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熊猫的古往今来

      作者:admin2023-06-03 14:42:04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艺术简历】

        蒋昌忠,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画学会理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学研究所客座教授、研究员,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书画(专业)专家。

        湖北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湖北省中国画学会顾问。湖北书画院名誉院长,湖北省中国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景德镇陶瓷艺术协会名誉会长、中外陶瓷艺术协会顾问等。

        曾任文化部中国文化创新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艺术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湖北书画院院长,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蒋昌忠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等大展,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我国北京,武汉,济南,西安,福州,长沙,呼和浩特,深圳,高雄等地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并在意大利、新西兰,加拿大,比利时,奥地利,巴西,西班牙,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家举办联展。作品在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全国工艺美术书法大展,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化部第十四届群星奖,意大利首届中国书画艺术节,第十一届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项目评奖活动中多次获得金、银奖等。2008年、2011年和2018年三次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其作品被收入《1978-1998中国美术选集》,《世界当代著名中国画家真迹博览》,《中华茶器具通鉴》等著名画册和史籍,被北京人民大会堂等国内多家省级以上美术馆、博物馆和美国史密森尼国家博物院,纽约亚洲美术馆等多家国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并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政要。

        自1998年以来出版多本画集,撰写的论文多次荣获全国、文化部和湖北省的一、二、三等奖。1999年被国家科技部人才中心评为全国第五届跨世纪人才十大新闻人物。


        大熊猫的古往今来(一)


        致各位好友: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国宝大熊猫800万年的来世今生,近三年来我为此做了三件事:

        一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深入地阅读了大量的古籍和现代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对大熊猫的各种论述,并将这些知识归纳整理为10个方面的通俗文字。

        二是结合这些文字,画了10幅大熊猫的书画小长卷。

        三是到景德镇画了100个多种技法的《国宝系列》瓷瓶作品。

        从本期开始,我将连续分五篇来向各位好友介绍国宝大熊猫的真正传奇故事。希望喜欢国宝大熊猫的朋友在你们的朋友圈中多多转发,使我们的国宝传奇能让更多的喜欢它的人了解。


        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大熊猫,是人类宝贵的自然遗产,作为一个古老的物种,他无与伦比的奇特皮毛,高深莫测的生活习性,憨态可掬的纯真情性,和从来不与人类为敌的亲和定力,让所有见到它的人欣喜与关爱之情油然而生。在全球获得数以亿计的粉丝。但是,直至今日,绝大多数人们对它们历经800万年的沧桑经历,奇特的生活习性等却知之甚少。2017年,我曾经画过一卷50米长的《国宝修竹图卷》,介绍大熊猫古往今来的奇持经历,虽然这部长卷在2018年即获得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最长的大熊猫进化史主题书画长卷]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但是现在回看,觉得当时是泛泛而谈,而且太过理性。有些地方还显得文绉绉的,不太适于青少年阅读。

        近几年我到景德镇画瓷器,在画瓷之余,我又反复在网上查阅了历代对大熊猫记载的有关古籍和阅读了近现代胡锦矗等著名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写的大熊猫专着,了解到大熊猫方方面面的趣事,决定以最朴素的语言和科普的方式,再画一幅长卷来为国人介绍大熊猫的前世今生,并已于今年春节前后创作完成。长卷一共分为10个部分:

        1,远古走来,适者生存。 2,力抗严寒,智渡冰期。

        3,改荤为素,告别冬眠。 4,优胜劣汰,苦练硬功。

        5,功夫熊猫,力克天敌。 6,竹林有约,繁衍生息。

        7,优化基因,忍痛驱雌。 8,春华秋实,绵延流长。

        9,保护国宝,爱心传递。 10,和谐家园,天人共建。

        长卷中一共画了107只大熊猫,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配上雪山,草地,河流,梅,兰,菊,松,冷杉,迎春花,荷花,菊花,红果等,特别是因为大熊猫的食物99%是竹,所以在长卷的不同部分分别配上枯竹,冰竹,雪竹,风竹,风雨竹,晴竹,雨竹,和它们最喜爱吃的箭竹等相映衬,让他们在这些场景中或觅食饮水,或嬉戏打闹,迎春戏雪,倚竹卧松,显得更为怡然自得。

        中国画讲究的是借物抒情,体现的是作者的精神世界,画中场景正表达了我对大熊猫生存状况的迫切关注,寄托了我对人与自然和谐家园的无限向往。


        大熊猫的古往今来(二)


