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10-07-15 11:20:20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解说:紫砂壶受到历代嗜好饮茶人士的青睐,除了得益于它优美又不失古朴典雅的造型艺术外,作为陶器本身,它还有着很多其他陶器和饮茶器具所不具备的优点。 用于制作紫砂壶的陶土与其他陶土有着不一样的结构,烧制后的成品紫砂壶具有双层气孔结构,这使得壶内壶外的世界始终处在一种和谐平衡的交流过程之中。泡茶时,既留住了茶香使之不至外溢,又为壶自身的自由呼吸提供了空间。在暑日中,壶中不会因积聚太多的宿气而使茶水很快地变质变味。在冬日里,突然注入开水时,紫砂壶也不会因为冷热的急变而炸裂。 同期(咸平):我们古人评价紫砂壶是饮茶中的最佳器皿,而且用好的紫砂壶的一般都是有身份的人,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所以紫砂壶文化的发展再加上有许多文人雅士的参与,让紫砂壶更加融合了我们中国很多的传统文化。再有紫砂跟其他的器皿不一样,它越用越光润、圆滑,到最后像一种很润的玉质,它不断的变化,给人一种不断的美的享受的感觉。 随着茶文化的推广,茶成为人的必需品,再加上紫砂壶的特性,所以这两种文化发展到现在实际上已经融为一种文化。在有茶的地方肯定就有紫砂壶的存在,它们是密不可分的。紫砂壶的定位相当准确。它找到了自己发展的点。 解说:紫砂泥矿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江苏宜兴地区是它唯一的产地。 同期(咸平):紫砂全世界就产于我们宜兴。这种特殊的材质全世界也只有宜兴这块地方有,而且它的矿源是有限的,而且这种材质制成壶以后,烧成紫砂壶是不可恢复的。 大概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日本人到我们中国紫砂厂来以后,就感觉到紫砂的魅力,当时花了高价买了紫砂厂的废品,什么是废品,就是出来的紫砂烧成的次品砸碎的碎片,堆出一个山,没有人去清理它,后来日本人就买回去,买回去以后他们主要目的就是要把那堆紫砂废品料重新碾碎以后,想使它重新恢复紫砂再烧成紫砂壶,但是没有成功。 解说:紫砂壶的原料是天然的五色紫砂矿土。坚持传统制法的紫砂壶,颜色上取法自然,不用添加任何化工原料。而且紫砂制品一般不上釉,杜绝了铅的污染。从这些方面看,紫砂壶也很符合当今国际市场对生活日用品安全性的要求。而实际上,紫砂壶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经远销到了日本。 在紫砂壶销售的高潮时期,我国台湾地区甚至还兴起了一种和紫砂壶有关的习俗。 同期(咸平):紫砂壶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东南亚、香港、台湾掀起了一股热潮,所以当时香港台湾很多人争相收藏购买紫砂,那些名家制作的名壶,当时尤其在台湾人们嫁女儿办喜事都以拥有紫砂名壶的多少还有它的高价、名贵的茶壶为荣,也就是我们后来所听说的斗壶的说法。 解说:这把济公壶,是江苏宜兴紫砂高级工艺美术师咸平的作品。这种造型是由他的父亲咸仲英首创的,最具有咸氏风格的作品之一。 这把济公壶整体看来就像是济公活佛为了与世人玩笑变化而成。只是衣衫鞋帽之类的身外之物无法变化,索性被原样留在了壶身上。在各种特征元素的设计和处理上,作者也颇费了一番心机,济公活佛那只能倒出无数灵丹妙药的宝葫芦在这把壶上被幻化作了壶嘴,让那能够怡情养性,有益身心的好水好茶源源不断地从中流出,滋养着每一个饮茶的人。 而这些特征元素貌似若不经意地摆放,使得这把壶有了一种似济公般散淡悠闲,不拘小节的神趣。较之写实化的雕塑作品,更有一种引人玩赏的雅趣。(作品欣赏) 解说:咸平出身于紫砂世家,但在家人眼中,他一直是个另类。