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潭柘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北京最古老的古寺。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谚。
最早知道潭柘寺,是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里,“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秋天听一听潭柘寺的钟声,自那时起就埋在了我的心里。
周末,避开城市的喧嚣,前往位于京西门头沟东南部的潭柘寺。上了十八盘之后,进入群山的怀抱,薄雾环绕在山间,仿佛仙境般扑入眼帘。难得的美景,不禁让人放慢速度,放松心情,融入到自然当中……
“气摄太行半,地辟幽州先”,赵朴初先生的这句话让我对潭柘寺更加神往。潭柘寺的故事、传说有很多,尤其以地理、历史、文化最为丰富。该寺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状环护,宛如在九条巨龙的拥立之下。此时的潭柘寺,虽然云雾缭绕阻碍了视线,却也平添了不少龙腾云中、怀抱潭柘的感觉。
漫步寺中,寻找钟声,愈发感觉这里是北京古城的缩影。潭柘寺现有房舍943间,殿堂638间,建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是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如今,北京日新月异,古老的建筑湮没在高楼大厦之间。这里却还保持着原始面貌: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整个建筑群严整且层次清晰。寺外还有上下塔院、东西观音洞等众多的建筑和景点,颇有昔日北京城的风貌。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不时听到身旁的游人发出如此感叹。据记载,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建兴四年(公元307年),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庙,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脚下的每一片青砖都记载着历史的足迹,眼前的每一间庙堂都继承着上千年的中华文化。
千年的历史,也承载了千年的文化。寺门前中路山门门额上,就有清康熙亲手书写的:“敕建岫云禅寺”几个大字。大殿前的两棵巨大银杏树,被称为“帝王树”和“配王树”,深秋已至,黄色的银杏树叶像金甲一样披挂在两棵古树上,犹如从历史中走来的巨人,让人无比震撼。久立树下,不禁感慨自己的渺小,一片落树叶随风飘到脚下,成了我此行的一份纪念。相传,这两棵树植于唐贞观年间,东首的“帝王树”,颇有一股傲视天下、睥睨群雄的气势。西侧原准备栽植一棵雌树,却发现同为雄树,于是称为“配王树”。
潭柘寺里的一碑一石、一草一木都有自己的故事。寺内的观音殿就有块珍贵的“跪砖”: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为了替其父赎罪,到潭柘寺出家,并终老于潭柘寺中。她每日里在观音殿内跪拜诵经“礼忏观音”,年深日久,竟把殿内的一块铺地方砖磨出了两个深深的脚窝。
“白云横谷微有影,黄叶堕涧寒无声。”十月间的潭柘寺秋意正浓,难怪郁达夫感慨南方的秋看不饱,尝不透。在我看来,这里的秋天也是最美的秋天,随着雾气渐散,视野变得开阔。你看漫山遍野的山楂秋梨和黄栌丹枫,还有点缀其间的柿子红果,色彩斑斓,景色万千。你看寺后的塔林,形态各异静静地矗立于此,他们历经千百年的风雨,呈现出红、紫、褐、黄等颜色,融入周围的世界。此时此刻,人在寺中,寺在景中,景在山中,山在心中,人、自然、历史融在一起。
秋日的潭柘,千年的沉淀,喧嚣中来,宁静而归。尽管此行未听到郁老挂念的“钟声”,却品味到了这里浓浓的秋韵,也感受到了潭柘寺“虽纵横周匝无十里,而流连游赏可百年”的独特魅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