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度评选名家名作——百杰画家刘祖国

      作者:admin2021-01-05 09:54:38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刘祖国:笔名:牙道人

        1969年8月12生于陕西兴平。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笔画协会会员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咸阳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曾求学于张培武、桑建国、唐秀玲

        现为桑建国工作室助教

        北京宋庄刘祖国石青国展工作室导师

        2018年3月作品《腾飞》入选美协主办的邮驿路,运河情中国画作品展。

        2018年3月作品《假日·风景线》入选美协主办的墨香诏安中国画画展。

        2018年5月作品《雏鹰》入选美协主办的海丝梦中国画画展。

        2018年6月作品《锣鼓喧天庆丰年》入选美协主办的大潮起珠江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入会资格)。

        2018年7月作品《老友话今昔》入选美协主办的神圣长白。

        2018年7月作品《红红火火的日子》入选美协主办的民族百花中国画展(入会资格)。

        2018年7月24日作品《锣鼓演天庆丰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2018年7月在桑建国北京工作室任助教。

        2018年8月作品《忆江南》入选美协主办的万年浦江。

        2018年10月作品《红孩子·期待》入选美协主办的“南粤之光”中国画作品展获入会资格。


        刘祖国《忆江南》180×230cm


        关于美的认识


        关于美的认识 

        记得十多年前,我给一家人干活,这家有一个老人,已经七十多岁了,岁月的铧犁在老人的额头,犁下一条条深深的沟壑,充满了苍桑与辛酸。老人喜欢聊天,每天我干活的时候,老人会给我讲很多自已经历的故事,慢慢地我也了解了老人的身世,他是个地主的儿子,(地主,富农、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他们大部分人的财产,土地都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的,因为社会的变迁,以及社会矛盾的激化,土地到了一定的时间断,就需要一个通过政治强化干预的平均制度,用以缓和社会的矛盾,这个制度在过去的封建社会已经发生了无数次)。这些原有的地主富农就成了运动所需要的牺牲品,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就会被均分,土地和房子,甚至于所有财物都没有了,因此他们有的人认为不公平,就会做出反抗,反而会遭到更为严历的毒打,以至于失于生命,那是一个扭曲时代,但同样也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无可厚非,老人挨了很多打,但他扛过来了,想明白了,世间一切都是空的,能够活着是最好。后来社会取消了一些不公平的制度,社会也稳定了,和谐了,地主富农没有了,那个扭曲的社会过去了。老人因为优良的勤劳的传统习惯又过上了好日子,有吃有穿,冬不冷,夏不热。老人给我说,他现在的日子比过去好多了,甚至于比旧社会当地主都好,旧社会他父亲天天吃的最好也是杂粮馍馍,现在天天吃麦面馍馍。老人觉得自己虽然老了,但是天天活得得幸福,老人经历了社会的变迁,经历了很多痛苦,但他的性格变得更加开郎,乐观。自己也明白了很多世理、有一天,老人突然给我说了几句话:“过去,我父亲说,宁可父母双亡,也不可改朝换代,我看既便全家死完,也不可改朝换代,全家死完,只死一家,改朝换代,不知道天下多少人都要家破人亡,从满清灭亡,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最后再补一个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全国死了多少人,多少个家庭永远关上了破旧的柴扉”。一个农民,一个在旧社会只上过几年私塾的地主家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家庭以及与自己的人生经历,悟出来人世间的大爱与大美,真的是非常的难能可贵。其实大爱与大美不是由自己的情感和个人的利益做为支撑点,而是由社会与时间为支撑点的,做为人间的大美是有利于他人的精神、才能称得上大美与大爱。



        庚子年春节前后,武汉疫情、几经疏忽,瘟疫疯狂的传播,这个时候出现了好多置自己生死逆行者、抛下自己的爱,孩子,家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病毒抗争,去拯救那些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人,直至失去自己的生命。还有一些自己吃饭都成问题的热心人,把自己仅有的一些财物拿出来,捐给武汉,各行各业为疫情,出人,出力,出钱等舍己为人的献身,献心精神,这就是大爱,这就是一种人格的美,社会的美、大美,这种美超越了个人利害,这种美是崇高的、是理性的,是热情的,是社会所推崇的,比较壮举的美,是美的一种最人性的表现方式,是有思想性,有觉悟性的,是别的美所不能比拟的。在这个时间段里好多画家也拿起了画笔,画了许许多多这样的英雄,他们这种存在着人格美的人,我认为也是一个画家必须觉悟到的,在这场瘟疫背后,有这么多逆行者,后人一定会记住他们的。