咸平脑瓜好使,从来不怵读书,一路顺风顺水地从医科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一家医院的放射科做了一名医师。当时,不管是家人朋友还是他自己,都没想到他有一天会把制紫砂壶作为自己的一个主要的职业,更没想过他会把家族艺术传承下去。 同期(咸平):我小时候很皮的,人家都说这人是猴生屁股坐不住,说我不会做壶是做医生的,我就偏要做给你看看。 因为我这个人比较喜欢有点追求的人,不喜欢那些,比如我们医院有的就认为做这份工作拿份工资比一般老百姓还可以,就满足了,下了班吃吃喝喝,我感觉没意思,一个人应该有点追求。后来正好在紫砂壶上、紫砂艺术上找到了自己,发挥自己的理想追求,给我那种动力,感觉在这上面挺有意思的,就这样玩出来了。我自己认为开始并不是为艺术而去做,而是那时候自己喜欢,爱出风头,还有一个不服输的精神,人家会做我也要会做,要做就要比人家做的好一点,有这个想法。再一个我家也是陶艺世家,这个艺术大概真正要继承、发扬下去也只有我。 解说:作紫砂壶这一行,咸平的起步时间已经是算是比较晚的了。尽管是这样,在这个行当里,他却很快做得有声有色。 同期(咸平):当时八十年代末的时候,九十年代左右,那时候我刚制作出来的茶壶,还没有正式的艺术职称,我只是一个兼职,那时候我所制作的作品大部分由台湾的胡先生通包的,后来还有一个朋友,国内主要是他们两家经销。 当时他们收我紫砂茶壶的价格,比当时在紫砂厂里的正宗职称的工艺师的茶壶(价格)还高,而且茶壶供不应求,因为自己就凭两个手做出来的壶,每次他们来就是全部都拿走。当时经济方面也得到了实惠,所以更增加了自己制壶的信心。 解说:咸平制壶虽然起步较晚,但却不是没有根基。紫砂世家的家庭环境让他从出生伊始就和紫砂壶有了不解的缘分。 同期(咸平):关于制壶,一个也是制壶世家,一个是喜欢玩,我的艺术是玩出来的。因为我从小一点点就耳濡目染在父母身边,父母亲他们那一代是很辛苦的,很早就起来制壶,制作,我们小孩放学回来就围着泥凳,到后来我上学了从一年级两年级开始,那时候我就有比较深的基础,什么基础?我父母当时教我,茶壶的底子、嘴、把、盖子雏形都是我来做,说小平回来了,快,今天要做二十个盖子,二十个壶把。给我一看,我拿来就开始做,因为要做好了才能去玩,做的不好还不行,还要摔掉。我刻字是怎么学来呢?那时候我父亲说你要刻字,要做好,第一个要磨刀,磨刀是很有讲究的,父亲给我一把刀磨,那时候我才八九岁,磨好了一把把刀,检查,检查不好重磨,我们搞装饰刻字磨刀是最基础的,一定要学好,因为一把刻刀你磨得不好肯定刻不出好的字画。有时书包还没放下,父亲说二十个花盆,上面有贴纸、花纸,上面有花鸟、山水,照着这个样,小平这二十个花盆今天刻好,刻好了以后你就能去玩了。那就拿起来开始刻。 到后来到高中的时候开始帮父母做紫砂的身桶,难度比较大的了,坯,初步的都由我自己来帮他们做,做了以后他们再精工做,雕刻得就不用说了,越来越复杂,而且开始要照花纸,到后来要空手刻,实际上那时候就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但是要说起来我自己并不喜欢搞这个。开始,现在喜欢了。现在讲实话,一个是社会的发展,一个经济也是不可缺少的,比较现实的。再一个咸氏的艺术也只有我咸平能继承下来,所以这也有一点赶鸭子上架,没法子,家族的使命。 解说:与其他技能比较单一的紫砂艺人不同,咸平有一套全面的制壶手艺。 同期(咸平):我自己制作紫砂壶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在于我继承了我父亲咸氏家族的风格,咸氏家族风格的茶壶具体讲起来实际上也很简单,就是茶壶自己设计创作到制作,而且茶壶上面的诗书画都是自己来装饰,到茶壶成品,一体都是由自己一手完成的,这就是我们咸氏家族的特色。大凡一般的制壶名家,以前我父亲他们那一辈,许多都是制壶的只能制壶,但是自己不会在壶上装饰。而有的在茶壶上装饰刻字制画的自己并不会做壶,只是在帮其他制壶的人装饰而已。 我们这一类壶属于,现在的新名词叫文化壶,有点诗情画意在上面。