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策划:张琪
策展人:宁佳
在 路 上 ……
——试析重庆青年艺术家作品
20世纪60年代,杰克•凯鲁亚克传奇式的自传小说《在路上》一经问世就成为了全世界青年奉为圣经的精神指引读物,其最大魅力就在于它展现了一条充满叛逆与抗争的精神道路。而实际上对现在的年青人而言,主人公所描绘的那种在旅途中来回奔波的寻求人生意义的方式,已经成为遥不可及的美丽童话。
因为在今天,我们所熟悉的生活正时刻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虚拟技术革命将物质世界不断地简化和浓缩后,图像信息、网络数码、影像景观如同细菌一样迅速蔓延我们身处的整个时代。其结果是,现实世界不仅在扩大,并且从中派生出一个完备的虚拟世界。今天,视网膜阅读理所当然地成为年青一代认知和应对现实的基本手段。这一现实情况带来了文化转向的一个重要走向:当代青年人的生活态度正日益成为表现和记录这个时代最常见的文本与标记,“换一种方式作艺术”似乎已经从可能转变为现实。这是一种结合了消费图像、浅层意识、生活戏剧化的叙述方法,一种观念性的视觉形态,一个与过去的人文时代完全不同的图像世界。问题随之而来,究竟这种全新的视觉经验对人的感知和思想究竟具有何种意义? 本次展览的12位青年艺术家用作品给出了自己的视觉注解,同时他们还试图打破艺术言说的边界,希望在艺术体验过程中寻得有关个人意义的归属。这一点在这批80后出生的年青一代艺术家的身上体现得尤为直截了当。
概述起来,他们主要艺术特征是将艺术创作当作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媒介物,借助于个人的视觉经验和观念叙述的方法,将现实情境和图像叙事交织、个人化与日常化混杂,图式和符号并置,那些荒诞式的想象则恰恰给我们呈现出在碎片化的当代文化中最不确定状态。显然,这些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和内在主题上都有别于以往的艺术创作特征,不仅体现了大众文化时代新的视觉方式,同时也可归结为图像时代的转向带来的自我诉求。换句话说,“个人语言”的形成和呈现成为了艺术表达的最重要部分。这一特点我们在邓诗俊、耿德法、惠唯、杨准、张钊瀛、孙晨飞等人的作品中均可窥见。
同时,青年艺术家们更注重将形而上的理性思考演绎为形而下的个体感受。尽管他们的艺术并没有完全逃离出精英意识和社会反映论的范畴,但却在社会现实和个体的关系上给当代艺术做出了新的描述。在卸去了沉重的历史使命感、传统的宏大叙事情节之后,他们将80年代形而上的理性改造的革命激情演绎为形而下的个人感性实验。简而言之,他们所倡导的是:艺术家不单单是现象世界的模仿者和记录者,而是现象的塑造者和解释者。这个类型的艺术家如葛平伟、宁佳伟、李娜、禹露、张增增、郑菁等人。
而实际上谈论一个人自己身处的时代,这种做法总是有危险的,因为需要面对的问题实在太复杂、太难。就如同意志自由一样,艺术创造也包含着一种奥秘。更何况,仅是一点点暗示是绝对不够的。而青年艺术家最大的优势和价值在于他们不仅能够通过直白的方式叙述自我与时代,同时也在努力发掘今天社会里最有活力,最为积极的文化精神。
宁佳
四川美术学院CAEA美术馆 执行馆长
2016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