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10-07-15 14:15:31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当今上海市郊接合部不仅是新上海人的栖身之所,亦是“南漂”艺术家的藏龙卧虎之地,曹安路十号桥的新泽源画家村可算典型一例。这里竹篱密密,房舍重重,参天大树迎门,曲水溪桥映户,这片“创意产业区”占地百余亩,集聚园林、花卉、赏石、雕塑、陶艺、兰花、书画等80余位各地人才,有来自黄土高坡的青年油画家李葆华、培植名品兰花进中南海展览的昆山鉴赏家徐晟巍、将传统陶瓷艺术注入现代陶艺理念的刘再明等,其中有一位颇有艺术造诣,以榜书、标草见长的书画家爱新觉罗 若兰。
爱新觉罗 若兰是满族、皇族后裔,汉名叫金若兰,祖籍辽宁,现年七十岁。“人生七十古来稀”,偌大的年龄缘何还要“南漂”上海?与若兰唠嗑,得知他退休笔墨后,本想以写字为主业,正是他圆书法之梦而能施展才华的最好年龄。不料他的一对儿女被招聘到上海落户,为使儿女不操心而省心,他与老伴迁徙南漂到上海。
若兰衣着随意、貌不惊人,但心胸开阔、话锋机敏。他讲起“三进上海”的故事。因为生活不习惯、听不懂上海话,他两度偷偷跑回家乡,到2003年是第三次。最终绕不过孩子们的请求,他又来到上海,慢慢地适应着扎根了下来。他说:“我到上海不是养老,不是发挥余热,我有许多事要做。”其中有件事让他牵肠挂肚,那就是重新拣起“若兰草堂”。
“若兰草堂”,这曾是他家族的书斋名号。说起“草堂”情结,若兰始终难忘祖母、父亲、母亲的启蒙教育。他说他受益于家庭的文化熏陶,5岁起,开始学写毛笔字,后来独钟草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若兰终于在榜书、标草领域取得成就,荣获国内外书法赛事七十多项的奖项和荣誉称号。踏进他这间近70平方米的工作室 “若兰草堂”,只见墙上挂满各种条幅、榜书、多体书法卷芯,屋内堆放一摞摞书画。细细观摩,书无流俗,字不矜张,且笔笔心得,不蹈空言。再看他的巨幅长卷,如长达17米的苏东坡之赤壁怀古,可谓用笔独具,气势非凡,牵如千年枯藤,纵如惊蛇激水,一派大家风度。
若兰刚到上海,有人曾劝他字再写得“秀”一点,他开始不理解,后来琢磨:不就是“苗条”点么?可写下去,又有人说“再规矩些”,爱新觉罗 若兰不干了。他说:“你都秀,我不秀,那才有意思;我的风格,我自己得保持,就像改不了我的脾气一样!”他认为,写字和画字是两码事;把字写得艺术化叫书法,书法是有思想、情感的,否则就是画字。他强调,守拙胜于使巧,力求一心一意,方能气韵生动。所以,若兰写字或行云流水,或吞吐起伏,实际上字里行间参悟人情事理,同时给人陶冶性情之感。
尽日相伴唯有字,长年可乐莫如书。闲聊中,向若兰讨教如何习字,他幽默地说:临帖有如初恋,买帖有如选美,读帖有如择妻!势由心造,自得其乐,有时喝上点酒,字写得飞扬霸悍,亦是快事!这么一说,不禁向若兰插诨打趣:作为“文化流浪汉”您将何往?若兰回答得很认真:在“文化流浪”中完成“文化苦旅”的使命。他说文化有地域性、历史性、民族性,由于这种差异,形成书法家的个性风格,所以南北文化、南北书法要形成互动、交融,“书人常往来,书界大有益”。
这让我们想到,在呼唤城市文化的当今,不能遗忘城市边缘的“都市村落”,如新泽源画家村,如民间“草书王”,这一文化群体所追求的理想之梦,也许会给人们许多启迪。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