        (一)远古走来 适者生存

        在动物进化史上,大熊猫是佼佼者,在生存竞争中,大熊猫是成功者。

        早在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时期,在中国云南禄丰等地热带潮湿森林的边缘和欧洲法国、匈牙利的原始森林中就生活着由熊进化而来的大熊猫的祖先-始熊猫(后来位处欧洲的始熊猫灭绝)。距今约200万年前的更新世初期,始熊猫进化为小种大熊描。后来,小种大熊猫进化为巴氏大熊猫,其分布达到了极盛。北至我国北京周口店,南至东南亚,西至西藏高原东部,东至台湾岛都有他们的踪影。步入全新世以来,大熊猫进化为现在的样子,分布在我国南部和泰国,缅甸,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进入铁器时代后,由于人类的挤压,目前只有我国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的原始森林中有大熊猫生话。

        经过晚中新世时期的进化,经历了第四纪冰期的严峻考验,穿越八百万年漫漫风尘,大熊猫从远古走来。我们无法完全了解它们经历了什么,但有一点却是共识:大熊猫能成活至今,一定是通过自己的方式与“自然之母”灵性相通,达成非凡的默契,这就是“适者生存”。



        (二)力抗严寒 智渡冰期

        世间万物,如要做到世代繁衍,不被自然淘汰。唯一的途径就是不断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对此,大熊猫是佼佼者。

        一是面对冰期明智地调整自己的食物结构(下一部分专题讲述)。

        二是不断调整身体降低能量消耗。考古发现,始熊猫的体重为现在大熊猫的1/3,到更新世初期,体重增加到现在大熊猫的1/2。到距今100万年左右,体重猛增到现在大熊猫的120%,达到个体体重120公斤。随着冰期的结束直到现在,大熊猫的体重又恢复到100公斤左右。这是因为随着气候的变化,体型增大,身体体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变小,能降低能量消耗,以适应气候和低营养的食物。

        三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大熊猫是黑白两色,黑色是其中的耳朵,眼睛和四肢,为什么呢?也是适应气候变化逐步演化的结果。因为眼睛,耳朵,四肢是最怕冷的地方,变黑能够多吸收太阳光,增加热量。

        四是不断选择最适合它他们生长的环境。我国西部遍布低山河谷,随着西藏高原板块的变迁,部分较低的区域变成了沼泽和丘陵相间的湿地,森林逐渐演变成密不通风的灌木丛和竹林,这种环境较为有效地降低了北方寒流的影响。

        因此,在第四季冰川期地球生命和物种的大浩劫中,大熊猫是幸存者,成为动物界的“遗老”和珍贵的“话化石”。



        (三)改荤为素 告别冬眠

        当第四纪冰川来临,气候巨冷,生存环境恶化,特别是食物匮乏,与大熊猫同一时代的动物,如剑齿虎,剑齿象,巨猿,中国犀等相继灭绝。唯有大熊猫退到高山深谷,放弃肉食,转而食竹活了下来,到中新世纪,大熊猫已完全由食肉转变为食竹。自然界丰富的竹资源,不论季节,源源不断地给大熊猫提供着食物,使它告别了动物为应对天寒地冻,食物稀缺而进行的冬眠,成为唯一一不冬眠的熊类。大熊猫适应环境不断进化的过程,可以成为自然演变的奇迹。

        竹子是植物中最难下咽,营养又不高的植物,为什么熊猫选择吃竹子呢?

        一是竹子分布极广,数量巨大,四季常青,除小熊猫,竹鼠和其他一些小动物外没有其他的大型动物与其争食,虽然在全世界1000多种竹子品种中,大熊猫选吃的只有60多种,但一年四季都能保障有充足的食源。

        二是竹林的隐蔽性好,在竹林中可以避开剑齿虎等大型动物的袭击。

        三是研究显示,由于大熊猫的基因突变(假基因化),在420万年以前即丢失了鲜味感受器,这就意味着吃竹子和吃肉都是一样的味道。

        这种取食上的巨大转变,在很多程度上,都帮助大熊猫减少了与其他物种的直接竞争,获取充足的食物,不失为明智之举,可以说大熊猫是进化史上诡谲的赢家。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大熊猫的食物虽然转向了竹子,但是它的消化系统却仍然保留着肉食动物的特征,比如消化道很短,不能延长食物滞留和消化的时间,食物在熊猫的消化道里,只能停留5~13个小时。只有单胃,胃内也不带有可以分解纤维素,木质素的酶,不能充分吸收食物里的营养,所以它们的进食量非常大,成年个体大熊猫每天的进食量,达到30公斤以上。



