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见星丛—程瑞珍个展

      作者:核实中..2024-11-28 09:22:01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1/6)遇见星丛—程瑞珍个展

          (2/6)《巴黎卢森堡》 120x140cm 2018年

          (3/6)《马来西亚吉胆岛》 50×60cm 2017年

          (4/6)《野三坡的柿子》 60x60cm 2015年

          (5/6)《北京院子里鸢尾花》 40×40cm 2022年

          (6/6)《桃》 40×50cm 2012年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遇见星丛—程瑞珍个展
          展览时间:2024/11/30~2024/12/20
          展览地点:[北京]-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D09-1-(桥艺术空间)
          主办单位:桥艺术空间
          参展艺术家:程瑞珍

        开幕时间:2024-11-30 15:00

        策展人:李裕君

        学术主持:刘巨德

        支持机构:羽呈会 • 悦阳空间 • 人人美术馆


        自然的形式

        ——程瑞珍的艺术探索与创作分析

        文/李裕君

        自20世纪初以来,艺术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中国“西学东渐”的深入,尤其是到了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动,西方的现代主义绘画及学术思想大量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本土艺术的发展。在美术领域,我们不仅接受了西方学院派的系统教育,如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各流派的思想,也引进了新的美术类别和观念,尤其是各种艺术流派如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对中国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时期,中国艺术家开始更加注重个性表达和形式探索,创作出一系列具有强烈个人风格和时代特征的作品。例如曾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吴冠中、张仃、叶浅予、杜大恺、刘巨德、钱绍武、阿老、朱军山等老一辈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创作和教学理念就是融合了中西艺术的思想,既保留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韵味,又融入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美,而艺术家程瑞珍正是从1985年开始,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生之一。后来,2015年她又重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从刘巨德、杜大恺、郑艺、王宏剑、王铁牛、顾黎明等;2017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师从孙韬、叶楠、刘斌等;2020年进修于中国油画院,师从朱春林、龙力游、孙文刚等。因此,在多年的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程瑞珍逐渐形成了个人绘画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程瑞珍的绘画从题材角度而言,介于主观与客观之间。画面中多以自我的视角、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感受,捕捉到了自然界中那些令人惊叹的瞬间,如城市景观,生活街角,静物花卉,人物情绪等都可能成为她所描绘的对象,且一切尽在她的体悟之中;从风格表现而言,介于具象与意象之间,表现与写实之间。无论是风景,还是静物,她在作品中有意味地强化了线条、色彩和笔触的象征和张力,通过具象或意象化的物体,能让观者直观地感受到画面中色彩与线条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

        例如作品《鸢尾花》系列、《存在》系列、《威海新家村》等,她巧妙地运用弯曲起伏的线条,勾勒出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态势,藤蔓的缠绕、枝叶的舒展等。这些线条不仅具有形式上的美感,更蕴含着生命的活力与动感。在色彩运用上,她的选择大胆而富有象征性,如《北京小区》、《城市》、《威海边》、《厚德载物》、《周庄》、《罗马印象》、《油画院的院子》等作品中浓烈的红色、深邃的蓝色、温暖的黄色、鲜活的绿色,这些色彩在她的画面中相互交织、碰撞,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更重要的是,这种风格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如何通过视觉元素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而非简单地再现自然。她的色彩不仅仅是为了装饰画面,更是为了表达情感和氛围,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面背后的深层含义。

        20世纪初英国的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和罗杰·弗莱(Roger Fry)提出的 “有意味的形式”理论,虽从一开始就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但这并不能遮蔽和抹杀其内在价值。首先,它强调了艺术作品的形式在审美体验中的核心地位,即: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其有意味的形式。其次,我们通过对程瑞珍作品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到她如何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她的艺术实践不仅丰富了她的个人创作,也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考。

        在她的作品中,线条不仅是形式上的划分,更是情感的流露,色彩则成为激发想象和联想的媒介。她的这种表现,一方面得益于她在学习期间受多位名师的教导,另一方面也是她个人对西方现代派艺术,如塞尚、高更、基里科、布拉克、蒙德里安等绘画风格的深入研究与理解。尤其是她将现代派对结构的关注和对色彩的自由使用巧妙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这种效果不仅仅是对自然的再现,更是对自然本质的深挖和对艺术表现形式的大胆尝试。

        现代主义的核心是反叛传统和追求创新。程瑞珍的绘画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而是经过个人的思考后,从多元的视角去寻求画面中不同意味的可能性。如果与西方大师如塞尚和高更的风格相比,塞尚的作品以其几何化的形态解析自然,强调色彩与形态的结构关系,而高更则更多采用象征和简化的手法,表达对原始和纯粹的追求。而程瑞珍则在这两种影响中找到了自我表达的空间,她的作品既具有装饰性的色彩运用,又不乏对自然深层次的观察和思考,尤其是在处理自然主题时展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追求。因此,从她的画面中也能够感受到,她始终在尝试把那些对立的两极进行有机的整合,通过这一系列“有意味”形式的作品,实现她对艺术追求的目标。在我看来,这即是一种对传统艺术思想的反叛,也是从创作上追求创新的行为表现,也或许就是她所说的“这几年,我在探求的路上,不为目的,只为遇见”的印证。

        总得来说,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及学术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且复杂的,这种跨文化的对话和艺术风格的融合,为我们理解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同时,它不仅改变了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和观念,也促进了中国社会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接纳。今天,程瑞珍的作品通过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挖掘和独特表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现代艺术之路的再思考方向,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和自信的艺术界是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交融互鉴的结果。未来,期待程瑞珍能不停地朝着自己艺术追求的方向精进,有更多的新作为公众呈现。

        2024年11月21日于沈阳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133(s)   2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