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画迫切需要建立以中国价值观为核心的艺术批评体系

      作者:核实中..2018-01-25 17:42:22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编者按:

        近日,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的一篇直指当前美术界诸多时弊的颇有份量的理论文章,在国内数家一流媒体发表后,引起美术界的广泛关注。这是一篇站在民族文化的高度及历史和现实的维度,立足中西文化的比较,对近三十年来的美术现象进行分析,释疑解惑的好文章。这也是一篇重磅的美术批评的批评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方面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特别是在北京文艺座谈会及全国文代会、作代会上的讲话,让文艺界为之振奋。

        孔维克通过深入学习讲话精神,有着自己深刻的体会。同时认识到一个问题,即面向国际化的环境,美术圈内外都未认识到建立中国自已审美及批评体系的重要性,因此造成很多乱象,致使文化不自信。他通过对我国30年来的美术创作、美术批评,以及文化状态,东西方文化的古今比较,美术创作与美术理论,美术与文化安全、美术的意识形态等等综合思考,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以一个画家的角度写了一篇文章《中国画迫切需要建立以中国价值观为核心的艺术批评体系》。

        该文章得到美术界内外的高度认可,《美术》杂志、《美术报》《中国美术报》《中国书画报》和《大众日报》等许多公众媒体纷纷刊发摘要简版,反响热烈,认为作者站在国家与民族的高度,以艺术家的身份感爱、分析中外艺术现象,写出了解惑释疑、弘扬正能量的好文章,且深入浅出,用平凡话讲大道理,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且对美术界乱象的反正及方向性的引领,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因前已发表的媒体篇幅所限,多为删节版,有难窥全豹遗珠之撼。在此,我们刊发全文,以飨读者。

        一、中国美术批评的困惑

        近30年来,在美术创作表面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忧虑,艺术批评弱化即是其中之一。可以说真正的艺术批评失声,吹捧文章、泛泛论述成为常态,缺少在同一框架内讨论问题,缺少以中国的立场和文化的角度看待和分析艺术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值得大家思索。

        1、受西方艺术批评的影响而使当代画坛判断失衡 艺术批评在八十年代初掀起了一股大潮。由于西方各种艺术观念的涌进,而促使中国的现当代艺术迅速崛起,活跃了艺术生态,也推出了一批年轻人。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阶段社会状态在文化及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从客观上讲,西方各种流派及艺术观念的冲击也确实激活了当代画坛。同时“85新潮”也催生了一批有思想有观点敢说话的美术批评家。今天回首看这批艺评家,多是以西方的艺术观念来推动中国的当代艺术,同时批评中国的传统艺术。有不少人在文风上追求生僻词汇的堆砌,甚至莫名其妙地硬造词汇以求新意,以生涩难懂让人误读为高深之境,这种观念的表达和文风的走向一直到现在还余韵不断。致使不少画家对理论家在心理上很逆反,这使本应是相辅相成关系的艺术创作和美术理论,却成了相互诟病的掣肘者。

        2、商品经济下的美术批评成为美术作品的附庸者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腾飞所营造的市场经济环境,严重影响甚至歪曲了艺术家的价值观。毋庸置疑,30多年的中国美术现状,在创作上确实推出了一批反映时代,直面生活,在艺术上也立得住的好作品,但是与在改革开放后迅猛崛起的庞大“画家”队伍的数量比看,大多数画家却是跟着市场走,恶炒自己甚至欺骗市场及藏家,致使怪相丛生:“大王”遍地走,“大师”满天飞;刚学几天画即把自己打扮成大家、吹嘘成名家;拍卖市场上价格令人咋舌的作品,往往从学术品格到艺术品质都不敢恭维,而真正的艺术创作如大展上的优秀作品却卖不上价或无人问津;当代很多三流画家的作品价格恶炒得比清代名家的价格还高;在官本位的中国社会,购画者往往不是靠眼睛买画而是用耳朵听画,一听是什么级别的美协、书协主席、理事、国家级会员,或是北京的画家就身价百倍,这致使造假者、恶炒者,走关系得到以上身份者趋之若鹜。而批评家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很难坐稳冷板凳,极易附炎趋势,应作者所邀写评论文章,一字多少元明码标价,你的画挣钱我写吹鼓文章帮你提高身价,这钱挣的理所当然。致使不仅在这商业大潮中敢于指出时弊、引领艺术方向的文章鲜见,更有甚者有些非常有思想的批评家,只恨键盘不如毛笔挣钱快,索性也画画混迹市场。当然,需要区别的是也有一些真正优秀的理论家是为了写好文章而画画,以体悟个中三昧。

