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谈篆刻艺术(印 说)
    2. 作者:陈炼(清)   刻印先须考证篆文,篆文既明,就其形势细细落想应如何配法。如遇两字印,或一繁一简,或一短一长,本不配者,宜以不配配之;如遇四字印,有一字不配,宜以三字就之,若三字又不可就,亦宜以不配配之,或反得情趣,万勿牵强凑合。章法既定,从容落墨,落墨后又不可即便奏刀,恐精神已减,且置于案头,俟兴到或晓起神清气爽时,然后运刀,则刻成自妙。   篆体之宜于印者,一曰大篆,周太史取苍颉之书加之刮利或同或异而名 [详细...]
      2010/05/18 15:03:0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敦好堂论印(节选)
    2. 作者:吴先声(清)     ……   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学汉印者须得其精意所在,取其神,不必肖其貌,如周昉之写真,子昂之临帖。斯为善学古人者矣。   古人作印不求工致,自然成文,疏密巧拙,大段都可观览。今人自作聪明,私意配搭,补缀增减,屈曲盘旋,尽失汉人真朴之意。   章法者,言其成章也。一印之内,少或一二字,多至十数字,体态既殊,形神各别,要必浑然天成,有遇圆成璧、遇方成圭之妙。无龌龊而不合,无臬兀而未安。斯为萦拂有情,但不可过为穿凿,致伤于巧。   古印原无多种,有玉印,有 [详细...]
      2010/05/18 15:02:53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谈篆刻(印学管见)
    2. 谈篆刻(印学管见) 作者:冯承辉(清)   龟鱼麟虎,其文不传,宋孟英十八体不足信。今人以之入印最丑恶,即明人诸谱亦有不免此病者,其源始于伪印“永昌王尊书”等印。更有锈铁飞白,作俑始于明人。印以方者、长者为正,圆长者,汉印间有之,双龙、龙虎已为六朝变格,至若钟鼎、葫芦等印及假借物印形,如“人”刻一人之类,尤乖大雅,比之自郐无讥。   印有朱白,法天地也。故文曰阴阳。古人制印之始,先有阴文,后有阳文,其后遂有阴阳各半者,有阴阳相间者,有一字阴而三字阳者,有一字阳而三字阴者。总之,此种始于六朝居多。 [详细...]
      2010/05/18 15:02:23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谈篆刻(篆刻十三略)
    2. 作者:袁三俊(清)   学 古   秦、汉、六朝古印,乃后学楷模,犹学书必祖钟、王,学画必宗顾、陆也。广搜博览,自有会心。 结 构   结构不精则笔画散漫,或密实,或疏朗,字体各别,务使血脉贯通,气象圆转。 章 法   章法须次第相寻,脉络相贯。如营室庐者,堂户庭除自有位置。大约于俯仰向背间,望之一气贯注,便觉顾盼生姿,宛转流通也。 满   满,非必填塞字画使无空隙。字无论多少,配无论方圆,总以规模阔大、体态安闲为要。不使疏者嫌其空,密者嫌其实,则思过半矣。如徒逐字 [详细...]
      2010/05/18 15:02:10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谈篆刻(印章要论)
    2. 作者:朱简(明)     印始于商周,盛于汉,沿于晋,滥觞于六朝,废弛于唐宋,元复变体,亦词曲之于诗,似诗而非诗矣。   印谱自宣和始,其后王顺伯、颜叔夏、晁克一、姜夔、赵子昂、吾子行、杨宗道、王子弁、叶景修、钱舜举、吴思孟、沈润卿、郎叔宝、朱伯盛,为谱者十数家,谱而谱之,不无遗珠存砾、以鲁为鱼者矣。今上海顾氏以其家所藏铜玉印,暨嘉禾项氏所藏不下四千方,歙人王延年为鉴定出宋元十之二,而以王顺伯、沈润卿等谱合之木刻为《集古印薮》,裒集之功可谓博矣。然而玉石并陈、真赝不分 ,岂足为印家董狐耶?   石鼓文是古今第一篆法,次则峄山碑、诅楚文。商周秦汉 [详细...]
