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物件里的齐鲁智慧与人文精神

      作者:陈思静2020-07-28 09:12:14 来源:中国艺术报

          (1/3)博山大鱼盘

          (2/3)曹县戏文纸扎

          (3/3)太平车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炎炎夏日,还有什么比到海边踏浪更让人心动的,不方便到海边,不如到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在举办的“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雕绘乾坤——潮州木雕展” ,看看山东和潮州有哪些海的滋味,赴一场“赶海”之约吧!

        老物件里的齐鲁智慧与人文精神

          乡愁是什么?在诗人余光中的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对祖国的思念。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的心中,乡愁是年画、剪纸、“孩儿模”等等,是那些“历史渊源很久远,但是现在生活又离不开它的民艺” 。近日,“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1500余件(套)山东民艺藏品亮相,全面反映了山东地区传统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面貌及蕴于其中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趣。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会同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国民协、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民艺博物馆共同举办。


          近40年研究成果的集中亮相

          功能各异的农具和柳编、美观舒适的居住空间、花样繁多的饮食器具、凝聚巧思的织绣和印花布、精美考究的节俗用品、趣味盎然的儿童玩具,这些展品以潘鲁生创建的中国民艺博物馆馆藏为主。“研究一个工艺、研究一种文化,需要时间。今天我们能把这些东西展示给大家,是我们近40年的研究成果。只有这些东西有说服力,我们的文化传承才有根基。 ”潘鲁生说。

          潘鲁生长期致力于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与研究工作,利用近40年的时间带领学术团队开展大规模田野调研,以修复传统生活方式、保护乡村文化生态为宗旨,开展大量的实物征集与收藏研究工作,调研传统村落460个,采访民间艺人3000余人,记录民间艺术项目260项,文字资料1200余万字,录音资料5万分钟,图片资料10余万张,影像资料6万分钟。

          展览中,小到养蝈蝈用的葫芦、装饰成书的鞋样本子、样子看上去差不多其实花样繁多的大鱼盘,大到让人眼花缭乱的“迷魂阵”织花布、功能各异的交通运输工具、庄重古朴的桌椅柜箱,从纹式花样到形制规范、从来源到变化,这些老物件里充盈着齐鲁智慧与人文精神。


          化繁为简,让藏品自己说话

          “近40年的田野调查,相当于走遍了山东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展览策展人乐日乐说。这也意味着藏品数量众多。如何挑选藏品,如何更好地展示藏品,策展人和展览形式设计师有自己的考量。

          “我们和山东方面多次沟通,并现场实地考察,在选择藏品时着力选择有山东特色、有代表性的老物件。山东民艺兼具黄河文化和滨海文化,选择展品时会兼顾这两个方面,同时侧重于和老百姓相关的衣食住行用方面。 ”乐日乐说。1500余件(套)山东民艺藏品,分农事器用、康乐人家、衣裳锦绣、游艺乡风四个单元,打破工艺类别,还原传统民艺使用方式与文化语境,“如此不用刻意强调,展品本身就和老百姓的生活靠近。大家走进展厅,自然能感受到山东风味” 。

          以白、灰为主色调的展厅内,整面墙的编筐、桌椅、陶瓷、大鱼盘、灯具、馍馍磕子、云肩,看起来简洁又壮观。“展览的展品数量特别多,中国国家博物馆从来没有在一个厅里展出过这么多的展品,而且展品本身也很精彩,完全可以让展品自己‘说话’ ,所以我们希望尽量多地展示文物,用仓储式的展陈设计,突出展品本身,让展品‘说话’ 。在色彩上采用白色和灰色两个中性色,拿掉背景,让展品‘说话’ 。 ”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形式设计师孙凤群认为,让更多年轻人来看展览,甚至发生兴趣来研究这些东西,这才是民俗展的意义。


          有需要就有创新

          农事器用部分重点展示山东地区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在犁、耧、耙、镢、锨等工具使用中反映“就材加工、量材为用、适用为上”的造物智慧,通过打柳编筐养活一家的劳作格局展现山东地区农业与手工业相伴相生、紧密结合的经济形态。康乐人家部分重点展示山东人民在海岱山水与礼乐文化的滋养下形成的起居有序、器用有节的造物追求,通过日常家具陈设、三餐用具等点滴细节,传递山东人民礼仪传家的优良传统和安居敬业、知足常乐的小康情怀。衣裳锦绣部分重点展示山东女性织绣印染出的斑斓世界,在穿衣打扮中传递温馨而感人的乡愁情结。游艺乡风部分重点展示山东人民通过生儿育女、寿诞宴饮、婚丧嫁娶等人生仪礼以及节令习俗而进行的审美游艺活动,在娱乐狂欢、物物交流中实现着潜移默化的族群认同与文化的代际传递。

          这些老物件在流传中也不乏创新,潘鲁生认为:“民间艺人自身也在创新。过去的玩具现在是家居饰品,过去是盘扣现在是中国结,这些民艺的转化不仅仅是功能的转换,也是一种审美的转换,引导我们老物件不要丢了,把老物件换一种方式、换一个位置使用。我想造物的艺术一定是有它的精神内涵。 ”

          陈列柜内,小小的土黄色布老虎憨态可掬,展厅门口,几只蓝色的、白色的布老虎体型巨大,引人注目。潘鲁生介绍:“我给布老虎起个名字叫‘母亲的艺术’ 。母亲给孩子做布老虎是辟邪的,让孩子别受惊、别害怕,是母亲保护孩子的最朴素的感情。如果创新时没有这些东西,那它的原意就没了。展厅门口的这几只布老虎是把它当成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时设计师把很多山东元素融入进去。它是形制上的创新,但是纹样要素还在。 ”

          这也是潘鲁生的创新理念:老百姓要用,那他一定要创新。这种创新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延伸一定是服务于生活的。“民间文艺是一个群体的艺术,是人民的艺术,所以说民间文艺的根本性是它的人民性。它是生活的艺术,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是我们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是精神的支撑” 。

          很多的民间玩具现在还有,即便不是孩子玩的,是陈列品,但它依然活着。“这就是我们的乡愁,这就是我们的记忆。 ”潘鲁生说。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63(s)   1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0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