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工笔画在古代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作者:王锦霞2019-08-27 08:41:43 来源:美术报

        当今中国画坛上谈论写意精神,是个非常时髦的话题。其实倡导这个题目的人们,大多数并不是研究美术史的,主要是些画家,而且是画水墨写意的画家。他们一直在强调写意画是中国画史上的主流,倡导写意精神,提倡水墨写意画,乃至提倡水墨画,就是在弘扬中国艺术的传统,就是在弘扬中国绘画艺术的主流精神。而画工笔画的,自然就矮人一等,有的则主动向写意方向靠拢,叫做“工笔画的写意性”。然而,如果仔细考察中国绘画史,水墨写意作为一种绘画主要倾向的出现是比较晚的,而且主要是在文人画倾向中,在中国绘画史上,工笔画一直是主流。

        原始彩陶时期,由于工具材料的限制,往往比较粗糙,粗笔大形,似乎有写意的效果,那是不得已而为之。到了绘画真正独立的战国晚期,今天所说的工笔画就最先出现在中国画坛,这就是战国时期的帛画,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帛画,如战国《人物御龙帛画》和《龙凤人物帛画》,其实就是今天所称的工笔画。西汉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帛画,不但是用线细腻精致的工笔画,而且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幅工笔重彩人物画。汉代一过,进入几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几百年中,东晋时期顾恺之用细如游丝的游丝描画成的《洛神赋图卷》或《列女仁智图卷》,当然是工笔画。这之后唐代著名画家的作品都有传世,如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李思训《千帆楼阁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簪花仕女图》、韩滉《五牛图》……这些作品都可称为工笔画。五代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周文矩的《宫中图》都是中国美术史上以写实著称的工笔画杰作。宋代是院体画的天下,先是黄筌父子树典型于宫廷画院,然后是徽宗皇帝榜样于上,全国画家仿效于下,院体工笔画盛行于天下……

        可见,从中国绘画开始独立的战国后期计算,一直到宋代共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绘画史的主流,就是今天称之为工笔画的绘画样式。甚至从中国绘画独立时的远古开始,直到中古时期,都是以工笔画为主的绘画方式,而在宋代以后这种格局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仅仅研究文人撰写的绘画史,结论显而易见:即文人写意倾向占据了主流。但完整的中国绘画史不应只局限在古代文人设定的狭窄范围里,文人撰写的画史只是真实画史中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还有数量上远超过文人精英绘画数以百倍千倍万倍计的民间绘画、宗教绘画、宫廷绘画,小说话本中的绣像插图,这些绘画样式大多是较工、较写实、或偏白描,或偏重彩的工笔画。例如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敦煌壁画共五万多平方米,如加上全国各地的宗教壁画,西藏地区(元代以后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成千上万的寺庙壁画(都是工笔重彩画),数量上远胜过文人卷轴画不知多少万倍。而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写意画,从五代石恪《二祖调心图》,北宋米芾父子的米氏云山,到南宋梁楷《泼墨仙人图》,则只能算开始,元代水墨写意画才兴盛。元人汤垕是绘画史上最早提出“写意”作专用词的人:“观画之法,先观气韵,次观笔意、骨法、位置、傅染,然后形似,此六法也。若观山水、墨竹、梅兰、枯木、奇石、墨花、墨禽等,游戏翰墨,高人胜士寄兴写意者,慎不可以形似求之。”可见“写意”作为一种潮流性的绘画现象出现是比较晚的,而且,“写意”在绘画史上的出现是作为一种绘画样式出现的,并非成为中国绘画的根本精神。中国绘画,乃至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是“意象”,而不是“写意”。

        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整个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今天称为“工笔画”的绘画,在古代却没有这个专有名称,只有与之相近的“院体”和画法“工”的说法。直到明代,工笔和写意画的区别更加明显,有人才试图从名称上加以区别,如对文徵明的工笔画与写意画就用“细文”与“粗文”加以区分;又如晚明张丑《真迹日录》记文徵明“文徵仲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小幅。青绿细山水,全仿赵松雪。精妙绝伦,神品上上。”清中期乾隆年间邵梅臣著《画耕偶录》,著录当时自己所画题跋及与之往来赠答歌诗与书,所录可见当时画坛风范。在“为童石帆画扇跋”中有“余年三十眼渐生花,今又十余年矣,作小楷及细笔画颇觉费力,而相好嗜痴情复难却”。在“为李闰甫画寿岳图跋”中则两次提到“工笔”“工笔画”:“渲染始自王维。右丞以前皆钩斫法也。工笔用钩斫难藏拙,老眼更非所宜。余四十余岁辄以为苦事,今又二十年,偶作数笔,必闭目良久,否则头胀目昏,频唤奈何而已,了无笔墨兴趣也。闰甫与余同岁交亦最久,乙未八月六十生日,必欲以余工笔画为寿。不忍拂其意,勉强作此,历二十一日始成。友人戏问,余应曰:譬大病二十一月,得起为幸。”从此题跋分析,“工笔画”这一概念已是当时对今天“工笔画”的一种还未定型的称呼。晚清道光年间的蒋宝龄《墨林今话》亦有“工笔”之称:如对朱听泉栋,字东臣的画家画法有评价“论者谓近日写生以白门张大令雪鸿为能手,听泉次之。凡工笔写意人物花卉巨幛小幅,靡不臻妙,得熟中熟法。”这里把“工笔”与“写意”相对而称,意思与今天的“工笔”已没有区别。

        由此可见,“工笔”乃至“工笔画”一词在明末及清代已开始使用,但并非大家公认的普遍流行使用的专用词。即使用“工笔”或“工笔画”的邵梅臣,有时又称“细笔画”,可见这个称谓当时用得并不固定。大多数论家在论及今天的所谓工笔画时,大多仍作工细精致一类风格式的描写,而不直接以“工笔”或“工笔画”命名,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工笔画”一词才慢慢地固定下来。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111(s)   1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