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寻的脚步-北京展洲国际当代艺术展(综合材料篇)

      作者:核实中..2014-05-20 14:37:08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1/9)《灯》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综合绘画展 优秀奖 宋学智 300×200cm 2011

          (2/9)《工业记忆之一》 杜海军 135x180cm 2013

          (3/9)《黑色的记忆》 孙国庆 500x280cm 2013

          (4/9)《黄河石林•草书》 杜春辉 150x540cm 2013

          (5/9)《镜中人系列之一》 李学峰 200x200cm 2013

          (6/9)《距离1》 康蕾 200×140cm 2013

          (7/9)《山•风》 张从云 119x49cm 2008

          (8/9)《小仙女》 谢菲 106X145cm 2011

          (9/9)《烟云过眼》 曹吉冈 240×200cm 2013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探寻的脚步-北京展洲国际当代艺术展(综合材料篇)
          展览时间:2014/05/25~2014/06/25
          展览地点:[山东]-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西路2号(千佛山西南门) -(济南市美术馆)
          主办单位:
          参展艺术家:曹吉冈、孙国庆、宋学智、李学峰、谢菲、杜春辉、康蕾、张从云、杜海军

        西方美学和艺术在20世纪初大规模进入中国,以“新式”和“现代”的名义,改造和排斥中国美学和艺术传统,这通常被认为是文化殖民的表现。90年代以来,随着多元文化的兴起,一些中国艺术家凭借中国符号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成功,也有人诟病这是后殖民的表现,因为西方文化大餐中需要一道有中国特色的点心。由此,中国艺术家面临一种两难处境:全盘西化会被认为是殖民主义,固守传统会被认为是后殖民主义。其他后发达国家或者后殖民国家的艺术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中国艺术家是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事实上,从西方美学和艺术大规模进入中国开始,中国理论家和艺术家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他们采取的方式,很自然也很传统,那就古老的中和之道,就像当年将佛教与道教结合起来形成禅宗一样,20世纪以来的中国艺术家力图将中国传统与西方样式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通过文化融合进行艺术创造,道理简单,但实践困难。简单化的处理,只会形成生硬的拼接,而不是综合创新。当我们回过头去看20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就会看到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或风格的产生是多么的困难。但是,只要不放弃探索,就会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中国艺术家从来就没有停止探索。近来,一些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在北京西南部形成了集聚区,这就是展洲国际艺术区。北京的艺术集聚区,早先以西北部的圆明园画家村著名,后来有了东部的798、一号地、宋庄和北部的上苑等地。不同的艺术区,除了位置、历史和组织方式上的不同之外,还有艺术风格的差异。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在展洲国际艺术区逐渐聚集起来一批长期在学院从事探索的艺术家,他们通过广泛吸收中西方艺术的精华,在架上绘画领域做出了深入的探索。本次展览展出曹吉冈、孙国庆、宋学智、李学峰、谢 菲、杜春辉、康 蕾、张从云、杜海军9位艺术家的作品,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展洲艺术家的共同追求:将传统精神带入当代视域,形成对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地方与普遍等二元对立的双向超越。尽管艺术一个强调个体性的领域,但是一旦有共同追求的艺术家集聚起来,形成某种艺术运动,它就会超过个人的局限,在艺术界产生全局性的影响。在一个失去方向的时代,我们期待展洲艺术家合力找到艺术的方向。


        ——彭锋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135(s)   2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