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沈周 行书落花诗扇 上海博物馆藏
沈周( 一四二七—一五零九)是有明一代极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所以称其为艺术家,是因为沈周是一位诗、书、画皆精的全才。于诗,沈周十五岁时听宣南京,做百韵诗上户部主事崔恭,史载:“崔得诗惊异,疑非己所,面试《凤凰台歌》,先生援笔立就,词采烂发。崔乃大加激赏,曰:‘王子安才也。’”①于画,沈周少年学画,三十三岁画艺渐进。
明 沈周 行书五言诗卷之一 88.4cm×29.4cm 1498 南京博物院藏
《匡山新霁图并题》录有唐寅题诗:“翁昔少年初画山,苍松黄竹亲潺湲。直疑积雨得深润,不假浮云相往远。世外空青秋一色,岩前远黛晓千鬟。天台佳丽同人境,尚恐翁归向此前。”于书,王鏊( 一四五零 —一五二四) 在《石田先生墓志铭》中记载沈周“书法涪翁,遒劲奇倔”②。沈周存世的书法作品较之绘画为少,世人对其书法的关注度也远不如对绘画来得热烈。③明李应桢( 一四三一—一四九三) 尝评沈周书法云:“相城沈启南妙于诗画,然字不甚工。后仿黄山谷,辄得其笔意,盖书画同一机也。”④
明 沈周 行书五言诗卷之二 88.4cm×29.4cm 1498 南京博物院藏
关于沈周书法风格,学界持不同观点。徐邦达先生认为“石田书法,四十、五十左右还带些当时流行的沈度辈圆润的面貌”⑤。吴刚毅先生则认为沈周一生的书法“可概分为二期三大类。早期因家学之故,以赵孟为宗( 以四十一岁自题《庐山高》为代表) ;后期力学黄庭坚( 以《化须疏》为代表) ;至于第三类乃在赵、黄二体之外流露出的更多个性,时而跌宕,时而瘦劲,且面貌多有变异( 以《画山水》‘米不米、黄不黄’、五十岁题《林逋手札二帖》及六十六岁自题《夜坐图》等为代表)”⑥。
明 沈周 跋《牡丹图》 故宫博物院藏
陈根民先生认为沈周早期的书法“在气韵、章法等方面,它更深地烙上了宋代林逋书法的印迹。林逋其书多以尖峰入笔,行笔险劲,多用侧欹之法书写,转折处棱角分明,斩钉截铁,爽快有力,字体结构主要胎息欧阳询书法。他善于把自己的性情、灵感体现在笔锋的起收转落之间,使人自然联想起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钉头鼠尾描”⑦。先生认为“沈周书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早期书画均受其伯父沈贞的影响……四十岁前后转向宋人黄、米、苏学习……他曾在苏、黄、米三家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路。这种求索到他五十四岁之后,才基本稳定在黄山谷一体,形成略参己意的面目”⑧。由此看来,学界虽然一致认为沈周书风在前后期变化较大,但对他前期书风的认识并不一致,特别是对其师承的认识相差较大。此次“石田大穰—吴门画派之沈周特展”中参展的书法作品有:《行书五律诗》轴(苏州博物馆藏)、《行书落花诗扇》(上海博物馆藏)、《行书陈太保堂重建门楼廊庑化缘疏》(上海博物馆藏)、《行书七律诗》轴(上海博物馆藏),均为沈周中晚年作品。
明 沈周 跋《吴中山水图》之一 故宫博物院藏
参考沈周在其他绘画作品中的题跋可以发现,沈周的书法确非一直沿用某一风格,其前后差距较大,早、中、晚期风格不尽相同,因此,想要对沈周书风的有较为全面的认识,需对其更多的作品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期比较。沈周从艺时间较长,笔者试以时间为标准划分阶段,概括沈周的书风变化。
明 沈周 跋《吴中山水图》之二 故宫博物院藏
五十岁之前
沈周七岁从学于陈宽,始弄墨。史载:“少学于陈孟贤先生。孟贤,故检讨嗣初先生之子也。诸陈皆以文学高自标致,不轻许可人。而先生所作,辄出其上,孟贤遂逊去。”⑨五十岁之前,沈周的书法作品很少,应该就是李应桢所说的“字不甚工”阶段。因此,想要对沈周这段时间的书风进行分析,只能从其画作中的题跋略见端倪。