        大熊猫的古往今来(三)


        (四)优胜劣汰 苦练硬功

        由于大熊猫天生和人类友善,不与人类为敌,特别是看多了现在通过人工饲养生活在世界众多动物园的大熊猫憨态可掬,天真可爱的样子,人们无法想象他们在漫长的800万年生涯中是如何战胜天敌而生活下来的。

        事实上大熊猫是猛兽,中国最古老的奇书《山海经》中记载大熊猫牙齿锋利,能嚼食如铁一般坚硬的物体,把他们称为“食铁兽”。

        在动物中,熊类的咬合力仅次于鳄鱼占第2位。熊有5种,北极熊,棕熊,熊猫,黑熊,灰熊,熊猫在这个家族中咬合力占第3位,仅次于北极熊和棕熊,而优于黑熊和灰熊。其他的动物要侵犯它,凭着极强的咬合力,它可以把它们的骨头咬碎。

        大熊猫还有一件天然的利器,就是他的爪子。专家们总结说:大熊猫的爪子就像医生的解剖刀一样锋利,只要其他动物敢惹他,它用爪子一划,就可以把它们的肚皮划破。

        所以在大熊猫生活的地区,它的天敌豹子,狼,金猫等都不敢袭击它。

        当然,天然的遗传因素没有后天的苦练都会逐渐的消失。所以大熊猫从小开始就像其他食肉动物一样相互嬉戏,苦练硬功。



        (五)功夫熊猫 力克天敌

        这一部分画的是一处野生大熊猫保护区的山民说出来的故事:在一般的情况下,豺狼是不会主动去招惹大熊猫的,但是有一次他们看到4条豺可能是因为饥饿所致,去攻击一只单独的大熊猫,引发了大熊猫与豺的决斗,结果大熊猫咬死了其中的一条豺,其他三条落荒而逃。

        在野生大熊猫保护区内,山民们还反映一些大熊猫经常跑到山民的家里,把菜刀等铁器咬碎并吞食的情况,充分印证了在《山海经》中说的大熊猫“食铜铁,亦食竹”的记载。

        为什么大熊猫要“食铜铁”?是为了象鸡啄小石子帮助消化一样吗?不得而知。



        大熊猫的古往今来(四)


        (六)竹林有约 重在繁洐

        梅花,迎春花,兰花盛开的春天是大熊猫相恋的季节,在斑驳的竹影中,他们沐浴着夏娃带来的爱情之光。

        大熊猫6.5岁开始发情,7.5岁可以受孕(在圈养条件下可以提前1-2年)。最旺盛的繁殖年龄雄性16-17岁,雌性17-18岁。发情期在3-5月,主要在4月,若春季交配失败,也有在秋季发情的。交配为混交制,按优劣排序,产仔多在7~8月,孕期4-6个月,幼仔平均重量100克,8-9个月断奶,1.5岁开始独立生活。

        和其他动物对照,大熊猫的繁殖主要有两个不同的特点:一是交配为混交制,按优劣排序。这是什么意思呢?动物交配一般都是在母兽发情以后,公兽闻到气味后纷纷赶过来,为了保证有良好的遗传基因而开始争斗,只有唯一的最终胜利者才能获得交配权。而大熊猫不一样,前面的争斗与其他动物一样,但争斗后按争斗的胜负排序,按先后次序分别与同一只大熊猫交配的混交形式。

        二是一般的野生大型动物都只是春季发情交配一次,而大熊猫如果春季交配失败,没有受孕,秋季可以再发情进行第2次交配。

        我想以上两点之所以如此,是为了增加受孕的几率,为濒临灭绝的种族再创生机。



        (七)优化基因 无情驱雌

        炎炎盛夏,大熊猫隐居于竹林深处,或在松下嬉戏,或在荷塘边玩耍,孕育着他们新的希望,并迎接驱雌的盛典。

        在动物界,为了保持种群的优秀基因,防止近亲繁殖,当它们的后代能够独立生活时,就会即时有选择性的把它们驱离出原来的种群,让他们外迁到别的种群或者自立门户。在这个方面,绝大多数的兽类都是驱雄不驱雌。但是大熊猫却反其道而行之,驱雌不驱雄。

        为什么大熊猫要坚持驱雌而不驱雄?动物学家对此没有明确的定论。我想,应该是他们为了更好的保持种群的优秀基因而为吧,因为如果驱雄,雌性留在原来的种群,和他们交配的大多是原来种群内的雄性,这样就避免不了近亲繁殖。而雌性迁移到别的种群,和他们交配的雄性都不会有近亲关系,这将避免因近期繁殖而导致种群的退化。