        中国是一个僧道儒三位一体的国家、地藏王菩薩基本上是人人皆知的,地藏王菩薩许下宏愿,愿度地狱一切,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受尽,方证菩提,多么壮举的誓言,这是一种舍己的精神,但有多少人把美和爱放在了别人的身上,放在了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利益上。要是真正能放下自己的利益,那就成佛了。我也给好多人说过,社会是一个群体,大家需要付出和包容、社会才能合谐。社会才是美的,就拿一个饭局来说吧,不顾及别人,自己喜欢吃什么,就点什么,结果搞得别人不舒服。佛家好象有大乘和小乘之说,小乘自渡,大乘度天下苍生,这仅仅是个思想境界的问题。


        刘祖国《红红火火的日子》235×190cm


        美的体现

        美的体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然美,另一种是形式美。

        自然美舒服,但不高级,形式美虽然在表现上有些做作,但是却很高级。美,是要有对比才能显示出美的存在,美必须有丑的陪衬,才能更好的放出它的光彩,一阴一阳谓之道。自然的美,往往对比不是那么强烈,但形式美却是人为的加强了对比而产生出了一种比较高级的美。举两组例子,比如两口子过日子,所谓的爱情经过时间的洗刷,什么卿卿我我,已经淡淡地失去了光彩,什么吃饭、睡觉,穿衣,工作,孩子等等生活琐事很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特别缺乏那种强烈的形式感,生活乏味而不浪漫,这种日子很实在,但并不是那种理想中的美,单调而乏味的时候,就需要另外一种感觉来调给生活。有一天,媳妇做好了饭,有意地使用了一种不常用的形式语言说.:亲爱的,吃饭了。猛地一下,酸酸的还有点受不了,但觉得很浪漫,虽然有些做作,但是很受用。再比如在自然界中的一片风景,和一幅绘画的相比较,这片风景很自然,很漂亮,但他并不一定比一幅绘画完美,因为风景里的树啊,房啊等等并没有通过人为的去修饰,通过人为的去加强对比,它缺少完美的节奏,韵律、点,线,面的有意识的对比等,所以只能说它很舒服而不能说它很完美,但是绘画就不一样了,绘画具有一定的形式感,它有明显的黑白灰关系以及点线面的构成,有完美的节奏和韵律等,画家会把生活中的树、房子,人、马,牛,羊等元素有机地排列,对比,修饰,加工,使这些元素产生一定的变化,增强它们的形式感,它们有时看起来没有实物舒服,但只它们却是最完美的,比如,毕加索,马蒂斯等的画。


        刘祖国《锣鼓喧天庆丰年》190×230cm


        再一个就是舞蹈,最早的舞蹈来源于巫术和祭祀,这种舞蹈的节奏感和形式感特别强,虽然它们的动做来源于生活,但是这些舞者把生活的动做通过提炼与加工,使其更具有表现性和艺术性,再通过有设计性们排列,以及具有节奏性比较强的音乐伴奏,使这种舞蹈具有更加强烈的节奏感和形式感,这种形式感就是它本在的美,这种美就是舞蹈的魂。从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强烈的形式感来编辑舞蹈,表现出人们对生活的一些渴求与祈盼,舞蹈的形式感很强,但是很做作,他们虽然来源于生活,跟 生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但是舞蹈本身却很美,从古至今人们亦然非常喜欢。


