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江山图》与王希孟夭亡之谜

      作者:核实中..2017-08-17 22:57:29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1/7)

          (2/7)

          (3/7)

          (4/7)

          (5/7)

          (6/7)

          (7/7)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文/马啸天

        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千里江山图》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长短披麻皴及勾勒用笔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起伏变化;设色清丽,于石青石绿间以赭石色,富有堂皇效果的视觉效果。《千里江山图》作品意境壮阔清远幽深,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哲学观的秀丽山水和壮美风光,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但由于年代久远,传世资料缺乏,而且许多传说难以考证,本文只是简单的梳理一下《千里江山图》传世过程的一些轶事,不足以传说史料据为考证。


        一.王希孟的出生年月与何方人士


        根据现存的一些美术史料和河南原阳县新闻网站的一些信息介绍,王希孟是(今河南原阳县)人。北宋时期称为阳武。原阳是1950年3月由原武、阳武二县合并,以二县首字得名,目前属河南省新乡市。

        因王希孟的出生年月有误,况且现在网上和一些美术书籍,对他的出生年月标注很乱,如出生有1093、1094、1096,到底他活到几岁更乱,有的不标或约多少年,甚至有的还出现了(公元960-1276年)活的够长说法,百度百科给出王希孟的出生年月是(1096年—1119年)。


        二、《千里江山图》创作背景

        《在千里江山图》画卷尾部的蔡京题跋:“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这段题跋的大意是说:“少年王希孟学画,被皇家画院录取了。献了几次作品,都不够好。但是皇上看他聪明,就亲自调教他。不到半年他就把千里江山图,献给了宫廷。皇上很高兴,夸奖他,给他官做。”准确的说,王希孟应该是宋徽宗的徒弟。

        宋徽宗赵佶本身也是中国美术史中一位十分了得的画家和书法家,在他的指导下,本就天赋秉异的王希孟终于不负所望,完成了这幅旷绝古今的伟大作品。


        三、王希孟为何二十岁谢世

        我们通过《千里江山图》卷后的蔡京题跋发现其18岁时为徽宗画院生徒,曾得徽宗亲自指导其山水画的创作,在北宋政和三年(公历1113年,农历癸巳年闰四月)之前,创作了这卷《千里江山图》,清人推测他完成此画后不久即去世。现在人传说“王希孟绘成此画时年仅十八岁,由于过度地刻苦、勤奋损害了他的身体,二十出头就英年早逝,令世人扼腕叹息!”

        根据(清善本)《北宋名画臻录》原文记载:王希孟,北宋徽宗人,少时有异相,生时有瑞鹤东来,众人皆言有大贵。聪颖博学,善诗文,通音律,工书画,犹善剑术。十岁被召至宫中待驾,徽宗亲授画技,曰“其性可教”。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徽宗政和三年,呈《千里江山图》,上大悦,此时年仅十八。后恶时风,多谏言,无果。奋而成画,曰《千里饿殍图》。上怒,遂赐死。死时年不足二十。又载:时下谕赐死王希孟,希孟恳求见《千里江山图》,上允。当夜,不见所踪。上甚惊疑之,遂锁此图与铁牢,不得见人,而封天下悠悠之口,此成千古迷踪,可叹世人不得而知也。


        四、《千里江山图》不是王希孟的唯一作品

        根据《北宋名画臻录》的另一段史料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王希孟除了《千里江山图》之外,还画过另外一幅《千里饿殍图》,(殍,音漂,三声),看其字义,应该是一幅体现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流民饿殍,破败不堪内容的长卷,此卷画好之后,进献给了宋徽宗观看,宋徽宗看过之后勃然大怒,随后下令即刻就处死了王希孟。可怜一代奇才,竟然死的时候不到20岁,真的是可惜、可叹。否则这幅画也不会流传到今天。因此,世间传说《千里江山图》是他唯一的一幅作品,说法欠妥。我们应该称《千里江山图》是他唯一流传至今的一幅作品。


        五、《千里江山图》是一幅抒发胸怀意境的作品

        《千里江山图》采用了传统国画的平远法构图绘景,表现了北宋时期的千里江山风貌。场面浩大,景物繁多,农夫农妇细节动人,贩夫走卒与山樵渔父耕者尽收眼底,水浪渔舟与帆船舸舰上的渔工作业者事物巨细,山间险路与鸣泉飞瀑,古人于山间险境中的栈道穿插可行,天空远处翔鸟群飞,真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王希孟因其幼时就常年生活在皇宫中,并无到实景中写生获得景象素材的可能。所以,此图的内容表现更是他本人或宋徽宗本人的心中意境所制,从画卷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当朝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景象十分祥和,也不排除其创作目的就是为了向宋徽宗歌功颂德所创作的。如果是他本人的创作意思的话,很有可能也是借助于当时内府收藏的优秀山水作品的意境想象完成创作的。当时的徽宗朝画院中非常流行在诗意中寻找绘画创作题材的做法。


        六、《千里江山图》的传世过程

        《千里江山图》的第一收藏者是北宋名臣蔡京(1047-1126),蔡京是北宋兴化仙游人(详见宋史蔡京传),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人。蔡京时任北宋徽宗朝宰相,兼工书法,后世传其“人品奸恶”。蔡京初与其弟蔡卞(王安石快婿)学书,中进士后官授钱塘县尉,后学沈传师、欧阳询,又改学“二王”,博采诸家众长,自成一体。其书笔法姿媚,字势豪健,痛快沉着,独具风格,为海内所崇尚。根据蔡京在该画卷尾的题跋考证,该画是皇帝当成奖品赏赐给他的。题跋原文“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北宋消亡后,该画收入南宋内府,此画被溃败的朝廷带到临安。南宋灭后,被元代高僧李溥光(1237-1327)收藏,李溥光曾被赵孟頫推荐给元世祖,世祖因赏其才华特封其为昭文馆大学士、赐玄悟大师。明末清初,此画又被藏书家梁清标(1620-1691)收藏。梁清标字玉立,一字苍岩,号棠村,一号蕉林。直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清顺治元年补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宏文院编修、国史院侍讲学、詹事府詹事、礼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等职,到清乾隆年间此画收藏编入石渠宝笈,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七、《千里江山图》建国后的公开展出

        根据故宫博物馆介绍,普通观众与这幅名画“缘悭一面”,就是故宫的专家们,见到该画的机会也是屈指可数。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千里江山图》曾经公开展出过两次。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一次是80年代。到现在又是30多年未与公众见面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千里江山图》如此“深藏不露”呢?《千里江山图》使用了很多矿物质的颜料,颜色很厚,时间长了打开画卷,颜料就会掉损,伤其画作原貌。由于现在的装裱技术实际上没有超越以前的水平,特别是在古画的修复上没有重大技术突破。《千里江山图》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一直没有修裱,便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对于开卷就会受损的《千里江山图》,首要的任务就是尽量保护。目前世上的流传图稿都是上世纪80年代末,人民美术出版社等专业出版社拍摄的图片数据,这也是迄今为止《千里江山图》最后一次被拍摄。

        2011年,故宫博物院破格首次将《千里江山图》全卷授权“荣宝斋”按原作1:1真迹仿造,荣宝斋也将《千里江山图》高仿制作的十分精良,就像当年王季迁先生对极好复制品描述的那样:“下真迹一等”。因为现在高仿技术不只从纸张、笔势、墨彩的晕染都与原作到达完善统一,就连历朝传播中留下的印痕、保留不当留下的尘埃水渍,都清楚可见,因此,这些精彩绝伦的高仿工艺技术的复制是完全可以达到逼真程度的。

        Processed in 0.077(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