        3、从对创作的介入到批评价值的自身构建都缺乏引领性的主导

        鉴于以上原因,美术批评对当代中国的各种创作状态、创作现象缺少深层介入和正确引领,缺少理性分析和真诚批评,而批评群体在自身队伍的构建上、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以及自身定位上,亦缺乏站在中国立场上的思想主导。对以下几个方面的介入都不够,一是在官方及非官方的学术机构及其所主办的导向活动中表现不明显,二是目前的话语权强势的载体,如权威的学术杂志和报纸,没有拿出重要篇幅来展开中国价值观重塑的讨论和聚焦,以使大家在导向上形成一定的基本共识。三是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是最接地气、受众最广泛的平台,也没有正能量地辐射多层面,形成寓教于乐的氛围,致使错误的价值观及江湖的恶炒很有市场。

        二、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站在时代的高度看艺术现象

        1、艺术是哲学、文化、社会状态的综合反映

        我们会注意到一个文化现象,东西方的文化从内在本质到外在表现,从古至今差异都很大。从哲学上看东方尚模糊,西方重理性,从科学上看,东方尚感性,西方重分析,从医学上看,东方出现了辩证施治,西方出现了病理分析,从艺术上看,东方尚单纯,西方重繁复,从文化的发展看,东方是线性结构连续传承接续上代,西方是框架结构不断突破否定前人。应该说这是东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特点,应该没有高低、先进和落后之分。在这两个不同文化的大系统内,被各自历史上无数的天才艺术家们演绎成千变万化的艺术形态,并创造出了各自不同的伟大艺术作品。

        说到东西方艺术的不同,还可展开来比较。如东方的管弦乐相对单纯,到越南竟然出现了独弦琴,弹奏起来凄婉动听。而西方能产生交响乐、混响、合声等雄壮浑厚。就绘画来说,东方是在单纯的墨色、简单的色相里经营画面,以一条线来建构形象,在平面上来做文章。而西方则发展出油画这个色彩绚烂多姿、明暗复杂变化,像一个交响乐般的画种。但艺术的简约和手段的复杂并无高下之别,反而有时越是单纯的形式越是难驾驭、越能彰显其高度,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艺术到了后现代,反而要从东方艺术中汲取营养的原因。

        2、每个时代都会产生与之相适配的艺术形式 无论东西方,每个时代随着历史的演进都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艺术形式,产生代表这个时期的形象符号。西方艺术,歌剧、话剧、交响乐、雕塑、壁画及油画的相继出现及所形成的高峰,中国艺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出现,中国画从绢本工笔到水墨写意、从宫廷绘画到文人画的样式成熟,都与各自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相契合,就是这个道理。

        但形式最终传达给大家的是所承载的内容,留下的是这段历史的文明痕迹。由此我们认识到每个时代的艺术样式既是不能重复的,也是不可能代替的。即使后人重复了前人的形式如果没有创造,仅仅是套用、借用,那是用古人的及别人的眼睛看今天的生活,用古人及别人的语言讲今天的故事。怎么样都会感觉很做作或像隔了一层皮。放眼历史长河来看,这样的作品也不会代表我们这个时代,更不会传之久远、彪炳史册。

        3、中国艺术应该是中国社会状态的形象性表现

        中国艺术的发展从古至近都受儒、释、道三种文化的影响,尤其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至深。“文以载道”“笔墨当随代”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遂使中国画成为了修炼人生、直面生活的艺术。新中国建立以来,在毛主席文艺思想的规范下,由延安时期的解放区文化工作者对毛主席《讲话》的局部实践,到这种文艺思想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并受到前苏联的现实主义的文艺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整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艺创作方法。这对从1949年至上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影响甚大,我们今天回看这个历史阶段的中国绘画,不乏有才华的画家领会现实主义艺术精神,贴近时代脉动、深入火热生活,创作出了不少代表那个时代的传世佳作。因为这种艺术观念、艺术形式与中国的社会形态、中国人的意识形态高度统一,所以能创作出一批好作品。就连我们一直诘难的“文革”时期,也有不少在今天看来仍然感动人的作品。改革开放以来的美术状态也是如此,是这些年来社会发展的真实反映,即开放、开拓、发展与多元、多变甚至乱象并生而交织着的综合展现。

