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小社团”融入“大社会”

      作者:廖令鹏2025-02-11 09:02:57 来源:中国艺术报

          伴随着现代社会转型和城市经济发展,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共同的瞻望与追求,现代书画社团应运而生。书画社团是书画家群体意识的体现,是书画社会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中国书画发展的一种折射。

          近现代书画社团出现过三次热潮。第一次是清末至民国掀起的结社热潮,海上题襟馆、宣南画社、西泠印社、中国书学研究会、标准草书社等社团渐成规制,均以“发扬光大固有之艺术”为初衷,传承中国文脉、探索金石书画学问、推动中国书画前行。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热和书法热的背景下,书画的社会化广泛展开,在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及其在各省成立分会的同时,书画的民间力量强劲复苏,举办会展雅集进而结社,典型的如1982年在绍兴成立的全国性的兰亭书会、1987年底在苏州沧浪亭畔成立的沧浪书社。他们举办论坛展览与雅集,鉴赏碑帖和学术交流,谈艺论道,笔墨往还,提高艺术境界。其中,强调艺术独立和学术尊严的沧浪书社,其民间性、独立性、学术性的定位,以及自由、平等、共享、真诚等立场,深刻影响着当代书法社团。第三次书画社团的结社热潮是在2000年以后的互联网时代,受益于展览便捷、交流顺畅、信息资料丰富诸多因素,以及艺术家渴望以群体力量获得知识和认同,增强传播力,全国各地兴起按地域、流派、书风、观念、师承关系等创建书画“社团”,如研究院、研究会、书画社、部落、联盟等。

          在历次书画结社热潮中,北方的社团数量较多,较为活跃;而南方相对低调,即使是商业经济发达、思想处于时代前沿,文化追赶社会新潮、以开放创新著称,出现过康有为、梁启超、叶恭绰、高剑父、林风眠、关山月以及容庚、商承祚等一大批金石书画家的岭南地区,书画社团也一度相对较少,直到现代才出现如“梅社”、越社、广州中华书法研究社、岭南篆刻学会、岭南印社、海日书画研究会等。

          创立于2014年的深圳东一书画院,得益于第三次书画社团结社热潮的孕育,是岭南文化的激发、新时代南方城市书画家群体演进的结果,在南方地区形成了知名度,同时兼具独特的样本意义。众所周知,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形成了丰富多元、流动不居、开放包容的现代文化。伴随着互联网兴起,2000年艺术家傅志伟在深圳创立中国书法网,通过建立虚拟社群,来表达现代城市艺术家对当代书画发展的思考与创新实践。中国书法网创立后,注册用户和访问量颇为可观。2004年初,傅志伟等几位在深圳的博主又发起创办专注线下的“深南道艺术群落”,短时间集聚了深圳一大批书画家和爱好者,很快便在南粤艺坛产生涟漪。十年后,中国书法网和深南道艺术群落在深圳的核心成员又发起创办东一书画院,希望建立一个纯粹、专业、民间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更强的地域性书画社团。

          东一书画院具有典型的“南方”特征。它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导入积累的雄厚资源,由此形成了庞大的传播网络和艺术家网络,积累储存了大量珍贵的书画文献资料。另一方面,它传承了南方的开放、包容、分享、平等、尊重等精神,来自不同社会领域、专业领域的成员各展其长、各取所得、各美其美。

          书法家鲍贤伦认为,书画民间社团是文化多样化发展的一个历史现象。这些书画民间社团的艺术家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携带着故乡的文化基因,坚守着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理解,在开放、包容、平等的氛围中,以“小社团”融入“大社会”,推动传统书画艺术与在地文化融合互鉴、守正创新,让中国书画重新获得一个地方性视野,进而形成了一个个当代城市文化样本。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89(s)   1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