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元以图新——当代青年工笔画创作的整体观察

      作者:张鹏2022-01-17 08:14:59 来源:美术报

        方政和  喜鹊枫香图 纸本设色  136×40cm 2019年

        (选自“丹青未央——2021首届中国工笔画学会青年艺委会学术邀请展”)

        前段时间,“丹青未央——2021首届中国工笔画学会青年艺委会学术邀请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笔者作为策展团队成员,在与参展艺术家的深刻交流与展览进度跟进中形成了一些体会,也是对当前青年工笔画创作的一个整体观察。

        首先,在基础理论建设方面,通过这个展览及时下很多工笔画活动,我觉得我们的一些关注点应该回归到大家耳熟能详的、常规的、基本的问题上,比如传统与现代、工与写、心象与刻画等。貌似是诸多老话题,但具体到一个画家,或者具体到一个有针对性的问题的时候,它变得又很清晰很有指向,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青年工笔画家,他们的创作面貌与思考的问题,其实是从一个路径中过来的,这个路径就是近代以来、或者20世纪以来的与工笔画有关的学术资源。我想这个学术资源大概包含这么几个层面:

        第一,从宋代以来,中国画史上自我生成的工笔传统。从更为宏阔的文化上讲,这个传统里更多的是理学精神,在艺术语言上也多有“格物致知”的一些表现。在今天这个展览中很多画家的笔下,依然能看到他们和宋代的关系,这个是很清楚的一个路径。

        第二,是近代以来与日本画的关系。从陈之佛等一些前辈画家开始,已经存在了这样一重关系,延续其后,一直到当代的何家英等,都能够看到这样的关联,这也影响到时下很多青年画家。再有就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工笔语言与“年、连、宣”的结合,出现了一个走向大众化的趋向,某些社会因素在今天的绘画里可能转化了,变成了现在这个面貌。当然,这些学术资源里,最直接影响当下这些90后、00后画家的,应是近十几年来的“现代工笔”或曰“新工笔”,里面涉及到的某些看待、绘制图像和运用观念的态度与做法,是这些年轻画家撷取的关键创作要素。这几个路径单独摆出来我们都很熟悉,但具体到某一个画家或者展览上,到底是如何与这些路径相连,在画史演变之间处于何种位置,发挥何种作用,等等这些细致的思考是必要的。宏大的知识背景不是冰冷而飘渺的,落实到每一位画家、每一件作品的身上,又变得很具体很实在。

        我曾讲到绘画本体和图像经营的关系。今天很多工笔画家,确实在图像精良制作上投入的功夫,可能远大于对传统笔墨丹青的重视。这次展览中的很多艺术家如王冠军、张见、王海滨、孙震生、李传真等已经成为当下更年轻的工笔画家们追随、效仿的楷模,是风格的明星。但深入观察也会发觉,很多时候他们复制的仅仅是一个表象或图像,而那种传统笔性的问题,甚至这种笔性和人格精神的深刻关系却是被忽略或无法模仿的,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点。更年轻一代的工笔画家如何思考这个问题,这很值得我们在今后深入探讨。

        再者,就是很多专家都谈到的“工”与“写”的关系,这也是一个大问题。我曾发现一段文献,民国北京画坛著名画家金城在他的讲演中谈到:“然人情恒厌故而喜新,物理至穷极则必反。故宋、元间画法虽称神技,而浓丽之甚乃变为淡雅,工致之甚乃变为超逸。卒不能使天下后世固守其成规,永永而不易者,非淡雅必胜于浓丽,超逸必胜于工致,乃人情物理之变迁,虽画中圣人,亦无如之何也。”这一观点不单是在画中谈工笔,而是将工笔画的变迁及其与写意画的衡较放到一个宏阔的文化史视野中,超越了一般的绘画本体讨论,而深入到时代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层面。以当下的视角观之,依然会受到启发,就是不能忽略这样一个民族文化的本体。

        还有一个更关键的,可能也是我最关注的一个问题:今天的工笔画如何表现这个时代?用什么样的作品来摹绘这个时代?工笔相对写意来讲,它表现生活、刻画人情世故的能力,可能有它先天的优越性。但这种优越性难道仅仅归为一种刻画的细腻与精准吗,我觉得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里有太多需要记录、描绘和表现的东西,不管是大好河山,还是人世百态,都是需要我们直面的主题,如何走向深度,如何用工笔这样一种形式更加深入、丰富地刻画、书写这个时代,真是当下之需!我觉得这个事说起来很大,但如果聚焦到一件作品,来思考如何处理和表现,应该是可以有抓手和材料的。

        另外,今天工笔画生态的多元化已成为一个现实,还有一些创作走向了某种更新的艺术形式。同样这样一个展览中,我们也不会用某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评论它们,因为也不太可能。可能我们会生成各种各样的标准,传统的,当代的,绘画的,图像的,但是标准与标准之间,如果我们不再去做深究,仅仅是停留在画面之上,会不会又成为另一种浮浅呢?会不会造成传统也没有再往里面走,当代也没有那么当代,我觉得这可能是今天的工笔画再往前发展, 从语言这个角度,更亟需探索的地方。

        去年10月底,首都师大美术学院和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在中国国家画院合作举办了一个展览,我作为策展人给展览的命名是“立本崇元”,呼吁“本”和“元”的核心问题。今天我们在此讨论的中国工笔画问题,我想也应首先回到“中国”这条主线上,回到我们自身,回到一种正气上。工笔画这一千年丹青的艺术生命力是深沉而常新的,思考它推进它弘扬它,是我们这一代理论家与工笔画家共同的责任。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工笔画学会青年艺委会委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理论委员会主任、深圳大学喻继高中国工笔画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698(s)   1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3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