        刘祖国《星期天风景线》190×294cm


        绘画的美以及绘画中美的表现。

        我正在学习绘画,并且也喜欢古典文学,对王国维夫子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感触特别深。第一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所得,想成为大学问者,大文学家,最开始是借鉴总结前人的经验,是吸收过程,是研究和创作的起点。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所思。深入思考前人经验。这个阶段就是不断努力,提高自我的修为。顿悟。有自己的看法,怎么去表现自我的存在,这个时期的艺术是自私的,即使作品是独立的,并不是最高级,最美的。 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所创。理性的超越自我,发现并开辟出前人未曾得出的学问。还 记得约翰·伊顼对色彩也有三种感受与研究的方向:一)印象(视觉上),二)表现(情感上),三)结构(象征上)。我是这样理解的,所谓的第一阶段印象(视觉),想当于王夫子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所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不过是向前人学习。而伊顼是用眼睛向自然学习。我认为就是我们看到红花绿叶,向自然学习和认识的过程,我们这个时候画出来的红花绿叶,只不过是在学习与抄袭自然,这个时期没有自我的存在,更谈不上理性的去组织和推敲,这种画就象儿童画一样,天真而缺乏理性的支撑,非常的不高级。第二个阶段,表现(情感上),相当于王夫子的“衣带渐觉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___有所思,这个阶段终于有了作者或者画家本人的存在,这个时候,做画就由了画家的性情,性情左右了画家的创作,这个时期画的画,可以由画家的喜好来画,画成白花黑叶,黑花黄叶,任其所为,这个时候画的画也不是最高级、因为这个时期画的画里面只有一个画家自我的存在,没有担当,更没有按照画理的需求去推敲。这就象佛教里的小乘佛法,仅仅用于自度,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说这种画不高级,从性情上说是一种自私的体现(这也是人性的本能)。第三个是结构(象征上),这个时期就相当于王夫子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一有所创,顿悟。这个阶段画出的画,就已经不是画家看到什么画什么,或者是由画家心里想咋画就咋画的画了,而是画的画要有担当,要遵循于画理,这个时期画的画就要在思想上有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精神境届。在画理上,有构图设计,色彩设计、黑、白、灰、点、线、面,边、角,位,势,质等的设计,材料的运用,技法的表现,等等诸多因素、来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合理化操做,完成一幅有对比而合谐的画面,这种画是高级的,高级的画面并不一定要完全按照画家的意志来完成,这个时期的画还必须有创新,并且跟前人有一定的距离。我认为画家的职责是视觉美的谛造者,视觉美的最后还是要转换成了精神美,由物质变为精神,这里面就需要的是思想,情怀,这种思想和情怀需要大,需要担当,需要附合画理,附合于天道才能产生大美,这种思想和情怀还需要技法的支撑,没有技法的支撑也是远远不够的,审美也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画面美的设计制造可以由画家,但是画面的审美不是由画家本人来审定的,美是由画理和社会来审定的、这种美才叫大美。秦始皇修长城,多么壮观,多么美,那也不是由他自己的喜好来决定,而是为了国家的安静需求,其结果是把骂名留给了自己,而把壮美留给了后人。隋炀帝修大运河,方便了一千多年,两岸青山绿水,莺歌燕舞尽收眼底,后人享受了多少福祉,大运河给后人带来了多少美的感觉,隋炀帝为此失去了万里江山。这些创造美的人,到最后好象都把自己的名利没有放在了第一位。创造美不能有名利心,在绘画中美的表现形式,在绘画中,人们通过不同的绘画材质再加上不同的技法,来表现画家对画面不同的效果美的追求。材质的不同,所产生的美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比如,中国的写意画、工笔画、岩彩画,西方的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粉笔画、板画等,所表现的美各不相同。并且绘画中产生的美会因为时代和环境而改变,同时美也受材料和技法的影响。


        刘祖国《金色的岁月》180×195cm


        一般来讲,绘画中美的表现有两大形式。

        表现主义,主要表达画家本人的审美情趣和意识,这种绘画里所表现的对象,多为抽象和变形,将自然的东西变成元素和符号,比如西方的立体主义,达达主义,以及中国画中的水墨写意与意象派,这种审美的支撑点是高度的理性,将所有生活中的东西通过人为的变形,整理、编辑等手段,把这些元素从生活中提取,再次重构在二维空间中,既画面,这些画家的作品基本上都不受自然的束缚,这些画家的是想是自由的,所以画出来的东西也是自由的,他们有的画面甚至于让人很难理解,画面效果有时跟图案非常接近。


