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宽广的孤独(作者:曾子墨)
    2.   来源 :凤凰网   曾子墨(主持人):在中国西北边疆寸草不生的祁连山下,在千年戈壁的瀚海风沙中,矗立着文明世界的敦煌莫高窟。1千多年里,它历经了自然侵蚀、战乱和抢掠,1961年,莫高窟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1991年授予了“世界文化遗产”证书。有人曾经说,没有人看了敦煌会无动于衷,而更多的人会说,没有常书鸿,就没有今天的莫高窟。   解说:当一轮红日从三危山的的高峰上升起时,无数开凿在峭壁上的石窟,像蜂房一样密密麻麻,灿烂的阳光照耀在色彩绚丽的壁画和彩 [详细...]
      2010/01/29 16:20:30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刘庆和:私密的水墨和自然的生活(作者:张玥晗)
    2.   来源 :《信息时报》   和陈淑霞不同,刘庆和的作品,凸显了很强的社会痕迹,从某种程度来说,他笔下的世界更加怪异,人物的迷离、无所事事、慵懒,呈现出了一个虚幻的世态万象,策展人在策展前言中这样表述:“私密气息的画面背后则交织着对生存状态中所有困境的不安和焦虑。”   相比陈淑霞,刘庆和的作品充满了冒险性,在水墨范畴展开,却提供着当代的视觉经验,他一再尝试着用古老的水墨,来呈现现代人的精神面貌。这一点,让观看他的作品的人,产生了很奇特的感受。   刘庆和:我觉得我有责任多做一些事情。 [详细...]
      2010/01/29 15:52:07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水墨实验—— 一个由“ 出位”而重新“到位”的精神文化之旅(作者:皮道坚)
    2.  一   在我们这个愈来愈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已不太容易找到像 “ 水墨问题 ” 这样纯粹的中国问题。   “ 水墨 ” 、 “ 水墨画 ” 或说是 “ 水墨艺术 ” 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它在我们这个急速市场化、世界化的时代,还算得上是某些本土价值观的最后载体,它提醒我们注意文化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并以自己的存在方式来强调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意识培植的现实和历史意义,重要的是它还关乎我们的民族文化进入世界文化格局的方法、策 [详细...]
      2010/01/29 15:51:45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写生为大(作者:何昌林)
    2.   三十年前,我在家里挂了一幅自己画的很幼稚的山水画,就是那种把山画得高耸入云的常规山水画。一天,一位不是画画的朋友看后说:“山水画从来都画得爬都爬不上去。”这句话至少提供了两点信息:一是山水画的样式从来都大同小异,惰性传承;二是山水画作为境,险恶大于近人。这句门外汉不经意的一句话,一直刺激我思考一个问题:山水画的意义在哪里?   后来,在与大自然亲近的不断写生过程中,逐渐明白:写生为大。   我们有必要重温北宋画家郭熙提出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h [详细...]
      2010/01/29 15:44:33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促天地于一瞬 挫宇宙于笔端
    2.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云翻一天墨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著名书画家王广涛的书画创作,却是在磨炼了三十年后才凌空出鞘。因此,他一亮剑就光芒夺人。   那是2006年10月,第九届中国国际艺术博览会在北京国贸中心隆重开幕,来自美、日、韩、俄、法等10多个国家和中国各地的一万余件优秀艺术品纷呈争艳,为开放的中国构筑起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线。就在这次展会上,王广涛听取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张晓凌的教诲:“一个有真才实学的艺术家,要走出理论的沙龙,要经得住世界以及各界人士的评价。”为此,他怀揣 [详细...]
      2010/01/29 15:42:38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当下中国画创作患了文化贫血症:中国画 谁来画?(作者:吴林田)
    2.   来源 :《文汇报》   文汇报最近刊文说,当下中国画创作患了文化贫血症(见4月10日《文汇报》鉴藏版)。岂止是中国画创作?其他美术品种也有如此现象。岂止是当下?分明已贫血了许多年。   相关: 作品非洋非土 当下中国画创作患了文化贫血症吗?   贫血的原因何在?缺文化,所以叫文化贫血症。贫血可不是闹着玩的事,四肢乏力,头昏眼花,干什么都没劲。但奇了怪了,那些患了文化贫血症的画家们却如打了鸡血似的,画得更欢,卖得更贵,活动得更多。   现在的某些国画家们,嘴里说着传统,一下笔,传统不知跑 [详细...]
      2010/01/29 15:25:4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独具一格 自成一体(作者:王学会)
    2.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   不客气地讲,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且不说有人直言中国画行将就木,中国画和辛劳其间的艺术家们,几乎无不处在艺术自律形而上信念日益消解、民族文化遭致西方化和世俗化的双重夹击而严重失序的尴尬境地。   不管我们如何解释和奔突,作为一个水墨画家的困难和痛苦也是不难想见的。而如何让无所依附的水墨画家打开新的视野?如何让我们看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希望和凤凰涅槃式的新形象?的确要看艺术家自己。   青年画家张富君无疑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注脚。他的作品与修养,都极大地回应了过往的莫衷一是的近乎妖魔化的说教。 [详细...]
      2010/01/29 15:18:03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文人书画家徐元钊:洗前人旧习 自成一家 (作者:沈定庵)
    2.   来源 :浙江在线   徐元钊(1861~1926)字吉荪,晚号逷园,绍兴人,为古越藏书楼主人徐树兰先生的长子。光绪十四年(1888)科副贡,司铎(教官)台州、太平,推升河南知县。工诗古文词,1920年徐先生59岁时,应邀为杭州西湖岳庙撰下著名的长联:   “名胜非藏纳之区,对此忠骸,可半废西湖墓祠;   时势岂权奸能造,微公涅背,有谁话南渡君臣。”   联意忠奸分明,慷慨激昂,铿锵有声。长联于同年由西湖岳庙邀请先师徐生翁书写,深受 [详细...]
      2010/01/29 15:14:08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水墨:有无之间 (作者:谢有顺)
    2.    来源 :《郑州日报》   水墨是中国的语言,它既说出中国的文化,也见证中国的精神。不了解中国人的感情和心事,不领会中国文化的精髓,水墨就只是物质,不能成为创造心灵世界的材料,更不能成为人生的写照。中国文人历来是重视立心的,心气和心力,也一直是写作、绘画的根底,故中国艺术不向外求娱乐,而向内求德性修养,最终冀望于人生即艺术,把艺术和人生,看作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   艺术如何和人生相通?简单地说,就是艺术和人生共享一个生命世界。中国以农立国,即便普通一人,也知道视自然、天地为大生命,而个人的生命则寄存于这个大生命之中,生命和生命相呼应之后而有的手 [详细...]
      2010/01/29 15:13:4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往往醉后”的书画大家傅抱石
    2.   来源 :东方旅游网   书画大家的落款印章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有的直抒心志,有的怀念故土或心爱之物,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现代著名画家傅抱石的很多画作的闲章更是别致,名曰:“往往醉后”。表示得意之作皆得之于酒的帮助,由此可见酒与傅抱石画作的特殊关系。   傅抱石(1904-1965),江西新余人。青年时酷爱绘画、书法、篆刻,1933年得徐悲鸿资助留学日本帝国美术学校,1935年回国到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在教,建国后曾任江苏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擅画山水、人物,能篆刻,传世作品有与著名画家关山月合作、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巨 [详细...]
      2010/01/29 15:07:04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Processed in 0.015(s)   0 queries clearcache
    update:1590971
    memory 3.17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