形态几乎可以用‘公寓艺术’与‘工作室艺术’诠释。”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工作室艺术”



          朱金石的工作室在楼台9号艺术中心,那是北京温榆河畔的一片厂房,与格林马会和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名女人杨澜的私宅都相隔不远,典型的富人聚集地。然而朱金石的工作室却并没有因此而大肆装修,仅仅保留了空旷和实用。几年之前,他甚至连工作室这种形态的存在都不屑一顾,认为“没有必要”。反而是圈内好友相劝,他才改变观念。



          如今,当他再次审视被许多圈内人当做“必需品”的工作室,却有了新的想法。



          “中国当代艺术的形态几乎可以用‘公寓艺术’与‘工作室艺术’诠释。”公寓艺术是中国批评家高名潞提出的概念,他在艺术生态上发现,中国早期现当代艺术都与公寓艺术有不解之缘。而工作室艺术,朱金石认为,它是2000年之后的文化现象,并且是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国际化与多元化的标志之一。



          另一个众所周知的艺术圈“潜规则”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上抢手的油画艺术品,大多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不求画得像,但至少要有内容、有故事、有背景、有复杂性,环顾拍卖场上的高价作品,大都逃脱不了这个范畴。这恰与朱金石所坚持的艺术理念背道而驰。



          知名艺术评论家高名潞曾这样评论朱金石的艺术风格:“他一直致力于‘中西合璧’,无论是他的绘画还是装置作品,都自然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感物咏志’的美学理念。”这样的描述可能太过抽象,但当你站在他的巨幅油画作品面前,会感受到其中的气息。色彩,强烈的色彩,有厚度的色彩。浓郁得令人窒息,又戏剧化地让你在其中获得真实的自由。



          即便如此,抽象艺术短期内仍然不会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上的绝对主流。这一点朱金石当然明白,但他并不在意。被市场化和权力化的艺术家已经那么多,他必须代表另一方更加独立与坚定的强势力量。



        对话朱金石:“好的艺术家须与市场保持距离”



          艺术家现在真的有钱了么?



          Z:可能不像你想的那么有钱(笑)。其实,大众和大众媒体都并不真正了解当代艺术,你们了解它的唯一途径就是拍卖。这个拍了几千万,那个拍了几亿,其实当代艺术作品进入拍卖市场只是当代艺术现象的冰山一角,真正艺术的存在与市场价值毫无关系。这个领域是大众所不熟悉的。



          艺术商业化对艺术本身究竟有多大的影响?



          Z:当下的艺术生态是由三方构成的:如果市场代表资本,国家代表权力,艺术家群体代表艺术,那么这三者将互为关联,有时会出现此消彼长的状况,但大多数时候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协商。



          市场上表现出来的“天价”,最容易被大众所察觉,所以如此警觉。事实上,从积极的一面来讲,市场强大了,它削弱了权力的力量,使得艺术家可以在“非意识形态”下从事艺术。代表权力的一方,我们暂且把它具象化为博物馆、艺术基金会、艺术协会这个系统,它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相对弱势,但也不乏优秀个案,如今日美术馆、高名潞艺术研究所。至于艺术家这个群体,是最不可忽略的,看起来是一盘散沙,但却像一张无形的网。艺术家作为一个整体,代表的是社会的文化凝聚力、社会精英的凝聚力,他们不屑于与市场为伍,也不会在权力面前屈服。



          确实存在一群很优秀,但是拒绝市场化的艺术家么?



          Z:是的,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臣服于市场。反市场的艺术家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是一个强势群体。只是对于大众媒介来说,这个群体是被边缘化的。但这个是当代艺术的不可以替代的东西,也是非常顽强的力量。



          当然,在艺术家反市场的过程中,本身也在经历一个被市场化的过程。但一个艺术家被市场化了没关系,后面还有无数反市场的艺术家存在。正是反市场艺术的存在,才决定了市场化艺术的繁荣,凡•高就是一个传奇的案例。



          市场、权力、艺术家,这三者间有没有相互结合得好的案例?



          Z:比如广州三年展。主办方广东美术馆代表的其实是国家权力,但广州三年展率先突破体制障碍,从艺术的角度策划展览,基本不带有妥协性地呈现。它在圈内所具有的影响力,是画廊拍卖行无法达到的,正由于此,市场会追逐展览中的优秀作品。



          那些被大众所熟知的天价明星艺术家,会被圈内人所放弃吗?



          Z:除非是艺术家自身的自我放弃,但我再强调一次,市场艺术只是艺术中的重要现象之一,我们不必对它期望过高,而且价格决定不了艺术。对我来说,王广义、方力钧等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艺术品在中国率先成为反体制反意识形态的标志,倒是今天的市场概念遮蔽了他们的艺术锋芒,所以市场摧毁的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个人理想,而且也摧毁了大众对艺术的尊重。

        来源 : 商界时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79(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