        刘祖国《红孩子。期待》180×180cm


        2)现实(写实)主义、也就是自然的再现,但又不是完全的照抄生活,这些画家通达对生活的观察记忆,然后再通过大脑的分析,对自然光影结构,材质等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相对来说比较切合实际的一种表现方法,在画面上的结构,光影,色彩通过人为的提炼才能完美的再现生活本质的美,它的理论支撑点是再现生活,让看画的人能够直接通过画面看懂画家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在画面里不管他们是为了表达画家个人情感的表现主义,还是为了再现现实的写实主义,首先他们有两个共同问题要面对,第一是生活,第二是画面。因为绘画的根本源泉就是生活,要将生活再次通过画家的辛苦劳做再现,就是要面对画面。生活就是思想,主要就是选题,选材。选择的题材要美,要有表现的价值。第二是画面,当我们有了好的题材以后,我们得有好的表现形式。这个就是对画家本人的画理表现形式以及各种技法的要求,画家怎样去构图,怎样布局画面的黑、白、灰,点,线、面、边、角,位,势,形、色彩等的具体安排,以及技法的合理化运用,使画面能够打动和吸引观众,能够让观众读懂画面的思想以及画面所蕴含的美。美是一种人们对审美对象(生活、艺术品等)关照以后的一种心理感受,它是一种思想,美是建立在人的本能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不同的思想体系中的必然产物。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学识不同,地理环境不同,人对美的评审标准绝对不同,不管是绘画、雕塑、舞蹈、影视剧,歌曲、诗词、文学作品、建筑、等诸多欲表现美丑观念的作品,都得有思想,一般社会性的作品都得有社会性的思想,有社会性的担当,它所表现的美是大众化的,是把美的利益放在社会的基础上,并不是单一的表达个人的一种欲望和对美的认识,而是把这种美怎样表现出来,让它社会化、利他化、给人类带来安静,文明和祥和。我认为美不是自私的,是有包容有关爱有奉献精神的。

        美也是因人而异,但它是有共性的,这个共性就需要我们去探讨和学习。

        学识浅溥,将自已的一点心得奉献给大家,望相互学习。


        刘祖国

        刘祖国国展工作室 2月25日


        刘祖国《腾飞》190×250cm


        绘画的途径

        我们要用理性去画画,要用感性去审美,前几天我挤时间有幸拜读了杜哲森先生的《中国传统绘画史纲》,深有感触,深刻地对当前国展作品的方向进行了反思。2017年8月26月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坐上了一列开往北京的火车。怀揣着借来的两三万元去学习。本来想学画山水,因为我非常崇拜倪瓒和渐江,我认为他们的山水里面有情怀,有真性情,特别是渐江,有家国情怀,有喜怒哀乐,我自幼喜欢读书。爱瞎胡想,总想画一些自己心中的东西,所以才冒着被村里人称做疯子的骂名来到北京宋庄。看了几个班基本上都是描山写水、不然就是画一些恭维买家的商品画,使我十分生厌、马上想到了回家。但经过朋友劝阻。于9月3日在桑建国老师国展班报了名,小时候,画过人物画,但是也因为生长在一个偏僻的农村,画画根本就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笔墨纸砚基本不熟悉,进了桑老师国展班才对生、熟纸有了基本的了解,对于创作更是不懂。对于国展创作更是迷糊。但是通过桑老师一年的醍醐灌顶,对于创作才有了初步的认识。桑老师在讲课的时候经常提到“大情怀,大境界,大格局”,“庙堂气象”等,才更加使我对于国展创作的了解,(二十年没画过人物画的农民,一年拿下了中美协举办的国展,三个奖,四个入选),今天我也想把这一点经验给大家交流与互相学习。


        刘祖国《雏鹰》190×240cm


        首先先得弄明白我们中国辽廓的国土、万年的历史,如此大国在国展作品上需要的就是大气、那么什么是大气,这个就看我们的知识和胸怀,看我们的知识是不是广,胸怀是不是大。这个广和大就看我们怎样去认识。

        记得在看西游记时看到过这样一个词,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那么什么是大乘佛法,什么是小乘佛法,小乘佛法是渡个人的,而大乘佛法是渡世间一切众生,这就是大和小的区别。在酒席上,看大家喜欢吃什么,看自己喜欢吃什么,这也就是大和小的问题、这也就是说舍弃自己、顾全大家、顾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这才是大的境界,大的格局,大的情怀。国展的画就是看我们国家和民族需要什么样的作品,而不是我们自己喜欢画什么样的作品。这样的作品需要我们理性的去认识,而不是盲目的追求自我表现。这种盲目的思想是没有理性的,无知的,所以不可取。国展作品的选材很重要,桑建国老师一再提出国展作品一定要讴歌国家,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也就用这几句话指明了国展作品的方向。