        三、从艺术状态的乱象中看艺术的发展、存在及走向

        1、中国艺术的盲目追捧西方、翻译西方、混血艺术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们的艺术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存在着深刻的价值趋向偏离,甚至背离中国精神的忧患。我们回忆一下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门打开,思想活跃,一下子涌入这么多观念,我们惊呆了、吓傻了。面对西方的科技先进及经济发达,使人们盲目地崇拜西方,什么都是外国的好,出现了阵阵“出国潮”。当时的人认为我们什么都不如西方,染黄头发、起洋名、走私洋货盛行,我还清楚地记得在民间议论中,有人竟建议最好引进一个外国总统当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画全盘否定,在意识形态上彻底颠覆自己文化的是几位文化高人搞的文化电视片《河殇》,对当时的思想界造成了颠覆性的负面影响,在美术界出现了全面否定中国画的《中国画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的文章,把中国画贬得一无是处。那时候的媒体有正能量敢撑腰的硬词,出现最多的是“碰撞”,而到了九十年代末,我们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经济腾飞了、中国人富起来了,西方却遇到了种种危机,许多精英包括一些画家纷纷回国,号称“海归”,但他们却尴尬地发现,出国打拼找不到归属感,回国之后也没有了位置。这个时候中国人有点底气了,不再仰人鼻息,能平和地看待西方,大家说的最多的词是“对话”。跨世纪时,东西方都面对“千年一叹”,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已经为世界所瞩目,我们不再自惭形秽,而开始强调“和谐”,这种理念亦得到了西方社会的认同。今天我们的综合国力已提升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强起来了,充满了底气和自豪,提出了“文化自信”。 但不和谐的是,在艺术上却亦步亦趋地“效仿西方”。从“85新潮”时一年走过了西方一个世纪的摹仿各种流派,到后来这几十年的“翻译西方”,即用西方的观念和手法画我们的题材,创作出一批迎合西方口味的作品,乃至现在出现了大批的“混血艺术”,即用中国传统的工具材料表现西方人的观念、西方人的审美,创造出所谓“抽象水墨”“观念水墨”“实验水墨”“新水墨”等艺术形式,以迎合西方人的眼光和口味。当然“混血”本无可厚非,鼓励在各种观念并存的学术气氛中进行多向探索,呈现多元生动的艺术生态,这也有利于艺术的蓬勃发展。但当其自以为是时代艺术的主流或努力想成为主流时就是问题了,这些看似创新的实质是一种杂混的摹仿。应该看到这些艺术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常有才华、充满创新精神的人,其水墨试验的形式和技法的探索,对丰富中国画的艺术语言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但同时应指出的是,他们的多数跟风者表现不佳致使整个群体给人以这种混血的感觉。

        2、混淆美丑、善恶界限,国家意识形态及文化安全受到威胁

        文艺作品尤其是小说等形式以揭露丑陋而彰显美善,从而塑造崇高是一种叙事性的艺术手法。而美术却是比较直观的表达,不少作品以丑为美、善恶不分、真假混淆专揭伤疤给人看,并且在美术上也是戏说历史,歪曲丑化社会公认的英烈及道德标杆似的人物,甚至诽谤国家领导人。以至于行为没有底线、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辨是非、不知美丑。

        这种现象已不是美术批评所能解决的,已经由艺术上升到政治,由个人行为不端致使国家形象受污,使我们的国家文化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中国的当代艺术及从事当代艺术的人,实际上是受西方意识形态左右着,有的直接受美国中情局所指使。国情不同,美国没有掌控文艺意识形态的文化部和文联,而中情局兼备了输出美国精神、艺术思想的任务,所制定的“牵狗的绳子”计划,即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推行美国精神及现代艺术的文化工程,北京“798”的当代艺术家即受其掌控,用经济手段与舆论导向相结合左右着中国当代青年画家们的创作。并扬言“给我一亿美元,就能改变中国艺术主流价值的方向”,有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甚至断言“西方艺术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种言论的实质已否定了我们的艺术发展方向。可见艺术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艺术舆情与意识形态联系是多么的紧密。现在需要更多的艺术批评家揭示艺术真相,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安全。

        3、不能模糊绘画与非绘画的界限

        我2002年随团去欧洲一个多月去考察当代艺术,走访了12个国家,参观了20多座美术馆、现代艺术馆、博物馆,访问过十几个年轻的华人及洋人当代艺术家,还专程赶往格林的故乡,用了三天的时间去参观“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当时对这种艺术现象困感不解,这些人讲的各种观念、哲学、精神虽然头头是道,而在作品的呈现上却让人似懂非懂,如没有讲解你根本看不懂,讲了你也觉的很牵强不是那么一回事。