本次展览中展出的《为碧天上人作山水图》( 瑞士苏黎世莱特堡博物馆藏) 是沈周有确切纪年、最早的存世作品。画作为纸本,设色,纵一百二十七点五厘米,横二十八厘米,作于一四六一年时年沈周三十五岁。画面中绘有一僧,着道袍,戴僧帽,携长杖,自画幅右下角沿一溪径向左行,仰头观赏山林秀色。其前有一巨松,亭亭屹立,直上全画之半。松旁则有数株小树点缀。由松针间向远山眺望,隐约可见一瀑布分两支向下渲泄,与巨松向上延展之姿巧成对比。以瀑布为基点将视线往上移,可见山头由主副二峰构成。此画呈长窄形,自下而上,全被山形所罩。山头树木颇多,皆由大点画成,山形则以牛毛皴表现,一看便知由王蒙传统而来。值得一提的是,此幅画作上有两段沈周的题跋,其一曰:“石梁苔雨歇,平跨古松阴。静了千翻具,闲迂一锡金。涧声秋涤耳,山色晚径心。不待沃州去,幽期从此寻。吟情笔意辛巳沈周为碧天上人赠。”三十年后沈周( 六十五岁) 又题:“三十年前写此山,山房重看石仍顽。山翁那得长如此,当被青山笑老颜。此图距今已三十一年,余亦六十五龄。头童齿齿,不复如故吾矣。沈周重题。时弘治辛亥三月望也。”
明 沈周 跋米芾《蜀素帖》
从这两段相隔三十年的题跋中可明显看出沈周书风的变化。第一段题跋,沈周字体工整、圆润,正是其年少时习其父辈、师辈书法所致。这种字体秀美、工整的书写风格,在明初极为流行,称之为“台阁体”。明初书坛受皇帝喜好的影响,帖学大盛。明成祖下诏求海内擅书之士,邀集于翰林院,倍加恩宠。开科选士时,也皆要求用楷书答试卷,务求工整。这对当时的书法艺术风貌产生了较大影响。
明 沈周 行楷书跋《赵雍沙苑牧马图》卷之一 1465 故宫博物院藏
因此,读书人写字,唯求端正拘恭,横平竖直,整整齐齐,这就形成了明代的台阁书体。“台阁体”的特点是字体方正、光洁乌黑、婉丽端庄、雍容秀美、大小一律。作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台阁体”不讲求书写个性,这种风格在明初应运而生,至永乐年间达到鼎盛,影响波及朝野间的整个书坛,成为当时书法艺术的主要表现形态。
最典型的“台阁体”书法风貌创立人沈度( 一三五七—一四三四),字民则,号自乐,明代松江华亭( 今上海市松江) 人。他擅隶书、行书,尤精楷书,字体端雅正宜,一片庙堂气象,是明代初期书坛上称雄的“二沈”之一。“台阁体”书法至成化、弘治年间开始衰落,但其后学渐趋甜熟,故明中叶有志书法者,多采取两条道路,其一,借径赵孟而上追晋唐;其二,复兴“宋四家”。⑩
明 沈周 行书题画卷之一 146cm×26.5cm 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一生虽无意致仕,但由于松江与苏州地缘相近以及整个书风的影响,他早期的书法受此类书风影响较甚,字体结构工整,字貌方正圆润,四平八稳。这在沈周三十八岁时的作品《幽居图》轴(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中可见一斑。以至时人张丑( 一五七七—一六四三) 在《真迹日录》中云:“沈启南早岁山水一帧,纸本,水墨。画颇苍古,而诗笔秀美,不让沈度,乃奇迹也。”这是文献中第一次将沈周的字体与沈度的字体进行比较的记录。
明 沈周 行书题画卷 之二 146cm×26.5cm 故宫博物院藏
然而,纵观此轴中其他人的题跋,如沈周伯父沈贞、弟弟沈召、沈翊就会发现,沈周与其长、其幼的书风极为相近,想应是少年家庭熏陶的结果。沈周此类书风还见于此次展出的沈周四十岁时作品《采菱图》轴(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四十三岁作品《魏园雅集图》轴( 辽宁省博物馆藏) 等。沈周题跋中的签名也与此时书风类似,工整有余,个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