      2010/05/18 15:01:57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谈篆刻(篆学指南)
    2. 作者:赵宦光(明)   余读周公谨所著《印说》,叙论精确,前辈文何多宗之。第稍嫌其繁冗,特节录数则。语虽不多,而作印之要已备,因名之曰《篆学指南》,以贻同好云。   印者何?信也。信从爪何?手持信也。从节何?节表信也。   先辈云,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后人不识古印,妄意盘屈,大失古法。自唐篆始作俑。又汉印文皆白文,朝爵印文皆铸,盖择日封拜,故可缓;军中印文多凿,盖即时行令,故不可缓。唐易朱文,古法渐废,至宋绝无知者。   阳文文贵清轻,阴文文贵重浊。重非重滞,浊非淤浊。方平正直,无纤无巧,无悬无剩,转运活而布置密乃为上乘。清轻像天,重浊像地,各从其类也。 [详细...]
      2010/05/18 15:01:41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谈篆刻(印章集说)
    2. 作者:甘旸(明)   篆原   结绳画卦后有书契,其文有龙书、穗书、云书、鸾书、蝌蚪、龟螺、韭叶等书,然事久湮没,皆绝无闻,存者惟史籀二篆而已,李斯复损益之以为玉筋,亦名小篆,古法稍易,程邈去繁就简作隶书,王次仲作八分书,蔡邕作汉隶书,复作草书、楷书,愈变愈失其原,六书之法,莫知所之然,遗者仅钟鼎玺印载文,今之龙穗云鸾诸篆皆后之循名而作,殆非正矣。 六书   篆之文有六:摹写物之形曰象形,如日月是也;形不可象则指其事,上下是也;事不可该则会意,武信是也;意不可尽则谐诸声,江河是也;声不可穷则因其形体而转注为,考老是也;因音义而假借焉,令长是也。书之六义 [详细...]
      2010/05/18 15:01:27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印坛龙头:方介堪(作者:好运)
    2.   来源 :《鉴宝》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海上,有两位著名的艺术家,一位以绘画享誉画坛;另一位以篆刻艺压群芳,他们两人交谊深厚,相互推重,相互欣赏,相互互补,相映生辉,成为艺坛佳话。这两位艺术家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大千和方介堪,后人将他两称之为“张画方印”。   少年成名遍访名师   方介堪(1901—1987年)是二十世纪杰出的篆刻家。名岩,以字行。别署玉篆楼。祖籍泰顺,清咸同间祖父中秀才后,举家移居温州,执教私垫,在县学协助评阅童生日课。父冠英,能写一手董其昌行楷,俭朴忠诚,会写能算 [详细...]
      2010/01/29 14:34:0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闻一多治印
    2.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当时的大后方,由于日军封锁了通往境外的陆海交通,物资匮乏,通货膨胀严重,不仅一般民众苦不堪言,就连大学教授的生活也大都陷入了困境。著名学者闻一多时为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八口之家,全靠他一人的工资,一家人常常为吃饭发愁。一个月的薪水发下来,往往都不够十天的开销。为了维持生计,除了不可或缺的简单衣被,他几乎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变卖了,就连那几本他从北平带出来的线装书,也忍痛卖给了学校图书馆。为了给妻子看病,在寒冷的冬天,他把自己正穿着的一件狐皮大衣送到了寄卖店,结果回家后就得了重感冒。 为了增加一点收入,闻一多曾到一所中学兼课,后来却被当局勒令 [详细...]
      2010/01/09 14:27:3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陈巨来
    2. 陈巨来(一九○五·四·二十三·——一九八四·—一·十五·),原名斝,後以字行,号塙斋,所居日安持精舍,晚年别署安持老人。籍浙江平湖。 其父渭渔,清季在闽任候补同知,巨来遂诞於是。鼎革後随父移居申浦。—九一八年曾从嘉兴陶惕若习印,无所成。十九岁改随父执赵叔孺问业,叔孺先生固—代宗师,兼精书画篆刻者,见其於印领悟胜於书法,乃令专力於印,且诲之曰:『尔须多学汉印,不必拘於学我,学我即像我,终不能胜我也。』时《十钟山房印举》适由涵芬楼影印行世 [详细...]
      2010/01/08 15:17:4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Processed in 0.326(s)   8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