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方寸造像亦传神
    2. 中国传统的印章艺术,初因材料以及制作工艺所限,文人士大夫除却在印稿设计方面有所参与外,或凿或铸,皆由专业印工去完成。自元代王冕发现印石后,始开文人自篆自刻之先河,由是文人雅士竞相浸淫其间。至清代,篆刻大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称一时之盛。 因着文人广泛参与研究,故自此篆刻每多创意。除将印款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之外,更有人在肖形印的基础上开始了肖像印的探索,且时有可观者。纵观印史,刻肖像印者,秦汉之际,未见有也;至清代中期,始有杨龙石之门人谢庸与另一名叫黄瀛叔者所刻数枚白描绣像印章传世。这些印作,用刀细腻,刻画入微,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将绘画与篆刻两种艺术门 [详细...]
      2010/01/07 14:56:4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才思与匠心的凝聚
    2. 当收到《张新彦篆刻》这本小册子时,我感到很亲切,因为作者——我的朋友张新彦原来就工作、生活在青海,可以说他是从青海这块高原沃土踏上篆刻艺术之路、扬帆起航的。我反复品味这本小册子中的一方方印作,觉得新彦的篆刻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首先说说他的朱文印。“笔墨当随时代”(图一)率意大气,颇有齐白石遗风。其字体并非是常见的难以辨认的篆书,而是一目了然的楷书,较好地体现了“笔墨当随时代”的主旨。印面为正方形,每个字的点画形态看似随意而为,其实是经过精心构思。如“时代”二字共用一点 [详细...]
      2010/01/07 14:56:31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浑厚华滋出自然
    2. 沈世和,字石民,江苏常熟人,久居苏州。工书画。篆刻师法文彭,但不为所拘,有自己面目。刀法恬静沉着,与汪关相似。著有《八咏山房印谱》、《虚白斋印谱》。 “家在菱湖橘社之间”白文印(图一)是沈世和对秦汉半通印的拓展。该印在章法上注重字的大小间的布局,使之具有不同的形状块面。如右行的“家在菱湖”四字,“在”字收缩,只占“菱”字的三分之一位置,使“菱”字得以舒展,“家”、“湖”二字取常规结构,以保持小篆的习惯性审美要求;左行& [详细...]
      2010/01/07 14:56:1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始于模拟 终于变化
    2. 苏宣是中国篆刻史上最早的一批职业篆刻家之一。他的人生境遇虽多曲折坎坷,但也幸运至甚。苏宣不幸幼孤,遭不平,曾弃书学剑。同时,在篆刻上,他又有幸得到文彭的亲自传授,能够在较高的层次上接受古文字知识。而且,他有何震这样的同门大师兄,能够有一个较高的篆刻创作的参照系。 “啸民”是苏宣所刻朱文印。古朴风格的大篆、浑厚的线条、对立统一的布局,是苏宣此印的看点。观此印,那起伏着的朱红线条,仿佛是人们血管里汩汩流动着的血液,由此焕发着感人的生命力。作者在某些线条上做了些虚化处理,如“啸”字左半部分的一些笔画,“民”字的中间部分 [详细...]
      2010/01/07 14:55:54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镌刻出人生的精彩——记新疆篆刻家王砚华
    2. 和田 在新疆书画界,许多人的作品上用的都是王砚华刻制的印章。虽然如此,砚华却从不张扬炫耀。砚华自幼喜欢书法艺术,手摹心追,临池不辍。他起初将书法视为写字,通过临摹,潜心追求汉字书写的技法、法则,进而懂得书法是一门艺术。通过广泛涉猎篆、隶、楷、行、草诸体,他探寻到了书法的点画质地美、结构造型美和章法布局美。后来他渐渐懂得,书法不仅仅是写字,不仅仅是艺术,而且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东方文化的象征。有了这种认识,他便由技入道,博览群书,着力在充实自己的学识修养上下工夫。在书法诸体中,砚华对篆书用功尤勤,功夫最深。 1991年,砚华开始研习篆刻,并且因爱好而一发而不可收。他大量摹 [详细...]
