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普通的红,一把普通的剪刀,在林化强的手里变的不再普通。一开一合,一张一驰,一旋一转,便成为了一件艺品,《清是上河图》、《松龄鹤寿》、《沂蒙风情》、《沂蒙红嫂颂》这一幅幅脍炙人口的作品让人们记住了一个名字—林化强。随着2006年剪纸艺术被列入第一批“中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林化强被评为道批山东省民间工艺剪纸传承人。近日,记者来到林化强家里,探访这几近失传的民间艺术。
“要剪啥,该怎么剪,都在脑子里了”
一进门,满屋的喜庆气氛扑面而来,首先映和眼帘的是四幅装帧精美的剪纸画,分别为春牡丹,夏荷、秋菊、冬梅、名为“春夏秋冬四季图”当将它们紧挨在一起,令人惊奇的一幕出现了:刚才的四幅竟能首尾相接,浑然一体,成了一幅“梅兰竹菊”图,再转眼一看,一面“虎墙”趣味无究,各式各样的老虎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面墙每年都会换个模样,去年是‘牛墙’,明年又会变成‘兔的天下了’”。
这些精美的艺术品究竟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面对记者的疑问,林化强亮出了“家伙”材料是大家并不陌生的红宣纸,而工具则主要有两种:剪刀和刻刀。“剪刀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只需分大小即可,越是精细的部分越要用小的剪刀。而刻刀则要用锋利无比的手术刀片,以保证落刀干净利落。这两种工具各有利弊,剪刀灵活,并能使作品更生动富有变化,但由于锯齿太过细密去很难完好的保留。刀刻的虽然保留却又显的死板,没有生气。”记者显然不能将这些简单的工具与一幅精美的作品划上等号。似是看出了记者的疑问,林化强微笑着“帮我记一下时间。”话音刚落,只见他拿起一小块红纸,折了三四下,拿起剪刀细细密密的剪了起来,此时剪刀似与他融为一体,幻化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随着剪刀的收缩自如地移动,纸的边缘自然而然的产生了长短不一,疏密各异的锯齿,而也正是这些锯齿的长短、疏密、曲直、刚柔、纯锐的变化,表现出了不同物体的质感、量感和结构。5秒钟随着纸屑落地,展开来,一个美丽的窗花便呈现在记者面前。
“剪”出来的《清明上河图》
提起《清明上河图》,大家并不陌生。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作之一,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一作品,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里,生动的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作为一级国宝的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林化强大师选择的是剪纸艺术重新演绎这—“旷世奇作”。在林化强之前,曾有人刻过〈清明上河图〉,但完完全全用剪刀剪的,他是第一个人。16米的的《清明上河图》由12张大纸拼接一气呵成,巧夺天工,是林化强两年多倾注的心血凝结。这幅剪纸作品卷起来以后有10多公斤重。作品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工艺技法精妙绝伦, 一经展出,立刻引起极大有轰动。
如此复杂的作品,则要按一定的步骤来完成。首先要临摹,用线简单色一个轮廓。但相同的线形由于用剪技法不同其效果也是千差万别的。单单是屋顶的瓦片,林化强就剪出了五六种花样。而用的剪的疏密程度不同,剪掉的面积不一,也会形成不同的效果。就这样树木给人给人向阳和背阴的视觉感受。再看看开态各异的人物,这就使画面更加真实,富有感染力。而正是因为太过精细根本不能折叠,林化强只能变换各种姿势剪,蹲着、站着、经常剪得筋疲力尽,历时整整两年,终于完成了令人惊叹的奇作。
至于创作的灵感更是生活所赐。“咱从沂蒙山出来的,咱不剪沂蒙山剪啥?”凭借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沂蒙文化的了解,林化强创作了《沂蒙风情》。20幅图全是咱老百姓身边的事。他用一把剪刀,几张红宣纸把过年团圆吃饺子的幸福劲,拜年的热闹劲,结婚拜天地的甜美劲,舞龙灯舞狮子的喜庆劲,“喜领养老金”的快活劲演绎的淋淳尽致辞。其中有5幅作品曾跟随人大代表参加“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导。
成绩背后辛酸多 一幅作品剪700多个日夜
“我从小就喜欢剪纸,自六岁就开始跟随母亲学习,至今己有上万幅剪纸作品。”在林化强的家时,他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剪纸生涯。“以前在单位给领导开车,哪有时间剪纸呀,只好在车厢里装着剪刀,利用等领导的空隙,挤出时间剪纸。”林化强说,回到家后我再专心剪纸,剪互凌晨一两点是很经常的事。
林化强的《清明上河图》,让他登上了剪纸艺术的高峰,这幅长2米,宽80厘米的巨幅作品,由12张大纸拼接而成,他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创作完成,创作中,采作了剪和刻两种方法,共用了40万刀,仅用剪纸作品卷起来后,有十多斤重。也就是在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林化强一度产生了不想剪的念头,“剪这幅作品,太辛苦了!由于作品太大,有时候不得不站着剪、蹲着剪、经常剪的头晕眼花,两年下来,劲椎累出来了,现在是又吃药又拔罐”。“虽然一度产生了不想剪的念头,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林化强说,那时候每剪一张纸,都在心里说这是最后一张了,但是每次剪完一张后,心里学是放不下,就这样,任着对剪纸的喜爱,经过70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完成了《清明上河图》。“所谓熟能生巧,像窗花啦、简单的花草动物啦,不用提前画样,要剪啥,该怎么剪,都在脑子里了”。“熟通生巧”简简单单的四个这,可在这背后却是41年的坚持不懈,是用坏的数不清的剪刀,是手上那层厚厚的老茧……
融入现代元素,作品贴近现实
“虽然同为剪纸,但是我的剪纸作品,无论从剪法清寒是要表达的内容上,和我母亲的作品都有很大的区别。”林化强指着母亲其中一幅作品说,“我母亲剪纸是原生态剪纸,好剪纸从来没有拿笔这么描一下画一下,而是全部集中到脑子里,而是全部集中在脑子里,而现代剪纸工具,手法比过去丰富多了。”
“不但在手法上,而且从所表达的内容上,差别很大,过去剪纸更多的停留在姑娘们的鞋花,娃娃们的肚兜花、枕头花、炕围花、门帘花等内容上,而现在更多的关注现实生活。”林化强说,他历时2年创作的“沂蒙风情”就更多的关注了沂蒙人民现在的生活风貌,这个系列共有20幅作品组成,作品集中展示 沂蒙人民的生活,像过年包饺子,煎饼卷大葱,大拜年,喜领养老金等场景。
林化强为2008的奥运盛会创作的“龙腾盛事迎奥运”,更是把传统的剪纸艺术和现代奥运完美结合了起来,这幅作品长12米,宽60厘米,巨龙中口含中国结,四周辅助以奥运比赛项目,表达了沂蒙人民对奥运最美好的祝福。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林化强,在剪纸界有着很高的声誉,曾获得“新中国剪纸艺术家”、“火车头艺术家”“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剪纸大师”、“山东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