        我们在讲传统。其实在古代绘画已经不是单一的个人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和国家。民族的问题,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提出了通过绘画“存劝诫,助人伦”的社会功效,所以我认为好的绘画并不是以个人的意志来表现的,还是要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至上。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上面讲的就是道,天道轮回。道也随着天时在不停地变化。所以国展的要求也在不停地变,在更新、历史是不会倒退的,一个国家要发展,就得不停地创新。没有创新这个国家就会变穷,变落后,就会挨打。我们在历史上已经为了这个付出了血的代价,八国联军,小日本,永远抹不掉的记忆。我们必须创新。


        刘祖国《老友话昔年》180×180cm


        下面我来谈谈关于美的问题,美是需要感性才能认知的问题。美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最后才明白,美是需要对比的,没有对比就没有美。这个就上升到了哲学(即辩证的问题)。对比就必须有参照,有了参照才能达到对美的追求标准,美才不至于盲目。一般的绘画审美,它会存在很多审美的元素。让我们来进行辩证,比如长短,高低,大小,多少,疏密,聚散,深浅,方圆,曲直,浓淡,干湿,拙秀,妍朴等。从理论上来讲,还有点,线,面,黑,白,灰,方向,块面,分割等。在审美的过程中,即要有对比,还要有协调(和谐)。对比我们可以用律(变化的形式),协调我们可以用韵(色彩的调子)。就象我们中国的诗词一样。这些方法是多样的,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迷信,也不能盲目的崇拜,更不能泥法。得追求变化,变才能新,法随着时间要不停的破,不停的立。



        在一个国家中必须有一个主席(总统.或者总理。也就是最高领导人),在省里有省长、在学校有校长,在村子有村长、在家里有家长,在画中也必须有一个主题、也就是画心,一切机构有两个领导人就必然会乱套,绘画也是一样,一幅画也只能有一个画心(即一个主题),有两个主题这幅画就不会成立,就会乱。在绘画构思过程中确立了主题,然后画面所有的元素都要为这个主题服务,不管是色彩,方位,大小,前后都要给主题让位,让主题更加突出,当我们确立了画面的主题,我们的审美就有了方向,我们就慢慢地有了处理画面的方法,一般对画面主题的衬托会在同一调子里通过明暗和和纯度来突出主题,再一个就是用反衬法(即补色)来加强主题,当然主题的位置也很重要,有时候为了衬托主题我们不得不破坏画面,为了衬托主题的美,我们不得不在她周围画一些不美的人物等,这一切都是为了画面的需要。处处美的画不是好画,因为它没有对比,画面需要画坏的地方。



        画面一定要层次清晰,黑白灰分明。黑白灰的面积对比,位置分割,点线面的大小,长短比例等都非常重要,但是再重要的东西都得围绕主题服务。美是感性的,它会随着每个人的学识,人生经历,所处环境、生活的时代不同而对美的追求不同,审美也会因为外在环境所改变而改变,它不是恒定的,时间会改变一切,但是美永远会有它的共性,做为艺术家和画家的审美区别就是审美观念的宏观和自我。美有 时也会因为情绪而改变,美是多变的,我们也不可能把自己认为美的认知强加给别人,但是可以相互沟通而达到共识,让更多的人的审美观念和自己的审美观念相融合,这就是美的共性,做为音乐家是通过音的高低,韵律的长短,节奏的快慢来和听众交流而达到共识,而画家是通过色彩、形式,块面,方向,等视觉元素来和观众交流的,虽然交流的方式不同,但是给人的心理悦乐是一样的,是感知的。

        国展作品的审美不是随着某一个人的审美观念而改变,更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意志而改变,它的美是有一定高度的,它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风向标,做为国家级的评委都是具备一定的学识与修养。国展作品都是需要有大国情怀。大格局、大境界的作品才能入选获奖的,做为这些画家都应该有为国家为民族担当仍精神才够资格、小情调根本就不值一谈。



        中国画创作与“六法”

