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于中国古代便有“圆轻”、“箑”、“摇风”等雅称。但是时所谓扇者乃团扇,多仕女所用。至于折扇则传自扶桑,北宋时传入中国,乃有“搊扇”之称。通过对于扇骨形式上细节的改变,赋予其不同的意义,使得男性用扇的形式和种类变得多样化。
明代时,折扇更是成为文人手中的把玩之物,暮春时节,薰风拂面。或独处,或唤上三五好友,围坐拣扇,品味扇面上书画笔墨,文人题咏,金石印章给观者带来的“三绝”、“四全”的艺术享受,实为一大赏心乐事。并且,不同于立轴手卷,其便于携带性,使得扇子成为了移动的艺术品宣传平台。而扇骨本身使用的各类竹木牙玉等材料,也使扇骨本身耐人把玩设计,并随着竹刻技术在明清时代的成熟,也出现了诸多竹刻名家。与扇面本身的绘画交相呼应,终于在民国这个名家辈出的年代,集其大成,一时蔚为壮观。
虽然藏扇、赏扇长久来为一件雅事,但绘扇却是一件困难的工作。不同于宋代团扇的绘制,折扇由于其上宽下窄特殊形状,使得对于扇面的经营位置尤见画家的匠心。而折纹与拆纹也使得绘画运笔不如在纸面自在,固在民国画家的润例中,成扇的润格总是倍于平尺价格。
今年7月11日至26日,在金汇路528号虹桥古玩城一楼大厅即将举办的“苏小松成扇展”。苏小松,本名苏霄松,别署快雨堂,红榴山馆,铁架书屋。少小即随海上名师蕉雨研习虚谷画风,对虚谷画风有较深的研究和体会。并于宋元绘画中寻得共鸣,沉潜其中数十载,呈现出了其出元入宋,不失笔墨韵味的绘画特色。本次展览汇聚了苏小松先生自去年年底开始挑选创作成扇七十余把,题材各异,技法多变。同时也会由名家扇骨和文玩杂件同时展出,欢迎各位行家以及书画爱好者届时到场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