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画乾坤 ——《哲人神彩:100位世界著名哲学家肖像》与中国画像

      作者:大卫·巴拓识 彭蓓 / 译2020-07-15 07:17:02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哲人神彩:100位世界著名哲学家肖像》

        作者:薛晓源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要了解一种文化,就必须去亲身体验它。文化是一种教人完善自身的过程,它给人带来一种自身的质的进步。虽然我们各人都植根于某一种文化,但我们也能理解其他的文化。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作为个人或群体继续发展,也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基本要素。我们总是被卷入世间的喧嚣和利益中,但纯粹的文化的赠与行为又将我们从中解脱出来,允许我们跃入一个更深刻、更进步、更清晰的存在中,让我们开始理解某些事物。由此,我们就真正成长起来了。最近,哲学家薛晓源出版了一本关于世界哲学家肖像的著作,以艺术的形式呈现世界哲学的光辉。

        在这里,尤其是在薛晓源的艺术作品中,文化传播的因素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形式。在他的视觉艺术中,这位艺术家不但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也超越了中国传统图案的世界。薛晓源没有描绘海棠、鸣禽、竹子等这些中国传统的喜闻乐见的主题,而是用画笔勾勒出中国和其他国家著名的思想家、伟人和文化史上的著名人物,例如音乐家、诗人、作家、教育学家等等。观看薛晓源的作品,就好像踏上了一次精神上的世界旅行。沿途我们看到那一座座思想家们树立起的精神丰碑,那也是人类精神的一座座里程碑,从古代延伸到尚未来临的未来。而作为一位哲学家,薛晓源对德国哲学家们颇感兴趣,他向我展示了一幅最近画的德国现代哲学家哈贝马斯的肖像。他用中国式的线条来倾诉这些拥有智慧的大师们的内在人格。从宽阔的世界性视野出发,薛晓源以中国艺术实践为基石,用有力的、富有节奏感的笔触,重新诠释了中国、德国以及其他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记忆。他用绘画表达了一种暗示性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人物的整体印象。这些画作带着不可磨灭的、最终也是无法言说的深度,向伟大的前人致敬。

        我注意到薛晓源多年来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形成与他作为一位哲学文化出版者的工作性质也许有关。由此,他独特地通过一种传统的中国绘画技法,把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投射到一种可以被描述为瞬间情景性表达的“波动的变化”中去:这些历史过往的人物,在画家创作的瞬间与画家产生共鸣,这种共鸣被画笔瞬间记录下来,并且作为线条被永久储存起来。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图像式的记忆”,这种记忆被墨水记录在宣纸上,它是静止的,但一旦我们看到它,它的颜色和形式就清晰地显现出来,并且立即进入一种与画家画下它时感受到的情感共鸣中去。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画家用绘画召唤的人物原型的生命能量,从而在观者的内心中引发了一种超越单纯客观描述的共情。简而言之:每张画像就是一个情景,它不仅描绘了一个主题画像,也描绘了画家创作过程本身。由此我们注意到中国画与音乐的相似之处,也就是说每一笔和整个绘画的过程都有独特的时间感和节奏感。

        薛晓源创作了一幅中国明代伟大思想家王阳明的画像。王阳明是一位划时代的思想家,是中国传统精神的代表人物。作为一名长期研究中西文化的学者,如果没有学习过王阳明的思想,就不能理解中国。正如第一位将王阳明的著作翻译成英语的译者陈荣捷(1901—1994)说的:“王阳明不仅是一位(中国)哲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将军,一位无与伦比的战略家,一个书法家,他还是一个划时代的诗人,一个箭术大师。他的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明代的美学。”观看薛晓源作画的过程给我带来了新的思想上的启发。要知道对一个非华裔的研究者,要想理解中国哲学,就必须以跨文化比较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哲学。这是一条艰难但充满希望的道路,因为一方面我们要学会去将自己从本源文化固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避免去把一些固有的概念和理念投射、或是嫁接到中国文化背景上的概念与理念上去。另一方面,之所以充满希望,是因为这种观念的解放和与另一哲学文化产生的精神共鸣又能引导我们去拓展思想的地平线,去探索新的理念。

        当然,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绘画创作本身作为一种反思行为所具有的特性,它总是给我们带来新鲜和独一无二的感受:我们知晓王阳明的文本,也详知他的生平故事,我们看过他与他的学生之间的对话记录,我们读过他的哲学信件。所以,可以在我们的意念中去感受王阳明,去想象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画家带领我们走进他的意念中,去感受那个他自己意识中的王阳明。在此我感谢画家,这里的“感谢”(Danken),始于思想(Ge-Danken),在此我们甚至可以回顾到海德格尔相关的思考上,作为“被收集的、集合起来的回想”。

        在同一个语境中,画家创造性的行为与他当时带有的思想,最终改变了我对完成后的画作的感知:我意识到被描绘出来的王阳明的形象,对我产生了一种类似于自然形成的事物给我带来的感受。这幅肖像虽然只是平面的,但在它的背后,在笔触之后隐藏着一种自然的崇高,这种崇高在这里以王阳明的形象为代表展现出来——这是一种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共有的、不可分的崇高,它存在于我们紧密不可分的思想和行动中。

        在这一刻,理解打开了它的大门。这是一种生命的能量——或者说,是“气”。“气”这个词在中国的哲学观中是一种丰富而不会消融的生命的能量。根据莱布尼茨的说法,可以把它翻译成“vis vitalis”。这种气在画家那里,在我这里,也在读者您那里。这种无差别地存在于你、我和所有生命和意识过程中的气,在此被艺术地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我观看的不只是一幅画,我看到的是画之后的气,而薛晓源画的王阳明,在这样的情景中就成了一幅连接我们的气的作品,它是一个氛围的承载者。当他在绘画创作的时候,这种气氛曾经充盈在他周围的空间中。然在创作的过程中,这个氛围也将一切联系起来。这样,我开始通过笔触去观视,去观视一个更深层的现实,去感受这份礼物带来的气的氛围。由此,一份文化的礼物就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精神世界的大门。■

        (本文有删节,作者系哲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133(s)   1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7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