      2010/01/07 14:55:31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篆刻词汇
    2.   篆刻 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镌刻印章的通称。因印章字体大都采用篆书,先书后刻,故称。金属印章,一般先刻印模,随后浇铸;晶玉印章,古代用手工琢成,现用金刚砂琢蚀,即‘电刻’;石、牙、角、木等印章,直接用刀镌刻。 篆刻是书法艺术通过刀刻以后的再现,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综合的艺术。种类有秦印、汉印、半通印、象形印、套印、六面印、回文印、花押印、关防、闲章等。秦汉及魏晋时期,印章由印工镌刻,艺术水准颇高。隋唐以来,亦各有其时代特征及风格。北宋米芾、元代赵孟俯、王冕均为篆刻名家。 相传王冕始用花乳石(青田石之类)刻印,因镌刻方便,流 [详细...]
      2010/01/07 14:55:0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篆刻絮语 -篆刻
    2. 篆刻首先要考虑入印文字的问题。入印文字的正误,往往会影响读者对作者的文字修养产生疑问,可是无论是国展,还是报纸杂志上发表的篆刻作品中,都能够见到入印文字错误但整个印面效果颇佳的作品。这就引出一个话题来:到底是要艺术还是要文字学?如果以篆刻艺术为标准的话,入印文字即便有误又何妨?当然我不是提倡写错字、刻错字、读错字!如果以文字学的标准来规范入印文字的话,那又恐怕是过时之举,试想千人一面的话,哪来篆刻艺术?在往届的国展或艺术评比中,屡屡出现入印文字争论的敏感问题,而现在的篆刻界早已宽容并大度起来:不管是大小篆、简文的掺和,还是简化的篆字入印,砖文、镜铭和彝器的文字入印,只要文字经过印化处理,统一 [详细...]
      2010/01/07 14:53:2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中国历代印风系列·元代印风》蠡评 -篆刻
    2. □ 李庶民 印谱编纂之风日盛,印学研究成果日著,形式、风格、体例、文法等便有了多种多样的选择。由黄主编的《中国印风系列》亦别出心裁,集图谱、论文、年表于一体,更以断代凸现印章时代风格,并将同时代著名书画家的常用印收入,广采博取,眉目清楚。读者或欣赏,或摹学,或查阅,取资既易,检核方便,一卷在手,可知彼时印风概貌。 近读其编纂之《元代印风》卷,获益良多。前有黄《论元代文人印章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文,可见作者对元代印学研究用力之深。该文以赵孟、吾丘衍的理论论著述先导文人篆刻风气为第一阶段,标举出元代印学的总体走向。赵孟《印史序》和吾丘衍《三十五举》实为文人篆刻艺术研究之滥觞,其中从审美到技 [详细...]
      2010/01/07 14:52:57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刀法与篆法 -篆刻
    2. □ 李刚田 刀法及由刀法传达出的笔意并非与篆法全不相关,刀法与篆法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是表面的,而是势态上的因果关系。我们用音乐来作比较,作曲家在创作一首乐曲的时候,必然要考虑演奏这首曲子最佳的乐器,并根据这种乐器的特点进行作曲;我们用建筑来作比较,一个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从内在的应力结构到实用空间以及外在装饰的设计,都要首先考虑使用什么样的建筑材料。根据材料的不同特点来进行设计。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既成的乐章来配器,根据既成的建筑设计去选用材料,总之,二者之间的相互规定性是很强的,不通过二者的相互适应配合,都无法使作品最后完成。如果我们把音乐中的曲谱和建筑中的蓝图比作篆刻中的篆 [详细...]
      2010/01/07 14:50:18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圆朱文印问答 -篆刻
    2. □ 谷松章 1. 清代陈炼在其《印说》中说:“圆朱文……如春花舞风,轻云出岫。”请您谈谈圆朱文印美在何处。 冯宝麟:气息:雍容典雅;品格:尊贵高洁。 鞠稚儒:圆朱之美,在结篆,在端凝,在婉通,在挺洁,平中见奇者尤难,诚大美也。 施晓峰:美在恬静、安雅、雍容、飘逸、散淡,犹如谦谦君子、俊雅才子、纯情少女和风韵少妇。如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 刘银鹏:工稳典雅,平和秀润。 李健:我认为圆朱文印的美在于其精工、典雅、温润、静穆,而且具有闲雅的书卷气。 2. 您认为圆朱文印的发展方向是工艺化、美术化、与 [详细...]
      2010/01/07 14:49:5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Processed in 0.342(s)   80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