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紫熙 栖霞高秋 1992年 魏紫熙先生家属藏
3月28日,为纪念中国现代山水画大师魏紫熙诞辰110周年,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美术馆、江苏省美协联合主办的“中州魏·老金陵——魏紫熙作品回顾展”在江苏省美术馆新馆开幕。开幕式由江苏省美术馆党总支书记、馆长王法主持。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朱斌,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章云,江苏省文联二级巡视员韩军,魏紫熙家属、江苏省国画院山水画家魏镇共同为展览揭幕。
魏紫熙(1915—2002),河南遂平人,原名显文。1957年,魏紫熙同傅抱石、亚明等人参加筹建江苏省国画院。后随傅抱石、钱松嵒等十余人参加了“二万三千里”写生和现代中国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河新貌”画展,成为“新金陵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展览汇集魏紫熙各时期代表作130余件,涵盖山水、人物、写生等多个系列,系统梳理其跨越60多年的艺术创作生涯,全面展现其从传统笔墨到时代创新的艺术嬗变。
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
魏紫熙是“新金陵画派”五老中唯一一位北人南居的画家。其画作中有着北派的雄浑厚重与南画的温润通透,由此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绘画语言。他师古不泥古,注重写生,从真山真水中汲取天地灵气。
“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是魏紫熙的人生信条。幼时他就喜爱绘画,以书本为师,临摹芥子园。初中毕业后考入河南艺术师范学校,开始基本功训练,从清代“四王”入手,上溯北宋范宽,南宋李唐、马远、夏圭等诸家。
1934年自河南艺术师范学校毕业后,他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和绘画创作。他坚信艺术创作应努力向大自然索取创作灵感,20多岁时,就经常长途跋涉,先后多次到嵩山、伏牛山、武当山等地写生。1934—1947年,魏紫熙已是中州知名的青年画家。1949年初,魏紫熙应好友之邀,从河南迁居南京。为配合新中国建设的需要,他一度转向人物画创作。凭借多年积累下的深厚的中国传统绘画功底,精妙的山水衬景使他的人物画更加生动多彩且胜人一筹。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他将创作重心重归所钟爱的山水画之中。年事渐高的他,仍坚持跋山涉水,以笔墨丈量山河。从庐山烟云到长白飞瀑,从太行绝壁到江南秀色,他以造化为师,在写生中寻求艺术真谛。《庐山翠峦》《长白山天池飞瀑》《太行奇峰》《黄山云海》等画作皆是他以脚步丈量、以心灵感悟的结晶。
魏紫熙女儿魏莉在开幕式上深情回忆道:“1983年秋天,父亲带着我们兄妹去黄山写生,冒雨前往皮蓬仙境,父亲遗憾上一次没有抵达深处,所以无论天气如何,必得实现夙愿。途中细雨迷蒙,看不清瀑布的水流,他想要凑近观察,一不留神滚下山崖,头破血流。我老哥大惊失色,谁知道父亲被我俩搀扶爬起,擦拭干净额头手臂的血迹,抽了一支烟以后,对我们说‘走,上皮蓬吧’。”魏紫熙始终坚持“从生活中来,向生活中去”,着力在山水画中锻造属于自我的笔墨符号。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更是多次登临嵩岳太行,在艺术之路上锐意探索、大胆开拓。他曾自述道:“我似乎感到具有北方山水典型风貌的嵩山、太行,是我的归宿。”
一笔绘就时代,一墨传承山河
魏紫熙的作品中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他以敏锐的视角捕捉社会变革的壮阔图景,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凝固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无论是描绘南京长江大桥这一时代地标的《天堑通途》,还是聚焦工业建设、农业生产等现实题材作品,都彰显出他作为艺术家的时代担当。
1968年9月30日,南京城万人空巷,五万多军民,齐聚长江两岸。汽笛声响,一列7节车厢的火车从大桥上平稳驶过,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正式通车。面对重重困境,中国建设者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独立完成了这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南京长江大桥由此成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魏紫熙以此为主题创作了《天堑通途》,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豪迈气概凝聚成永恒的艺术瞬间。同样再现出激情岁月的时代气息的作品还有《田头黑板报》《风雪无阻》《出工》《夕阳染秋深》等,这些画作一同在此次展览上呈现。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魏紫熙在色与墨的运用上,既承袭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又大胆融入热烈的色彩,正如其学生徐善在分享会上提到的“魏老师说你老觉得颜色不够、画面气势不够,实际上是因为墨没用够”。在色墨实践方面,魏紫熙认为,墨用够了,颜色才够。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