        刘祖国  刘祖国国展工作室  12月1日

        刘祖国  导师


        唐代张彦远专门在《历代名画记,叙论,论画六法》中再次把谢赫《六法》延伸讲叙。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自古画人罕能兼之。”彦远试论之曰: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上古之画,迹简意澹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然则,古之嫔擘纤而胸束,古之马喙尖而腹细,古之台阁竦峙,古之服饰容曳,故古画非独变态、有奇意也,抑亦物象殊也。至于台阁树石、车舆器物无生动之可拟,无气韵之可侔,直要位置向背而已。顾恺之曰:“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其台阁一定器耳,差易为也。”斯言得之。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故韩子曰:“狗马难,鬼神易。狗马乃凡俗所见,鬼神乃谲怪之状。”斯言得之。至于经管位置,则画之总要。自顾、陆以降,画迹鲜存,难悉详之。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所以气韵雄状,几不容于缣素;笔迹磊落,遂恣意于墙壁。其细画又甚稠密,此神异也。至于传模移写,乃画家末事。然今之画人,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呜呼!今之人,斯艺不至也。宋朝顾骏之常结构高楼以为画所,每登楼去梯,家人罕见。若时景融朗,然后含毫;天地阴惨,则不操笔。今之画人,笔墨混于尘埃,丹青和其泥滓,徒污绢素,岂曰绘画?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



        谢赫绘画“六法”创作中的运用:

        古之六法以品画为目的,但对后世创作指了一条方向,后人奉为圭臬一直延用至今,我今天将其顺序打乱,以肤浅的观念重新梳理,用以探讨当下中国画的创作问题。

        (一)当今创作中最最重要的莫过于经营位置,也就是构图。

        因受时代创新的要求,以及西方绘画和日本画等国外各画种对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六法》在实际意义上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据本人在国展创作中的经验所得,最重要的莫过于经营位置,也就是构图,我认为应该将经营位置排第一。古人在六法中将其排在第五(由此证明古人不是很重视构图),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中国画创作的发展与创新。构图是绘画创作中比较枯燥与烦闷的前期工作,尤其“国展”绘画主题性基本都很强,那么怎么样才能凸显主题,这就需要很好的构图、构思,画面一般进行怎么样的分割,包括黑白灰,色彩构图(色彩构成)等将主题放在什么样的位置,都要经过仔细的推敲与研究。才能使主题更加突出把画家的心里话更能更好更直接地通过画面来告诉观众,让观众怎样通过画面来读懂画家的人生观、世界观、当时做画时的心态、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身份等,构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色彩,在六法里面排第四,也就是随类赋彩,古法里的随类赋彩指的是把物象以类区分,再敷以五彩,这种观点也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创作形势和需要,这一点我们得重新研究。

        为什么要把色彩放第二次呢,这是现代人通过科学的研究得出有力的结论,当每个婴儿刚刚睁开眼睛的时候,他们看到的是色彩,因为当时还没有人为的灌输色彩的名称和物的认识,这个刺激大脑的只有色彩。再者人们做过实验,每当物象离我们愈远的时候,物象的形在我们大脑里消失的愈快,相对比色彩消失的慢一点,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远处的人我们能看清人的面部色彩及五官状貌,而远了只能看到灰的色彩而看不清五官的原因(这也是因为视神经以及空气中透视的原因)。色彩通过西方文化诠释,又有了色彩的象征性(歌德的色彩伦理学,也就是色彩心理学),主观性和色彩辩别力(心理和生理)。



        (三)作品的气韵生动问题,我认为所谓的气韵也就是画面的趣味性问题。

        画面的趣味性涉及到的面也比较广,最重要的是题材的问题,看题材有沒有新鲜感,再者就是画面有没有动感、有没有生活的喜庆感。然后就是画面的节奏、韵律、情趣。按这样的审美要求,气韵会更生动。选择素材,要多选运动的,画面的人物表情多选带笑容的,因为老年人好静,小孩好动,那就要多画小孩,少画老人,小孩的画面有生机;多画些天生丽质的人,少画一些特征不明显的人;多画一些气势大的,少画一些小情趣;多画生活,少画摆拍造型;多画时代精神的,比如新能源车、风力发电、高铁、二维码扫描、支付宝、快寄、送外卖、科技含量高的机器人、月球车、宇航员;多画动势大的,比如劳动场景、跳舞场景、节日场景、体育比赛场景等;多画怀旧与新时代对比的场景,比如老房子、老火车、旧的物件、竹筐、鸡笼等场景,在这些怀旧的素材中加点新东西,可彰显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可以多画一些少数民族,也可体现中国的民族大团结,国家和谐发展的趋势,少数民族的服装装饰性很强,式样众多,色彩丰富,少数民族的节日迭起,活动丰富、灿烂夺目,是支撑画面最好的素材;也可画劳动人民,比如清洁工、建筑工、农民工;再者就是画我们人民的子弟兵,他们是国家的安全的钢铁长城,我们只所以能够静下心来画画,就得感谢他们,我们用什么方式来感谢这些保证我们安全的人,那就是用画笔来描写他们,讴歌他们;多画社会的和谐,阳光,美好的生活。让人们在我们画面上看见美,才是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们最好的回答。因此,我们要多到生活中去画速写,拍照片,搜集素材,从生活中来,这样的作品才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才能让人感到自然。