        大熊猫的外迁扩散行为时间在春夏之交,因为大熊猫是最通人性的动物之一,所以此时应该是他们母女难舍难分的时刻。



        大熊猫的古往今来(五)


        (八)春华秋实 生生不息

        大熊猫每两三年繁殖一次,春季交配后受精卵会处于休眠状态,一直漂浮在子宫里,直到满足特定条件(一般是母熊猫从采食竹笋转向采食富含钙多的竹叶时),才会落到子宫壁上开始发育,这就是熊类的延迟着床。在宫内发育的时间不足两个月,生下的幼崽仅100克左右,每次一至二胎,会选择抚养较强壮的宝宝长大,成活率高达60%-90%。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山果挂红、鲜花遍野的美景中,熊猫妈妈们精心呵护着新的生命,熊猫宝宝们童趣满满,到处都呈现出一片温馨的景象。



        (九)保护国宝 人类关注

        神奇的北纬30度附近,海拔2600一3000米北亚热带的湿润和生物的多样性极为特殊的自然条件,为大熊猫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生存乐园,成为大熊猫免招最后灭绝的生命之舟。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生活环境的不断扩大,他们的生活圈一退再退,种群迅速消减,濒临灭绝。

        大熊猫是人类钟爱的精灵,保护大熊猫是全人类社会对大熊猫表达爱意的善举。

        联合国已将卧龙自然保护区纳入“人与生物区”计划之中,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也为保护大熊猫伸出了合作之手。

        由于自然隔离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仅存的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大熊猫野外种群曾经被分割成33个局域种群,大熊猫栖息地出现严重碎片化现象,形成互不联系的孤岛,导致种群分割。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帮助下,我国已经成功地为互相分割的局域种群打开了通道,使大熊猫局域种群遗传交流廊道合计达到80多个,解决了近亲繁殖,物种退化,小种群可能随时消亡的风险。



        (十)和谐家园 天人共建

        解放后,我国对保护大熊猫极为重视,采取了多种措施:1957年全国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建立大熊猫保护区,

        1959年国家发文要求完全禁止捕猎大熊猫,

        1963年开始建立大熊猫保护区,将大熊猫栖息地的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划定为大熊猫的栖息地。

        1988年到1999年,国家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采伐活动全部停止,森工企业转产分流,由采伐转向造林,护林。为大熊猫的生活和繁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截止到2014年,建立了四川卧龙,陕西汉中佛坪,甘肃陇南文县白水江等67个大熊猫保护区。使大熊猫的栖息地和潜在的栖息地面积达到 350万公顷。生存条件不断改善,数量不断增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达到1864只。

        2020年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建立。野生大熊猫和我国其他大量的珍稀动物迎来了新的春天。

        曾经,人类的发展破坏了大熊猫的生活环境,使大熊猫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而现在也正是人类意识的觉醒和对大熊猫的持续关爱,使大熊猫的生存条件不断改善,数量不断增加。

        保护大熊猫的过程使人类意识到:现代化发展不可以破坏自然为代价,人与自然完全可以和谐共存。

        让我们重温自然界的不二法则:敬畏自然者才能得到自然的庇护,愿世间所有生灵共勉之,愿我们生活的地球从此生生不息,活力无限。



        后记

        我在这幅长卷中虽然归纳了10个部分,但是作品画完以后,总觉得还有很多事情没有表达出来,因此我想对几件主要的事情做一个简单的补充:


        一是:熊猫是熊为什么叫熊猫?

        1869年5月4日,法国传教士阿尔蒙.戴维在四川捕到一只“竹熊”,带到法国请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滋研究后定名为“猫熊”。

        1939年,重庆平明动物园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标牌采用了流行的国际横写格式,因为中文的横写是由右往左写的,但是外国人的习惯是从左往右读,所以把“猫熊”读成了“熊猫”。经过当时国外多家媒体的新闻发布,“熊猫”的名称就传到了全世界,一直到现在,全世界除了我国台湾地区仍叫“猫熊”以外,所有的地方都叫“熊猫”了。



        二是:大熊猫现在这么火,为什么在中国古代就默默无闻呢?