而且造型优雅一致的紫砂壶,能够增加一些紫砂壶的文化内涵,还有它的艺术的品位。 解说:紫砂壶艺人中,能独立完成创作设计的人不多,会书画雕饰的就更少。由于一开始没想过会以紫砂壶为主业,咸平在书画方面,也没有接受过任何的正规训练。 同期(咸平):讲起来要说很早以前我在部队,在北京当兵的时候,那时候在二十军部画了一个墙画,画了一个迎客松,当时我们驻训处的参谋说要跟我学画画,我说行,他说你从哪儿开始教我,他说从素描吧,我当时就说什么叫素描,当时那个参谋挺生气的,好象我在逗他玩,耍他,其实说起来我真是不懂素描,不知道是什么。 后来回来问我父亲,我说那个部队的参谋要跟我学画画,向我学素描,我问他什么叫做素描他很生气,我父亲就说搞书画的素描是最基础的,就是用铅笔把轮廓勾出来的图案,这是素描,每个学画画的人都要经过一步,但是我确实还没经过这一步,所以我相信这跟遗传,天生有点艺术细胞有关系。 那时候自己并不喜欢画画,但是有这个天性,我父亲在家里画画,叫我站在边上跟他学画画,我就不喜欢,他叫我看我就看人家窗口在玩,后来我父亲发火了,要打我,我母亲说算了,小孩不喜欢就让他去玩吧,我父亲也不知道我这么会画画,我感觉画画这个东西真的很简单,虽然也没有经过学习,年轻的时候好强好胜,喜欢表现自己。后来宜兴市中学生书画比赛,后来自己偷偷摸摸的,就趁放学回去以后偷父亲的颜料、纸、笔,偷偷地画了两幅作品,小人书的封面,有“黛玉葬花”、还有贾宝玉的半身像,画了以后交到学校参展,得了一个特等奖和一等奖,黛玉葬花得的是特等奖,牛顿第一定律得的一等奖,贾宝玉的半身像二等奖,当时学校老师校长很开心,把我带到宜兴去领了好多奖品,颜料、笔、宣纸那些东西,我抱回家当时我爸都不相信,说是哪来的,后来跟他一讲,我爸还到那个地方看了一看,但是作为大人他看了以后挺开心的,说儿子还真行,画画得很真不错。所以艺术也是要有一点天分的。 解说:咸平是个喜欢出新的人,美术上的天分更是拓宽了他创作的自由度。在继承了父亲的济公壶和关公壶后,他又独创了自己的紫砂壶品种,包公壶。 同期(咸平):因为我也感觉后来在紫砂壶上发展了以后,一个是经济上得到了实惠,还一个在艺术上也感觉比较光荣,为什么呢?因为我父亲咸仲英,我母亲陆巧英在紫砂史上也算做出了比较辉煌的(成就),尤其在花壶里面,因为一个壶出去能代表一个人,说到这个壶人家知道这就是咸仲英、陆巧英,我就感到比较容幸,所以名气也随着壶出去。像我爸的济公壶、关公壶一类的,现在玩的人只要一提到就知道这是咸仲英的壶。我感觉比较光荣,后来我想做自己特色的,有自己风格的,人家看到壶就知道是咸平,这是我以前的理想,现在我已经达到了,就是我的包公壶,基本上全国玩壶的人都知道包公壶是咸平制作的。济公、包公、关公,这是我们历史人物,有名的三公,当时我创作这个紫砂壶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当时我父亲做了济公、关公,后来我说还有一个包公没做,我就设计创作,收集资料,看有关包公的书籍、资料,还有他的文献。当时自己翻遍了包公的资料图片,到后来制作出了自己一把,在九十天代中期的时候制作出一把初级的包公壶,设计不断地完美,在前几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被无锡“名人摄制组”定做为礼品送给当时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还有海台会会长旺达海,还有著名书画家黄石轩。关于包公的创作设计,根据他这个传奇人物我当时也经过了多次的修改,我壶的顶子就是用包公的官帽做成它的顶子,因为包公是历史人物,大家都知道的,他是大公无私、明镜高照,为民伸冤的一个清官,所以它的壶盖像一面镜子,叫明镜高悬。最初的创作我上面就写的明镜高悬,当时整个壶身设计就是官袍,整个壶身线条流畅,再一个壶嘴跟壶把形成一体,壶把当时设想就是一把剑,包公拿一把剑可以先斩后奏,尚方宝剑。经过不断的自己从九十年代中期创作以来,不断的完美到现在就比较成型了。