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样性”的压力下 2020 后西方博物馆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

      作者:殷铄2020-07-15 07:13:53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1/3)亚瑟·贾法《爱是讯息,讯息是死亡》视频截图

          (2/3)闯入巴黎凯·布朗利博物馆的抗议者  图片:CNN

          (3/3)2017 年惠特尼双年展上,一名黑人青年在丹娜·舒茨的绘画前无 声地抗议  图片:《卫报》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轰轰烈烈的“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已经持续了几个星期,它造成的影响波及到美国和西方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我们关心的艺术界来说,除了激发了众多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之外,公共空间中的大量雕塑和纪念碑也在种族平等的口号之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而近期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新的趋势:保存着大量人类艺术财富的博物馆开始坐不住了,它们纷纷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的声明,急于证明自己在尊重民族平等和保持博物馆多样性方面不存在问题。然而,很多抗议者甚至普通人似乎对这样的声明并不买账。他们对博物馆的要求远远不止是多举办几场黑人艺术家的展览,或者是向拉丁裔艺术家多支付一些艺术创作的报酬。

        作为世界上收藏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大英博物馆首先遭到了来自抗议者的责难。尽管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很早就在网上代表博物馆发表了支持种族平等的声明,但这一声明完全是站在一个既得利益的获胜者的角度发出的。社交媒体上无数个声音同时开始质问:如果大英博物馆真的支持种族平等的话,那么请先把罗塞塔石碑归还给埃及,把贝宁青铜器归还给尼日利亚,把无数通过掠夺所得的文物归还给它们的原籍国家。大英博物馆的回复是什么呢?当然还是老一套,既表明他们将认真考虑质疑者的建议,同时也没给出任何具体的归还方案,不了了之。

        本报很早就讨论过归还流失文物的问题(第148期《情与法的纠葛——从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看国际文物回归》),归还文物是一种充满了各种利益和情感的羁绊,绝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近20年来,西方各国的重要博物馆都面临着这种来自民间和一些国家官方的呼吁。2018年,法国总统马克龙曾经公开地发布了一份关于归还非洲艺术品的报告,并声称:“在这个问题上,法国政府和博物馆已经不能一拖再拖、自欺欺人了。”即便马克龙这番话说得很漂亮,但就在几天前,巴黎的凯·布朗利博物馆还是发生了抗议者闯入并试图带走非洲原始艺术品的事件。

        历史的错误很难被纠正,但博物馆从掠夺的文物上获利的行为确实应该停止。几乎所有艺术界、博物馆界和政界的人都会时不时站出来做这样一番表态。这种表态,实际上是对种族平等这一无可辩驳的口号的屈从。说到底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的遵循。“多样性”成为了所有西方主要博物馆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即便是流于表面或者仅仅是少数人的口号,“多样性”都被写进了这些博物馆的馆训之中。事实上,除了博物馆,西方的教育系统也面临着来自于“多样性”要求的压力——几乎每一所美国的综合性大学都会开设一个名为“多元文化研究”的新专业,虽然没有人真正知道这个专业究竟在教授些什么。我们熟悉的纽约惠特尼双年展,则是这种“多样性”最典型的展示平台:参展艺术家的族群、性别、年龄甚至性取向的比例都是策展人精心安排的结果,而作品中反映的内容同样要经过这种多样性要求的筛查,保证大众所看到的展览不被诟病。一个小小的失误或考虑不周,都有可能引起轩然大波。比如2017年惠特尼双年展就因为丹娜·舒茨描绘棺中黑人男子的作品《开馆》而遭受了巨大的抗议,非裔群体的激昂情绪最终迫使策展人和艺术家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道歉。可是,道歉过后又出现了另一拨女权主义者,站出来为女艺术家舒茨的遭遇鸣不平。

        在本次黑人人权运动中,博物馆以及其他文化、教育机构面对着汹涌的抗议,明显表现得顺从,它们为表示支持运动而争相澄清自己的姿态甚至令人动容。所有这些机构的主页上都写着类似于“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之类充满激情的话语,配以一些非裔艺术家的作品图片。但往往在这些图片的周围,并没有伴随着评论文字或者背景知识介绍——它们纯粹是为了证明博物馆收藏的多样性。

        华盛顿的赫希洪博物馆正在组织一场视频放映活动,内容是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获得者、黑人艺术家亚瑟·贾法在2016年拍摄的视频艺术作品《爱是讯息,讯息是死亡》。这部长约七分钟的作品计划在美国和欧洲的15家博物馆的网站上同步直播。这七分钟的视频由快速切换的大量图像剪辑而成,展示了美国人尤其是非裔美国人的艰辛和美丽。贾法近年来受到了主流白人艺术界的强力追捧,他的作品几乎一直被毫无保留地接受。这一事实让贾法本人深深地担忧,他在2018年接受英国《卫报》采访的时候就曾经说:“我感觉艺术界对我的关爱是十分可疑的。黑人的历史是悲惨的,但他们对我的艺术的态度,并不是对种族歧视问题的建设性解决方案之一。”

        每个博物馆都在强调多样性和包容,因为现存的问题远远不是因为一场运动才显得尖锐。消除西方博物馆中的痼疾在人权运动和疫情中变得更加棘手和紧迫。美国梅隆基金会(MellonFoundation)在2015年曾经发布一份针对美国博物馆从业人员的综合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博物馆领域的策展人和其他领导职位只有16%由有色人种担任,于是整个文化领域都在强调应该让更多的非裔或拉丁裔策展人参与到博物馆的工作中,因为策展人能够“决定让哪些艺术家和艺术品进入展览和出版物,从而被写进艺术史,成为集体记忆”。不得不承认,这种努力是向着正确方向走出的一步,但博物馆更应该认识到,整个文化领域和当今的世界文明都建立在一个事实存在的历史错误之上,要改进现行的制度或许可行,但要真正在现实中实现博物馆的种族平等和包容,远远不是单纯强调“多样性”就可以达成的。伪善最终带来的只是伤害,“多样性”为博物馆带来的只是不可承受的压力,而并非实现多元文化共存的指导原则,这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次艰难的磕绊,也时刻提醒着我们:没有黑人文化的历史是不完整的历史,但这段历史的苦难和因此形成的现状,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改变。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72(s)   1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6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