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何以成为我们

      作者:核实中..2017-02-17 15:58:33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1/14)我们何以成为我们

          (2/14)何雨《阅后即焚》年代:2016

          (3/14)李青 《人类伴侣》100cm * 55cm * 24cm 年代:2015

          (4/14)李文光《5--5》110cm * 80cm 年代:2016

          (5/14)李易纹《聚光》80cm * 100cm 年代:2015

          (6/14)刘国强《奇数与偶数-1》60cm * 60cm * 2cm 年代:2016

          (7/14)祁磊 《Mirror》150cm * 120cm 年代:2016

          (8/14)冉凯《气球》160cm * 195cm 年代:2015

          (9/14)温一沛《紫色空间-2》200cm * 200cm 年代:2016

          (10/14)郑文昕《我们似曾相遇》180cm * 180cm 年代:2016

          (11/14)岳云龙《女神系列》80cm * 80cm 年代:2016

          (12/14)萧搏《草图3》200cm * 150cm 年代:2016

          (13/14)伍伟《皮毛》50cm * 50cm * 10cm 年代:2016

          (14/14)朱玺《漂流剧场》95cm * 170cm 年代:2016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我们何以成为我们
          展览时间:2017/02/25~2017/03/31
          展览地点:[上海]-上海市闵行区新镇路1399号宝龙大厦1楼-(言午画廊)
          主办单位:言午画廊
          参展艺术家:何雨、李青、李文光、李易纹、刘国强、祁磊、冉凯、温一沛、伍伟、萧搏、岳云龙、郑文昕、朱玺

        开幕时间:2017.02.25下午3点

        我们何以成为我们?

        文/彭忠明

        “我们”是一个相对于他者的指代名词,是一个群体相对与另一个群体价值主张的界线。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的存在时,就是对外表达“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的不同”。但问题是,这种表达是真实客观的吗?如若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就无法抵达自我的未来。

        显然,这是一个再日常不过的问题,艺术往往就是从看似日常习惯的表象中抽取一个片段,经过艺术家的语言处理后,呈现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从而触发观者的思考。对于“我们”的认知,正是因为每天都会不经意的被使用,反而缺乏真正的本源思考。正如我们每天都在谈论“青年”这一概念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成年人般的陈词滥调。不可否认,在当下资本主义后工业化时代,一切都是被资本化的,到处充斥着德波式的虚假人造的社会景观。它不断制造出理想生活的范式,激发出人们内心宗教般的欲望狂潮。在这一时代里,科技与信息的高速发展让我们生活更加便捷的同时,也让我们对此生成了强烈的依赖,是变相绑架了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在一切以速度为前提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下,作为个体的“青年”被这一人工制造出来的幻像所裹胁而迷失自我,并加重了每一个人内心的焦虑、惶恐和孤独感。

        在这样一种现实背景中,我们通过这样的群展,来呈现当下青年艺术家对现实的思考以及在艺术创作中的不同面向,并再次思考和讨论被艺术界已经用滥的“青年”这一词汇,是有其内在必要性和外在社会价值的。在艺术界内,通过讨论让我们清晰何为“青年”;“青年”这一群体意味着怎样的内涵和外延;而当它和艺术家联系在一起时又具有什么特殊的含义等等问题,以使得青年艺术家在未来的创作中更加清晰和明确。对于外在的价值在于通过作品的展示和讨论,向所有参与者传递一种适度保持怀疑和思辨的精神,一种不被现实和规则所禁锢的行动力,最终都能够思考和找到我们何以成为我们的路径。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141(s)   2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