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展即编织——“交织关系”当代纤维艺术作品展策展手记

      作者:纪明辉2022-01-21 09:28:49 来源:中国艺术报

        展览现场

          近日在南京举办的“交织关系”当代纤维艺术作品展,是近年来纤维艺术在南京艺术市场的首次专题展览,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龚建培担任学术顾问,我担任策展人。本次展览连接了来自印度、印尼和中国浙江、山西、四川、江苏的21位不同年龄层次的艺术家,展出了包括影像、装置等多种类型的18件当代纤维艺术作品,共同围绕“交织关系”这一主题展开叙述。

          南京这座城市在纺织文化和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展场所处的估衣廊,在旧时的金陵城也是集中评估、交易衣物的地点。基于文化在地性的角度考虑,我在策展之初就将目光投向纤维艺术。

          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里提出“差序格局”理论,将人际关系的结构比喻成涟漪模样的网。“差序格局”实际上是对“经”和“纬”交织的隐喻,这成为我以纤维艺术介入、探讨人际关系主题的理论起点。织造时通经断纬间隐藏着的秩序理性,纤维艺术家常用的包裹、编织的创作手法,以及当代纤维艺术作品介入、侵占时空边界的视觉语言,都使得它们的艺术特点与人际关系相互交织的特征产生了呼应,展览主题“交织关系”也由此得名。

          基于对本次参展作品的形式、语义的梳理和初步研究,我将这次展览分为“欲望”“纠缠”和“共振”三个部分。在“欲望”部分,艺术家表现和讨论的是人际交往中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功利天性。龚颍南和赵焯的作品《反射》在感应到人接近后,如同宠物一般不断摇摆尾巴并发出噪音,成为自我中心主义幻想出的欲望象征。我将这件作品置于展场的入口处,由此拉开整个展览的叙事帷幕。作为开篇部分,我还选择了一系列对社交关系中潜在的、扭曲的、充满利己主义的欲望进行表现和反思的作品,如李雨晗的《变异》,袁茜的《盛装》,印度艺术家江南的《窗(Window)》等。

          在“共振”部分,艺术家则是通过多种方式放大、呈现日常生活中不得不遵从的游戏规则。尽管一直以来织物都被赋予了浓厚的女性气质,但织造的大部分原理都具备高度理性的特点。艺术家薛宁及其合作者的作品《秩序》为观众证明了传统织造过程的内在理性和基本规则。从1942年马塞尔·杜尚将纤维带进“观念艺术”以来,许多当代艺术家将纤维艺术中看似松散的秩序作为介入社会、组织公众参与创作实践的方法。或明或暗的社会秩序、游戏规则,正是人际关系得以恒久运行的基础。我将龚建培的作品《观照》置于社会观察者和思考者的视角悬于展场一侧,与另一侧艺术家黄燕探讨社会运行秩序的数码编织作品《叙序》遥相呼应。

          “纠缠”部分讨论的是人际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在某些既定规则失效或是发生变化时的临界状态。如果说前面两个部分讨论的是人际关系的开端和结果,那么“纠缠”这一部分更像是在揭示人际关系复杂、微妙、流动和不断变化的过程。人不可能永远保持理性,秩序和规则也终有坍塌、变化的时刻。艺术家宋春阳的作品《噬》由充满暖意的织物覆盖着一扇门,观众甚至可以坐在门前的地毯上休息片刻,这一切都暗示着温情脉脉的日常生活,但观众越界按响的门铃声却将藏在织物中的“武器”唤醒,提示着边界和距离的存在。肖梦钰的作品《回避型依恋者的输出空白》和朱星颖的《织语》象征着对纠缠的回避、顺从和失语,将观众带入到共生关系中“自我”走向消亡的现场,促使观众对亲密关系中的诸多问题进行反思。

          在高速运转的展览筹备和实施期间,我不断在艺术家、主办方、合作伙伴之间穿梭,时常感觉自己便是织机上的那个梭子一般,不知疲倦地来回游走。不论是策展理论与参展作品之间的意义连结,还是展览与平行项目之间的互相支持,从这个意象出发,策展又何尝不是一种编织呢?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90(s)   1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2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