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籍赋能AI产业进阶,让汉字古籍“活起来”

      作者:刘晓静2025-03-05 08:30:59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刘晓静(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音协名誉主席、
        山东艺术学院原副院长)

          汉字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取之不尽的源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从古老的甲骨刻辞,到简牍缣帛,再到线装古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古籍。但是,自近代文化变革起,汉字古籍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年轻一代对古汉语的疏离感在不断加深。然而,在当今AI已经成为推动各领域变革关键力量的智能时代,貌似语言艰涩、载体特殊的汉字古籍,却迎来了赋能AI产业进阶、迭代发展的新需求。当古老与现代相互碰撞,一场基于文化底蕴与前沿科技融合发展的创新探索就此展开,不仅为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更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提供了重要机遇和有利条件,也对教育界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适应新时代、新背景的要求提出了重大挑战。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和参与国际科技竞争迫切需要的高度,重新审视汉字古籍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关系,创造性开展工作,让汉字古籍“活起来”,让青少年接受中华文化深度滋养,进而把民族的古老智慧转化成为科技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汉字将成为AI理解世界的独特钥匙

          汉字古籍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有着本质区别,每一个汉字都像是一幅浓缩的文化画卷,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厚实的古籍文化积淀不仅能丰富青少年的知识储备,还能激发思维活力,塑造文化品格,增强创新动力和能力。

          来自科技最前沿的最新消息佐证了我的判断:汉字将成为AI理解世界的独特钥匙。汉字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知识,不仅能为创新提供丰富的知识供给和灵感触发,也能为AI训练提供多元化的海量数据支撑;古籍文言文以少量字符承载大量信息,通过训练,AI在理解文本时,提取关键信息更高效,把握语义逻辑更准确,大模型的语言表达更接近人类习惯;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独特的中国式哲学思想和辩证思维,有助于AI从宏观、综合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复杂的决策场景中权衡利弊;古籍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如家国情怀、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对人格塑造具有积极影响,亦可引导AI伦理体系向善发展。大模型通过对汉字古籍的学习,将文化精髓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青少年接触使用或参与创造AI的过程,就是接受并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过程。

          创新实践中,DeepSeek通过汉字数字化与AI融合探索,为汉字的创造性转化开辟了新路径,影响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竞争格局。“汉字竟是AI母语?”西方猝不及防,我们的教育界也没有做好准备。但总的来说,要想在AI领域把汉语的优势变换为胜势,需要突破表层语言特征,深入挖掘汉语文明基因中的底层认知逻辑,必须在人才储备、技术创新与资源挖掘各环节大有作为。当前的问题集中在教育如何应时代之变而变:AI的迭代进阶,需要既通晓汉语逻辑又掌握AI技术的跨学科人才,也需要对汉字古籍进行深入整理、研究、挖掘的专业人才,而目前这两类人才都是短缺的;在AI创新的核心地带,需要拔尖人才深入研究如何重新定义语言认知范式、构建文明级技术基础设施、开辟新维度技术赛道、重构全球AI价值标准等,而大模型的垂直落地及大范围实际应用,有赖于持续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为此要改进现行教育教学模式,大力推行汉字古籍的教育普及,减少年轻一代对古汉语的疏离感。

          现实中,中办、国办《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已经提出“持续推进古籍进校园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实践落实有成效但还不够深入,古籍走进了校园,很多学校的学生已经能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古籍的魅力,但现阶段古籍文化教育还限于知识讲座和简单的文化体验,教学资源匮乏、教育形式单一,缺乏系统设计和层次递进,教育多流于表面,没有系统学习和深度领会,能满足一时好奇,却无法引起学生的长久兴趣,不足以持续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并引发连锁创新反应,远未达到厚积薄发、推动创新的作用。

          AI创新是文字“活起来”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现时的AI创新就是文字“活起来”的生动实践。

          首先,应建立智能时代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和教育机构要加强跨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培养一大批能够将汉语知识与AI技术深度融合的专业人才。要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多主体协同育人”的模式,满足全社会对“AI+汉语(汉字古籍)”相关领域对人才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要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AI驱动的人才培养与个性化教学模式,开发AI导师系统,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古籍知识智能培训模块,辅助设计校本课程,弥补专业师资不足、教师水平及教育培训条件差别较大的缺憾,把古籍教育推广普及至偏远地区,助力实现教育的公平均衡。

          其次,让古籍在现实及虚拟空间“活起来”,深化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加强古文教育并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开发AI互动学习平台,构建“古籍元宇宙”虚拟空间,结合VR/AR技术,让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古籍修复、雕版印刷等传统技艺,深度参与传统文化传承;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古籍转化为通俗语言或生成互动故事,降低青少年特别是低学段学生的理解难度;利用大数据、大模型分析优化古籍教育的方案设计,借助AI分析学生参与活动的行为数据,识别兴趣热点与知识盲区,动态调整活动形式与内容,增强活动的针对性与持续性,跳出“一次一时”的体验窠臼,深化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再次,挖掘古籍资源富矿,以文化积淀优势提升AI实力。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引导各方挖掘利用汉字古籍资源优势,将中华文化的核心要素融入教育教学和AI创新,让汉字古籍在AI中“活起来”;在AI技术研发中融入中华语言和文化逻辑,实现机器智能从“语法正确”到“意境通达”的质变,走出一条独具特色且难以复制的创新发展之路;从古老故事传说中汲取灵感,创造出更具文化底蕴和吸引力的IP,提升中国AI产品在全球文化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让汉字古籍“活起来”,既是一场文化的传承之旅,又是一次教育科技的创新探索。提供AI发展中国方案,让古老汉字在现代科技舞台上焕发生机活力,带来的优势转换不是简单的技术赶超,而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东方认知范式对通用人工智能的重新定义,探索文明互鉴新范式。AI将借助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惊喜和价值。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85(s)   1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