        在法国蓬皮社艺术中心及不少现代艺术博物馆里,我见到了不少同一画家的重复作品,如“蓝色”作品创始人,是因为从来没有人把女人体涂上蓝色在画布上滚动,这滚出的痕迹即是他的作品;把画布划了三刀作品的创始人是因为这之前从没人在画布上不画画、只划了三刀即算完成了作品。这与杜桑将小便器搬上美展现场一样无非是一些观念的呈现。

        在卡塞尔文献展现场,作品数千件分别在相隔数十公里的十几个分区展出,多是些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还有一种类似录像的艺术,那是毫无情节和人物塑造,也不是记录事件,让人看不懂的“维丢艺术”。由于当时的磁带科技含量差,时间一长磁粉都剥落了,放映时尽是“雪花点”,很难看。这些现代艺术家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旗帜鲜明地反对“架上艺术”,即“画画”。认为绘画落后了,要消亡了。国内也有批评家预言“科技图型将会全部代替手工图型”,即与电脑相关的“绘画”将要全部代替用手画画。

        西方类似游戏加表演或称为“恶搞”的“行为艺术”,有不少“作品”设计得很有趣,能产生一种联想、给人以启迪,但这种“艺术”所承载的内容如果偏离审美范畴,就会出现像“吃死婴”之类连西方也不能接受的反人类的“作品”。在卡塞尔文献展开幕式的会场外,据说还出现了高举红旗游行的“行为艺术”,是几十位在该展上落选的华人艺术家身穿红军服装,举着书写“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红旗,他们用西方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不被西方认可的中国式愤懑,也很有意思。但如说这是艺术,不如说是游戏对游戏、恶搞对恶搞。

        这样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我们评判一个事物,首先要厘清它是什么,规定一个边界。我们谈美术或造型艺术是指包括雕塑和各种绘画。如果不造型、不画画,那应该就不是美术范畴,我们必须划清绘画与非绘画之间的界限,不是绘画或雕塑就不能用美术的尺度和评论去评判。这种非美术的“艺术”也许,不,肯定在西方是有它存在的理由、价值和意义的。而在中国,至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绝不是我们的艺术发展的方向也无存在的环境和滋生的土壤。

        四、中国为何没有世界级的美术批评家

        1、中国没有世界级的画家,当然也不可能有相对应的批评家

        关于这个问题有不少人提及,尤其是美术批评界常常有此反问。窃以为,一是美术批评与美术创作是美术生态中的一对统一体,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互生互存。它不是一个能独立存在的门类。同理,它的高度、广度和深度也是与美术创作相对应的。也就是说中国没有世界级的画家,当然也不会有与之相对应的美术批评家。二是如果中国某批评家脱离开中国的创作本体,不以中国的美术创作作为对应物,而是站在“全球视野”向全球的美术现象进行国际化、“国际水准”式的指指点点,期望能成为世界级的美术批评家,而被西方主流世界认可,其可能性几乎等于零。

        2、何谓世界级

        什么是世界级?首先搞清楚什么是“世界”。广义的世界是地域的概念,狭义的世界应该是指精神以及所影响的层面。

        就像中国古代所说的“天下”,只是中原地区,其他都是“蛮夷”“化外之地”一样。在八十年代,国门初开,我们蓦然发现自己被甩在了世界潮流、世界发展水平以及世界话语权之外。所以我所在的省还创刊了一本杂志,名为《走向世界》。当时该杂志召开了一个艺术类的学术座谈会,我发言时即说“难道我们在“世界”之外么?仔细一想我们所指的不是‘世界’本意的概念,走向世界实际上是走向西方。说明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确实存在着差距”。还有一个例证,即在东方国家中相对发达的日本,在一些人眼里或他们自认为自己是“西方国家”。由此我们可知在今天的世界,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很重要,有否话语权更重要。一个国家在世界上是否有话语权就在于他的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文化所产生的综合硬实力、软实力,是否足以让世界瞩目并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3、如何看待世界级或成为世界级

        如果从世界的多元格局来讲,世界上多种文化应该各自拉开距离,并有着代表每个国家的旗帜性人物及精典性作品,共同形成人类文化的世界景观。每个优秀文化的优秀代表,都应该是所谓的“世界级”人物。