        (四)“应物象形”是指要求画家真实地再现所要描绘对象的形状与结构、这一点要求画家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研究所描绘对象的结构、原理、变化的规律等,画前胸有成竹,画时生动逼真,而非一味地追求生活与形似,而放弃了自我主观的思维以及理性的高层次探讨。

        美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美也不是一刀切,美是不会千年不变的,它会因为时代、环境、个人的审美情趣而改变,单一的写实是根本满足不了人们的审美需求,美是需要多样性的,在中国古代有一本书叫《二十四诗品》它是一本关于诗歌美学方面的书、它将诗歌的美分为二十四种,分别是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旷达,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流动。诗书画在中国传统美学领域里的审美标准基本是一致的,因此由《二十四诗品》的审美分析,绘画的美也是需要多样的,不能单一地以写实为标准,也不能单一的以变型为根本,从用笔上来讲、写意、工笔、变型、抽象,构成、叠加,渐变等都应该均衡发展,应该百花齐放,才能使作品内容丰富多姿。从体裁上讲、山水、花鸟,动物、鳞介、亭台、人物、各有各的美,



        (五)“应物象形”是指要求画家真实地再现所要描绘对象的形状与结构、这一点要求画家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研究所描绘对象的结构、原理、变化的规律等,画前胸有成竹,画时生动逼真,而非一味地追求生活与形似,而放弃了自我主观的思维以及理性的高层次探讨。

        美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美也不是一刀切,美是不会千年不变的,它会因为时代、环境、个人的审美情趣而改变,单一的写实是根本满足不了人们的审美需求,美是需要多样性的,在中国古代有一本书叫《二十四诗品》它是一本关于诗歌美学方面的书、它将诗歌的美分为二十四种,分别是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旷达,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流动。诗书画在中国传统美学领域里的审美标准基本是一致的,因此由《二十四诗品》的审美分析,绘画的美也是需要多样的,不能单一地以写实为标准,也不能单一的以变型为根本,从用笔上来讲、写意、工笔、变型、抽象,构成、叠加,渐变等都应该均衡发展,应该百花齐放,才能使作品内容丰富多姿。从体裁上讲、山水、花鸟,动物、鳞介、亭台、人物、各有各的美。



        (六)“骨法用笔”在古法中排第二。在古代因受到材料和生产力的影响,人们当时的审美也受到了一定的局现性,绘画工具主要以毛笔为主,色彩以墨为主,所以对用笔及线条就有了特别高的要求。现在绘画以色彩、块面构成为主,线条往往会被弱化,甚至于忽视。

        中国传统绘画以线描为主,立以骨架,再施以五彩。再加上受道家对五彩和墨的分别,以水墨为主,以五彩为辅的思想,(《道德经》第五章,五色令人目盲),笔法的地位更加得到确认与提高,对毛笔的使用方法,以及墨的巧妙结合,勾勒出的线有很高的要求,比如,提按顿挫、干湿浓淡、中锋、侧锋等,线条的审美标准应运而生,直至现在产生一个独特的画种,线描(白描)。当然要是线条质量好,那也更会给画面加分。只是力量不是很强,再者,线条的提升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一边搞创作一边练线条就可以了,线条是一辈子的事。

        “传移摹写”是六法中唯一和创作保持距离的一法,它是初步学习的一种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它是教学画者怎样学习前人经验的一种方法,所以它不是具体创作的方法。临摹前人的作品是学习绘画的必然过程,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从古代到现代,基本都是以临摹入手,西方的写生也是大约到了文艺复兴前后才大量地提昌写生,户外写生是印象派提出的,但是无论怎么写生,临摹学习前人绘画作品也是初学者必不可少的课程。



        三、结语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们应该通过时空的转换,坚守中国画这块古老的阵地,但是我们一定要勇于创新,才能使中国画不停地向前发展,使中国的文化更加辉煌。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91(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