        根据史料记载,大熊猫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奇珍异兽,但是在中华民族浩繁的历史典籍中,一直没有留下大熊猫的名字,只留下了貔貅,貘,食铁兽等众多古名。


        在远古时期,貔貅是部落氏族崇拜的图腾。

        《史记》记载:在4000多年前新石器后期,黄帝驯养和训练了虎,豹,熊和貔貅的动物军队参与了统一华夏各部落的斗争。


        3000多年前的《尚书》,《诗经》,也明确记载着貔貅皮是给皇帝进贡的珍品。《毛诗》等也对大熊猫有过记载。《礼记》记载有“前有挚兽,则载貔貅”,意思是说古代行军打仗的时候,前面挂着大熊猫头像的旗帜以示警,视为威武之师,以震军威。《山海经》记载大熊猫被称为“貘豹”,简称“貘”,“食铜铁,亦食竹”。


        汉代的《尔雅-释洛》和司马相如着的《上林赋》,许胜的《说文》都有对大熊猫的记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以“貘”为题撰写了著名的《貘屏赞》。唐太宗曾赏赐给十余位有功之臣貘皮。明代《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介绍:“貘膏”可以治病,“貘尿”以水服用后可以化误食的铜铁。

        在近现代历史中,大熊猫又分别被称为花熊,黑白熊,竹熊等等。

        以上记载说明,大熊猫在古代也是赫赫有名的动物,只是因为不断的更名,朝代的变更和人们无休止的猎杀等原因,使它们不得不隐居深山,成为隐士。


        三是:当代的大熊猫热是怎么兴起的?

        客观的说,当代的“大熊猫热”主要是西方从1869年开始到中国活捉和猎杀大熊猫带回西方展示和被众多媒体宣传促成的。1869年,法国传教士兼博物学家戴维在四川买到一张大熊猫皮,把大熊猫介绍给了西方世界,引起了轰动。

        在之后的100多年里,许多西方的动物学家,探险家和旅行家等陆续从各种渠道进入中国,都想得到这种中国特有的可爱动物。德国人韦哥尔德于1916年在四川汶川捕获了一只幼体大熊猫,成为西方第一个拥有活体大熊猫的人,捕获大熊猫最多的外国人是英国的史密斯,他在我国大熊猫栖息地20年,收购活体大熊猫十几只。

        西方人在中国猎杀大熊猫开先河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两个儿子,1928年在四川猎杀了一只成年雌体大熊猫。而露丝.哈克利丝则是第一个把活体大熊猫带出中国的美国女人。她将一只小熊猫说成是小狗,骗过海关带回了美国。并给小熊猫起名为“苏琳”,于1937的春天开始在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展出,达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成为芝加哥的明星……

        ▲罗斯福兄弟猎杀的第一只大熊猫


        ▲大熊猫“苏琳”就是史上第一只走出国门的活体大熊猫


        ▲西方人偷盗中国熊猫案例


        四是:在国际交往中,大熊猫起到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从公元685年,武则天回赠日本天武天皇一对大熊猫和70张熊猫皮开始,大熊猫一直作为我国赠送给外国的重要礼品。

        从1955年到1980年,我国先后以国礼送给苏联,朝鲜,美国,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德国,日本等12国33只大熊猫。

        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决定不再向外国赠送大熊猫,但是为了增强与世界各国的友谊,开始以大熊猫作为友谊使者,以开展访问演出的合作方式走向世界。从1978年到1988年,共派出17批大熊猫出访欧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




        1992年12月21日,我国林业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公布中国保护大熊猫及栖息地工程开始实施,从此以租赁的形式出租圈养的大熊猫到国外合作研究繁殖,合作期10年,一只大熊猫一年租金100万美元,产下幼仔增加20万美元。所有权属中国,出租的资金用于大熊猫工程计划。

        ▲太萌了!柏林动物园双胞胎大熊猫雪地嬉戏玩耍

        ▲2022年10月19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的豪尔熊猫馆,人们观看大熊猫。


        ▲日本人最喜爱的大熊猫是出生于日本的香香,2023年1月21香香回国,在日本又一次引起轰动


        从1993年开始,向我国租借大熊猫的有美国,日本,奥地利,泰国,西班牙,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加拿大,比利时等。从此进入了大熊猫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民间说“大熊猫换航母”并非空穴来风。


        近几年蒋昌忠老师在景德镇创作的部分《国宝系列作品》瓷瓶






        最后要感谢国礼制作单位之一的《景德镇陶瓷艺术服务中心》。当我的这篇《大熊猫的古往今来-给你介绍一个真实的国宝传奇》文章刚刚发表之际,从第一期开始,他们就从网上搜集资料给我制作了《国礼》作品的设计。特此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3年5月26日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89(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