        但事实上,大多数人不这么看,人们往往聚焦于更有影响力的几种文化及这些文化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级的艺术大师往往是些欧美艺术家。东方鲜见,中国没有。即使被几个欧美艺术大师谦虚地点名的“非主流文化”艺术家,如毕加索之于齐白石,也不要认为就是东方某某人与西方某某人齐名了,这就像我们看民间艺术剪纸、非洲木雕、乡村泥娃娃的钦佩心态,称民间艺人为大师一样。我想这要再从另一个角度,即从国家及代表这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来理解这个问题。

        这又分三个层面。一是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提升所产生的影响力,是否已使我们的文化让世界愿意主动去认识并接受;二是这种以前世界陌生的文化所产生的魅力在推广中慢慢使世界广为欣赏,像我们以前对待西方文化那样,愿意理解并接受这种文化;三是,我们确实创造出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又具有当代性的各种各样的文化精品,让世界各国理解、喜爱并接纳。

        在这种文化中出现的登峰造极的人物肯定是世界级的大师。同样在这种文化生态中共生共长的代表性批评家,也会成为世界级的批评家。

        五、中国与西方的美术批评是两码事

        1、中华文明绵延5000年是一个漫长的传承过程

        世界文明史上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即在这个地球上国际认可的世界五大古代文明中的其他四大文明,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相继消亡了,唯有中华文明是一个延续近5000年的不断递进、吸纳、传承,自我进化的文明。中华文明产生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以及奇特的绘画,作为东方绘画的代表,经过漫长岁月的打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描绘工具、表现形式,独特的审美理想和绘画理论。

        就像中华文化的不间断传承一样,中国画也是一代代的传承、扬弃,同时又与时俱进地融合着外来文化,创造着新的文化、丰满着自己不断强大的肌体。这种传承发展的延续性,我们从美术史上看到的一个现象即可知其传之久远的强大,如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六法的作画要旨,张怀瓘《书品》中所倡的“逸神妙能”四格十二品的品评标准,至今对我们仍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即是此理。

        2、西方文化是一个不断否定的跨越发展进程

        与中国文化相比,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断否定既有的文化传统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哲学上、科学上是这样,在艺术上也是如此。从古希腊到中世纪,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多种学科也是停止不前,被称为是一个黑暗时期。至文艺复兴迎来了思想解放,生产力的解放,从十六世纪至今西方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否定之否定发展的结果。西方写实主义的文脉至伦勃朗、提香、鲁本斯达到 鼎盛之后产生了变革,至印象派成为转折点,出现了不断否定的局面,观念主义艺术开始占领画坛,以艺术观念为旗帜而进行思想变革的美术运动成了现代及后现代的基本特征,互相否定或不断递进使美术呈现出如火如荼的空前热闹的状态,这也非常符合西方的自由化、个人主义的社会特征。

        3、中国是理论与实践互为交融,西方是观念先行再行创作

        中国的绘画理论与绘画一直是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状态。在古代几乎就是画家或有绘画经验的人在写绘画理论及批评文章。苏东坡、郑板桥、石涛等画家提出的绘画主张往往成为理论家最根本的参照。近代以来徐悲鸿、齐白石、潘天寿、黄宾虹、傅抱石、石鲁、吴冠中等画家也大先于理论家提出引领性的美术话题。而西方的美术理论家大多与绘画疏离,更多的与哲学、宗教及文学贴近,观念先行者居多。即首先制造一个观念,而推动艺术家们围绕观念去创作,炮制出种种作品。所以会出现看一件作品首先要解读一大批哲学宗教艺评等背景资科的现象。甚至很权威的美评家也说自己如不读最近的美术评论文章就不能进展览会,否则会出现看不懂展品的尴尬局面。

        西方的艺术发展规律及表现形态与中国绘画完全不同。西方的艺术批评针对艺术的进程、状态已经有了很完善的框架及严密的论述体系。由于我们认识上的偏差以及在美术批评上没有建立一个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而一直以来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绘画体系,用西方的眼光,用同一种尺度、标准来评判,这也是造成一些乱象的原因。

        六、应创建中国自己的价值评论体系

        1、中国的意识形态,国家体制需要相适应的艺术创作 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为世界所瞩目,中国的国家体制,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政体,她所创造的经济、科技奇迹正在成为世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我们的国家正在形成一种国家精神、国家意志、国家意识形态。作为国家形象的塑造,艺术是其中一个最温馨、最直接、最有温度的关键部分。

        西方国家已经有代表他们意识形态的艺术形式、传达他们国家形象的艺术语言、适应他们国情的艺术作品和代表性人物。我们中国也要有自己的艺术创作,表现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代表中国形象的作品。