这边刻上代表包公的,概括它的浩然正气,与这个壶的外形相配,另外刻上包公的一句名句“清勉为之本直到…”。 它用泥的考究更增加了紫砂壶的让人能怡情养性,所以我们制作一把好的紫砂壶,首先要考虑它造型的美观,再有是选用泥料,泥料的颜色配比,再跟自己所制作作品的大小选用你料的粗细,这种种都考虑到才能制作得比较完美,让人把玩它的内涵更多。比如我自己制作的那把包公壶,因为包公这个人给人一种公正、大公无私、比较严肃那种感觉,大概包公脸比较黑,都叫他包黑子,所以我制作这把壶也用过好几种泥料,最终还是选用了什么?选用了老泥,稍黑透一点紫红。这个庄严中,因为他是人有活性,所以有点人味,人家说为什么不用黑的?我一做看上去太死了,没有生气,所以我认为我们制作一把好的紫砂壶在这些方面要注意。此壶在2004年第二届太湖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解说:在紫砂壶的收藏圈中,光壶或称素器为很多藏家所推崇。对这一点,咸平有自己的看法。 同期(咸平):关于我自己制壶方面,拿这个例子来说吧,我咸氏风格的茶壶,咸氏风格不管自己制作什么壶,上面多多多少少装饰了花花草草,都装饰了书或者是画,其中有一次一个朋友跟我关系挺好,喜欢收藏我们家的壶。那时候大多数收壶的说现在喜欢光货,所谓的光货就是这个茶壶上面不加以字画的装饰,他就要我咸平做的壶上面不要刻字画,当时也付的定金,隔了一两个月过来拿壶来了,当时我制作了一个传统的作品,不是我的代表作,因为我的代表作都带有装饰的,有含义的。那把大生独子是光货,上面什么都没有刻,但是后来那个客户过来以后看这个壶,看来看去他不顺眼,他最后说咸老师我还是喜欢你刻的装饰的,是不是我可以拿你刻字的装饰的,后来他自己所定的光货就没有要,没拿走,我咸平现在所做的壶都是带有装饰的字画,诗情画意,给那些收藏爱好者也有一个固定的印象,要突然做一个光壶给他,就是做的再好他看了也不习惯,不像我咸平的东西。 我认为光货紫砂壶不是说它没有,紫砂本身它有特殊的材料和特别的造型,容纳传统和现实,南瓜壶都是我们中国的,也有一点体现诗情画意的作品,但是它上面没有装饰,所以叫光货。但是我们的想法,比如一张好的宣纸,这张宣纸你放了两百年、三百年,是清朝的,发黄了,那个宣纸也挺好,到现在也算一个古董,也挺值钱,现在一张宣纸卖几块钱,那个也需要几百块、上千块,价格很贵的。我们自己搞字画的人知道宣纸确实越陈越好,但是假如这张宣纸在几百年以前有文人墨客书法画画那就不一样了,它同样也是一张纸,但是它留下来它肯定比那张宣纸值钱,我们的紫砂壶我也是这样考虑它,上面留有好的诗情画意,而且跟壶意比较相近,或者跟我们茶文化比较接近,叫茶具类的,跟茶壶的造型和设计都相关,更增加人家收藏紫砂壶、玩壶、爱壶的欣赏把玩的内容,而且使紫砂壶更有收藏价值,更有文化的内涵。 解说:咸平现在除了制壶之外,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收集各种门类的艺术品和与艺术界朋友的交流上。 同期(咸平):我自己的个人爱好,我一个是喜欢收藏一些烟盒,也就是烟标,还有古钱币类的,还有打火机,再一个喜欢收藏其它古代,包括现代的一些名人名作的紫砂作品,再有的爱好主要就是与其他书画名家交流学习,并且同时收藏他们的书画作品,因为我认为我们做艺术的人,尤其我们搞紫砂艺术创作的艺人应该吸取其他各方面很多的艺术和文化。 就像顾景舟大师做的一把普通的传统的石瓢,在我手上走过,这把石瓢我自己拿在手上都感觉到它圆润,就像一个宝贝似的,不光是工,还有它的神气,一般艺人都达不到,我自己也尝试做过,但是达不到。但是作为艺人都不断的追求完美也追求自己的工艺。所以我目前虽然自己制作的壶有自己的特点,也算是能制作出比较好的紫砂壶,但是要达到顾景舟这样的我看还是要不断的努力,我想也许今后自己再去尝试着做,反正拿顾景舟大师这把壶在心目中作为一个标准,看看自己什么时候能达到顾景舟做的那把普通的石瓢壶那个水准,这也算是在艺术上勉励自己的一个动力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