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10-07-09 14:45:29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商报:您曾说过,大文豪苏东坡对紫砂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请您为我们具体解释一下苏东坡与紫砂的渊源好吗?
堵江华:好的。实际上,苏东坡初到宜兴是因为宜兴的山水、阳羡的春茶,而让苏东坡真正留恋宜兴的却是紫瓯石铫。
“东坡书院”坐落在宜兴丁蜀镇东部的蜀山脚下。蜀山既不出茶,周边风光虽然也是典型的江南古镇风貌,但在宜兴却算不上风光佳绝之处。但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蜀山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制陶业中心。古代用以烧陶的龙窑要依山而筑,而蜀山就是平地而起的一个独立山岗,周边却全是平地,山坡合适筑窑而平地便于作为制陶工场或窑场。过去所有的货物运输最主要是靠水路,而紧贴着蜀山脚下流过的蠡河就是丁蜀镇周边地区通向太湖、通向长江、通向四面八方的最重要的河流。苏东坡来到蜀山脚下时,这里已经是窑场林立的制陶业中心了。当他发现这里有种紫色的砂土,可以制成煎茶煮水的陶罐,初看质朴无华,细品则如金铁般的凝重坚栗,又似脂玉般的温雅润泽,这种朴雅兼具的品质和文人自身追求的淳朴、内敛、清雅的性情心境天性相投,使得苏东坡一见就爱不释手,促使他日后在蜀山脚下建立“东坡书院”。
虽然这里到处有柴烟窑灰,苏东坡却因为紫瓯的魅力愿意与陶工窑工为伍,亲身参与紫砂陶器的设计生产。在紫砂传统器型中有一款三杈把提梁壶,名为“东坡提梁壶”,相传为苏东坡亲自设计,以便随行携带,此虽无实物考证,但东坡居士在他的“试院煎茶”诗中有云:“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试想,苏东坡所居“东坡书院”位于蜀山之麓、陶业中心,邀当地陶工一起抟制自己臆想的煎茶器具是非常顺乎自然之事。文豪苏东坡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开宋代尚意书风之先河,为宋四大家之首;绘画则为其后的文人画的形成奠定了精神基础。宜兴紫砂在初创时期就迎来了这样一位中国文化历史上杰出的文人代表,可谓是上天对紫砂的惠宠、对宜兴的恩泽。东坡居士以其宽厚广博的文人学养、恢宏豪迈的文人情怀、鞠躬并蓄的文人气度对日后紫砂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紫砂文化品位的确立产生了使后人难以估量的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大文豪苏东坡的到来与参与为紫砂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精神基础,也可以说苏东坡是紫砂文化最主要的奠基人。
商报:那么,文人的参与对于紫砂器具的艺术化创作到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堵江华:紫砂在初创期由以苏东坡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将它从日用煎茶煮水的器皿演变为可以玩赏、可以赋予思想和精神寄托,赋予了紫砂的艺术生命。但由于饮茶方式的演变,我们今天以紫砂壶为主体的紫砂艺术是由北宋的初创发展到明朝中期才在工艺技艺上完全成熟,并出现了以明弘治、正德年间的供春和万历年间时大彬等为代表的制壶大家,使得紫砂工艺的成型技艺达到了一个巅峰。供春和时大彬之前,紫砂器和当时其他陶器的成型方法一样还是采用常见的“斫木为模”的方法。经过从供春到时大彬时代的摸索实践,才弃模成型,制作工艺有了革命性的突破,即用泥片泥条凭空拍打和泥条泥片镶接成型,紫砂工艺发展到了这个时期,就在陶瓷行业里成了一个完全独立的体系,紫砂自身所独具的“能发真茶之色、香、味”的优异品质,使得紫砂壶从这个时期开始,受到文人雅士的争相追宠,成为了举世公认的最优异的泡茶器具。
紫砂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地位的确立,应该说历代文人的关心和热情推崇及积极参与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文人中,北宋初创期以苏东坡为紫砂文化奠基人代表,宋以后有以文征明、徐渭、陈继儒、王时敏等为代表的明朝文人以及以郑板桥、陈曼生为代表的清代文人的热情参与。其中,清乾隆、嘉庆年间的陈曼生对紫砂文化的发展是极具影响的。作为西泠八家之一的著名书画、篆刻家,陈曼生将自身的文人学养融入紫砂,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通过紫砂壶的造型设计、泥料的选用、壶体上的诗书铭文,将文人的审美情趣、哲学思想、人生理念也精妙地融入紫砂,紫砂的文化内涵由此得到极大的丰富,也因此由原本只被当做日用茶具的紫砂壶演变为极具东方文化魅力的艺术珍品。
商报:从您的谈话中可以得知,紫砂艺术的形成不仅在于它优异的材质和功能的发现,更在于它丰厚的文化积累。
堵江华:是的,可以说千年的紫砂,融汇了数千年的华夏文明。紫砂的材料和工艺固然重要,但“紫砂”丰富的文化元素才是“紫砂”的生命之源。
来源:北京商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