        拿西方艺术的观念和形式来套中国人的生活、代替中国人说话,都不是中国的艺术。有中外两个立足本土文化,融合外来文化创造性的范例:俄罗斯虽从十三世纪由画圣像引进了西方油画,至十七世纪彼得大帝时才开始转型表现现实生活,与俄罗斯的本土文化相结合,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产生了一种俄罗斯油画的新样式,竞与法国、意大利并称为世界三大油画国度,尤其到了十九世纪催生了列宾、苏里科夫、谢罗夫等大师级人物。再举中国人物画的例子,人物画自清明衰落后,由徐悲鸿及蒋兆和所开创的将西方造型观念和中国画笔墨相结合的这个体系,是一个伟大的“创新”,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经成熟,成为能够反映现代人多彩的生活,也是能够代表中国艺术发展、承载中国时代主题的绘画门类,且至今仍有着很大的开掘空间。而现在我们不无担忧地发现如今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有人在这块园地上耕耘了,在几次国家启动的重大美术工程中亦有后继乏人之忧。在包容和提倡“多样化”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倡导“现实主义”成为中国美术创作的主流。在中国人物画的创作上,应该大力提倡和推进“徐蒋体系”这一现代水墨人物画新传统的持续发展。

        2、中国的艺术作品应该弘扬中国精神、塑造中国形象 艺术的创造及作品的审美应该有三种层面。一是教化功能;二是审美功能;三是娱悦功能。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即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可以说从千古文章到小说杂剧以及书画笔墨,都强调寓教于乐,我们今天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那些反映时代主题,社会聚焦、百姓生活的人物画创作都属于这个范畴,而以研究笔墨及形式法则为主反映生活情趣、健康向上的作品,则是以审美为功能的作品。还有一种以笔墨遣兴供茶余饭后消遣,悬于私人空间及案头把玩的小品,则是以娱悦观赏为目的作品。这三种作品在社会功能上缺一不可,同样都能传达中国气息、弘扬中国精神。但如代表一个国家及一个时代,必须要有一批具有宏大时代主题的现实主义的巨制。作为国家行为,一定要多鼓励这样的作品问世,从而产生代表这个时代、张扬中国精神的扛鼎之作、传世之作,当然在作品总体的审美上三者虽有侧重,但都要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这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应了教化功能、审美功能及娱悦功能的三个层面。

        3、中国的艺术需要用中国的价值观制定批评及评价标准

        我们评价一种事物,如果没有一个自己的立场,没有一个相对应的实体,没有一个同样认可的标尺,那么就是不在同一个语境中论事,则容易牛头不对马嘴。 西方的艺术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产生了一系列对应其发展规律的法则,有一系列传世的经典作品和代表性的画家,有评价这些作品及画家的符号性语言。西方艺术发展到今天又进入了号称后现代的观念化、游戏化时代,也有他的发展规律、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而我们中国的艺术同样也应该有自己的独特的审美观,价值观念及品评体系。如用西方的观念和品评标准来批评我们的绘画,肯定会乱象丛生、价值混乱。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化使我们进入一个文化既相互融合又各自发展的状态,如何在当代面对新的艺术状态建立我们既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洋人、既具有传统的文脉传承,又融汇当代精神,属于自己的品评框架和审美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就难以在同一平台上论述问题。

        结语:当代中国画要建立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

        我们正处于一个思想碰撞、观念交汇、社会变革的伟大时代,中华民族正在悄然崛起,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前奏,我们的艺术作为这个时代的形象象征,如何塑造中国形象,体现中国精神,这需要发挥艺术批评的作用,艺评家要诘问时弊、叩问艺心,面对西方艺术的涌入,我们需要分析其来龙去脉,了解现象背后的东西,从而坚定文化自信,不人云亦云。面对当代艺术家的创造,以及外来艺术的比照,不能没有自己的立场和判断。

        无论是我们的艺术走向世界,还是让世界来 认识我们的艺术,都要以我们建立的审美框架、价值标准来品评我们的绘画,而不是以他们的价值观来看我们的画。 习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要求我们的艺术家也要像创造经济奇迹进行伟大变革实践那样,进行文化的“创新”和“创造”。号召艺术家要创造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代表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同样,我们的批评家也要建立以中国自己的文化为参照的审美价值评判标准,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具有中国立场的、具有中国价值观为核心的艺术批评体系。

        (作者孔维克:中国美协理事、山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山东画院院长)

        Processed in 0.071(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