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古玩市场,一位藏家手持放大镜,在一件青花瓷瓶前驻足良久。这件标价不菲的瓷器,釉面莹润、纹饰精美,底部还落有“大清乾隆年制”的款识。经过反复端详,他最终以高价将其收入囊中。然而,经专家鉴定,这件“乾隆官窑”竟是一件高仿品,制作时间不超过十年!这样的故事,在当下的收藏圈中屡见不鲜。
近年来,随着收藏市场的持续升温,瓷器收藏成为众多投资者追捧的对象。拍卖会上,一件件天价瓷器不断刷新纪录;鉴宝现场,带来各种瓷器请专家“掌眼”的藏家摩肩接踵。然而,在这股热潮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市场上流通的瓷器,有相当比例都是赝品。据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古玩市场中真品率可能不足5%。这种现象不仅令众多收藏者蒙受经济损失,更折射出当下瓷器收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乱象丛生:瓷器收藏市场的现状
当前瓷器收藏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拍卖会上,明清官窑瓷器频频拍出天价,一件清乾隆粉彩镂空转心瓶曾以5.5亿元成交,创下中国瓷器拍卖纪录。民间交易市场更是热闹非凡,各类古玩城、收藏展会人头攒动,交易额屡创新高。
然而,繁荣背后暗藏危机。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仿古瓷器,从低端的地摊货到高端的“高仿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赝品产业链。这些仿品制作工艺日益精湛,有些甚至采用古代原料和工艺,令专家也难以辨别。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科技手段伪造鉴定证书,或通过“做旧”处理使新瓷呈现古旧特征,进一步扰乱了市场秩序。
造成这种乱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暴利驱动,一件成本几千元的高仿品,经过包装和炒作,可以卖出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高价。其次是鉴定体系的不完善,缺乏权威的鉴定机构和统一的鉴定标准。再者是部分收藏者的投机心理,盲目追求“捡漏”,给了赝品可乘之机。
追根溯源:瓷器收藏的本质
要正确认识瓷器收藏,必须回归其文化本质。中国瓷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工艺智慧和审美追求。从商周原始青瓷到唐宋名窑,从元青花到明清彩瓷,每一件古代瓷器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记录着当时的社会风貌、工艺水平和艺术成就。
古代瓷器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其物质价值,更在于其文化价值。宋代汝窑的天青釉色,体现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元青花的异域纹饰,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明清官窑的精工细作,展现了鼎盛时期的工艺水平。这些文化内涵,才是瓷器收藏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瓷器收藏应该是一种文化传承行为,而非单纯的投机活动。通过收藏、研究古代瓷器,我们得以触摸历史,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理解古人的审美追求。这种文化传承的意义,远超过经济价值的考量。
理性之路:如何正确对待瓷器收藏
面对纷繁复杂的瓷器收藏市场,收藏者需要建立正确的收藏观念。首先要明确收藏目的,将文化价值放在首位,而非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其次要树立学习意识,通过研读专业书籍、参观博物馆、请教专家等方式,系统学习瓷器知识。在具体收藏实践中,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对于初学者,建议从小件普品入手,循序渐进地积累经验。要注重瓷器的完整性,优先选择品相完好的器物。同时要学会辨别真伪,掌握各个时期瓷器的胎釉特征、纹饰特点、款识风格等鉴定要点。
更重要的是培养审美能力。瓷器收藏不仅是真伪的鉴别,更是美的发现。要学会欣赏不同时期瓷器的艺术特色,理解纹饰背后的文化寓意,感受釉色变化中的美学境界。这种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在收藏过程中,还要注意规避风险。对于高价瓷器,务必寻求专业机构鉴定;交易时要选择正规渠道,保留完整凭证;不要轻信“捡漏”故事,保持理性判断。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收藏心态,将收藏视为终身学习的过程,而非一夜暴富的途径。
瓷器收藏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审美眼光和文化素养的综合性活动。面对当前的市场乱象,收藏者更需要保持清醒认识,以更理性的态度、更专业的眼光、更深厚的文化情怀,去发现、欣赏和传承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精髓的瓷器瑰宝,使瓷器收藏成为一种传承文明、陶冶情操的高雅活动,而非投机逐利的商业游戏。这才是瓷器收藏的真正意义所在。
(作者系中国民俗学会会员、辽南民间收藏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