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得知朱颖人老师驾鹤仙去,久久不能平复。这位在去年还举办了个展、年过九十仍在寻求变法的老先生,留下他那些可爱的松鼠,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谦逊、和蔼,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一位真正的老师
在美术报新媒体平台中,有读者留言:“朱颖人曾说:我一辈子画画,一辈子教书,一辈子就做了这一件事。”
确实,96年的生涯中,朱颖人与艺术结缘82载。从13岁开始,他跟随蔡卓群学画,17岁那年考入苏州美专,随颜文樑、孙文林学习油画;19岁考入杭州国立艺专,随林风眠、倪贻德、关良等学习油画,练就了扎实的绘画艺术功底。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发展过程中,他参与创办中国美院附中,教授本科生,又协助陆抑非先生招收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花鸟画第一届研究生。
在他长达67年的教学生涯中,教授了刘文西、张立辰、吴山明等名家弟子。中央美院原院长潘公凯称他为“很熟悉很尊敬的老教授”,中国美院院长许江称赞他是“庄正蓄风骨”。
他是一位“不藏私”的老师。不少后学者在其他画家前辈、老师那儿碰了壁,到朱颖人这里求教,他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亲自示范,帮助他们理解。在他看来,绘画是大家的,不需要保密。
记者曾经在2019年专访时问他,怕不怕“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他温和地笑了:“他们来问我,那我就尽我的能力指出他们的缺点,看到他人进步,我感到很高兴。”
30岁时,在学校的安排下,他跟随吴茀之先生学习中国画,并得到了潘天寿、诸乐三等名家的指导。一路走来,他幸运地得到众多名师的指点,“我的老师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人,他们都是画给我看的。人家要学,我也应该画给他们看。”在他的认知里,自己一直是教书的,为每一位认真求学的人授课,是应尽的责任。
虽然朱老师总是笑眯眯的,但在学生们眼里,他也是一位“严师”。他的第一届研究生班学生闵学林,67岁时学会了开车后,便经常驾车带学生出去采风写生。朱老师听说后,以为闵学林放弃专业,爱上了飙车,便致电教育且下了命令,要求他每周交作业。
想到一位已过而顺之年的人,还被老师像小朋友一样“管教”,也是幸福之事。
一位谦逊的老画家
“我画得不好。”
“我是来交作业的。”
“我知道自己的缺点,也看出没有很完美的作品,里面好多笔墨细节都还可以进步。不过,这也是我前进的动力所在。”
对待艺术,朱老师总是虔敬而谦虚、朴素而认真。
知名作家柯灵这样赞颂朱颖人对生活、对人生、对他人的深情:“颖人教授处世淡泊、宁静,在绘画上追求文人画所特有的书卷气,他认为这是精神文明的体现,是一种升华了的境界。”
在2024年,朱颖人举办了个展“朱颖人笔下的欣于所遇书画展”,他在前言中写道,“我做人,随遇而安;我作画,欣于所遇。从平日随处偶遇的漫漶自然中留了念想在心里,欣欣然拈来落于纸上。”
他虽说随遇而安,但在90岁高龄,仍有勇气变法,根植传统,向新水墨进发。
传统花鸟画对朱颖人而言是信手拈来,但他却不甘于一直这样画下去,把抽象的水墨当成之后思考的方向:考虑如何把笔墨往前推,将意境更深入下去。用他的话来说,是画出“再想一下”的作品。细观朱颖人的画,无论是牡丹、鸡冠花、梅花,还是鱼儿、小鸟、小松鼠,总是活灵活现,仿佛就要跃出纸面。
但朱老师似乎并不认同有关他衰年变法的观点,强调这只是他从精神上探索中国传统笔墨发展的小小一步,他说自己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在无止境的探索道路上行进,未来还会有所不同。
一位和蔼的长辈
作为看着美术报成长起来的老先生,在美术报30余年的办报过程中,他总是予以支持和帮助。
2010年前后,巴马持续干旱,当时《美术报》联手浙江省美术书法界爱心人士通过义拍募捐,筹措到36万元善款,其中就有朱颖人老师捐赠的作品。记者时常在大大小小的义拍、捐赠活动中看到他的身影,但他也从不宣传。每逢美术报创刊周年纪念,他也总是为本报送上庆贺的礼物。
记得去朱老师家中专访那时,我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但他依然是笑眯眯、认真地回答。这一访谈,持续了2个多小时,结束专访时,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再三请他留步,他却坚持送我们下楼,目送我们离去。
平时他发来的信息,都是语音留言。一次,稿子需要配一些图片,请他挑选,他怕语音说不清楚,特意端端正正地写了一张纸条,拍了照发给记者:“俞越女史:我选了4张,大画册上的66、145、203、275,请您翻拍一下,不知可以否,盼告。因我不善于翻拍。颖人即日。”一个小小的举动,足见他对晚辈的尊重和爱护。
美术报的不少员工都与朱老师有过深入交往。谈起朱老师的为人,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到,朱老师和蔼可亲,师母也非常热情。每每记者上门拜访,都像回到了自己家。朱老师总会拿出满意之作,乐呵呵地与我们分享,谦虚地让大家多多指点,而且这个指点并不是空口说说。当我们说得有理,他也会认真记下,进行调整。有几次,美术报在《艺苑撷英》栏目中选刊了他的新作,说来惭愧,刊登的篇幅并不大,他也欣喜不已,问能否寄几份报纸给他。
如今,朱老师已经离我们远去,这期报纸不知将寄往何处?
怀念这位可敬可亲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