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10-07-17 10:56:00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访谈时间:2009年2月26日
访谈人物:周大为
访谈编辑:《在艺术》
周大为,1985年生于上海,2006年毕业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主修艺术史与国际关系并获得学士学位。求学期间,几位重要的艺术史学者包括Hsingyuan和James Cahill对他的影响最终将他引入了艺术事业。他回国后任上海华氏画廊的总裁与艺术总监,08年他创立时尚品牌“FINDING ROOTS”。近年来,周大為在资本和基金领域扮演着活跃的角色。他担任几家重要的收藏机构和艺术基金会的顾问,并且与许多国际银行形成广泛关系,包括UBS和其艺术银行业务系统。作为香港Li Shen基金会的执行董事,他帮助基金会建立艺术股份价值超过2亿元人民币 ($25million)。
《在艺术》:你从小就生活在国外,是完全受西方教育长大的。你在哥伦比亚大学主修艺术史,但我发现你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艺术更着迷,这是为什么?
周大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越是悠久,就越让人着迷,何况我是一个根红苗正的中国人。这和我生活在什么地方和受过什么教育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哈哈!我始终认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最伟大的也是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法可比的。但是今天的我们对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扬做的却是有些不尽人意。我们的悲哀就是无法把我们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体系的传递给下一代。就美术教育而言,国内中小学的中国美术史普及内容并不比国外的多,这是国内教育体制的悲哀。西方这点的确做的比我们优秀。虽然我在国外长大,可是这反而成为了让我不受约束的去学习我热爱的中国传统文化。我认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除了经济以外还要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了解我们的历史,放眼我们的未来。
《在艺术》:回国后你一直从事文化艺术还有时尚等行业的工作,这些和你的家族事业有什么关系吗?
周大为:就我现在从事的工作而言,和我家族本身没有太多的关系。但亲情的支撑是我做事的背景,我想也是每个想真正做点儿事的人都需要的背景。 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比我们父辈一代人幸运多了。他们提供了很多东西给我们,像教育,生活环境。这一切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艺术恰好就是我的兴趣。经济和工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文化一定是一个国家接下来的重点项目。现在的中国有点像工业大革命后的欧洲和20世纪出的美国,文化将会使我们国家更加强大。从事这个行业让我感觉相当骄傲。
《在艺术》:我看过你在《上海证券报》发表的文章和洪晃对你的电视专访。你说艺术不是用来“炫”的,同时你也说到“价格体系”和“投机”等等弊端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阻扰,那你觉得中国当代艺术怎样才是正常的发展呢?
周大为:08年以前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异常火爆,就象一家人气旺盛的娱乐夜店,眩目多彩。拍卖行和画廊好象成为唯一评判艺术标准的机构。我认识的很多年轻人都是在说哪个艺术家拍的高,哪个艺术家卖的好。很少听见有谁说哪个艺术家画的好,哪个艺术家有想法在做实验性作品。被广泛传阅力挺的也是那些以买卖为中心思想的文章。最为可乐的是那时候的金融家谈艺术,艺术家谈金融。哈哈!我个人认为那时候中国的当代艺术的确坠入了一个以价格体系为唯一标准的怪圈。我认为价格只是评判艺术品好坏的标准之一,但一切评判艺术品的标准都应该建立在学术思想之上。否则就是出现闹剧,也会出现投机。更会破坏年轻人审美的脑细胞,阻扰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我觉得现在其实就是需要建立一个正常的发展模式。价格体系的泡沫破灭让我们可以重新回到关注艺术的本身,免得大家都去做黄粱美梦,忘掉了自己的角色。建立规范的美术馆体系,收藏体系和学术体系是必须的。我相信一个有游戏规则的中国当代艺术她的未来是光明的。
《在艺术》:做为上海华氏画廊的艺术总监,你对最近“海啸”中垮掉了很多画廊是怎么看的?你觉得是单纯的金融体制和商业投机的原因吗?
周大为:就商业而言今天的艺术品投资和收藏让艺术品已经真正成为了金融的衍生产品,而画廊正是这一流通中转的重要机构。所以画廊受到金融海啸的冲击是肯定的。但我相信那些想投机的画廊肯定是“垮”掉了。还有一些画廊会“垮”是因为这些画廊没有足够的经验和实力去应对金融海啸。开画廊是为了赚钱,但画廊卖的是艺术品,卖的是文化。文化是需要推广的,所以画廊也担负着推广文化的责任。就和过去开古玩店一样,做画廊的人是需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足够的鉴赏力,商人的诚信品德,文人的儒雅风度,最后还得有那么一点儿对文化的“使命感”。做画廊是要付出的,这几年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觉得画廊好做,能赚大钱。画好卖就一窝蜂的进入了市场,开了画廊。这就是投机。投机的人多了,就没机可投了。可是他们那里知道推广一个艺术家是需要付出多少代价的,所以他们“垮”掉也是必然的。
《在艺术》:做为80后的你,有很多80后的朋友都说你不像80后的人,你是怎么看这种说法的?
周大为:我无法选择我出生的年代。的确现在和我合作做事儿朋友都要比我大一些,他们大都是60年代出生的人。在和他们合作共事的时候我们沟通很通畅,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被同龄朋友们误会了。可能80后就是一个比较会掩饰自己的一代吧,我在和同龄的朋友一起玩儿的时候,还有人说我是90后的呢。哈哈!其实这只是现代人的一个特征。在不同的场合做自己该做的人和事。而你我所认识的人可能只认识我其中的一面:就是那种做事和工作一面。我相信我应该也有我这一个年龄段该有的一面吧。还有就是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以60后,70后,80后这个年份来区分几代人。我觉得这也是中国的一个特有的现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