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士得专家团队与资深藏家齐聚融熙大讲堂话收藏

      作者:竹溪2015-06-01 17:47:05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编者语:5月23日,佳士得的专家团队与内地的资深藏家齐聚融熙文化大讲堂,以收藏为主题展开精彩的对话,当日广东省博物馆的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下半场的论坛期间掌声此起彼伏,台上嘉宾的专业讲解、犀利言论、风趣的评说让现场气氛高涨。收藏是一门精深的学问,首先要有热爱,要有理论知识的储备又要有实践经验的累积,还要有极大的耐心。小编特别将谈话内容整理成文,希望对涉足或即将涉足收藏领域的读者们有所启发。

        参与嘉宾:

        曾志芬女士 佳士得(香港)高级副总裁、中国瓷器及艺术品部主管

        唐晞殷女士 佳士得(香港)中国瓷器及艺术品部专家

        石金柱先生 瀚博美术馆馆长、广州艺术品行业商会会长、广东省江苏商会执行会长

        郑华星先生 中山市五觉斋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一)藏家的发掘与培养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此次融熙大讲堂的论坛活动现在开始,回归到我们上半场讲座的主题——古董收藏的市场与要诀,上半场佳士得专家团队进行了专业的分享。它作为一个老资格的拍卖行,在培育市场,特别是培养新藏家方面,会有什么样的部署?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藏家经历了好几轮的更替,在亚洲市场,80年代以日本藏家为主,90年代是以香港、台湾的藏家为主,到了2000年以后,内地藏家迅速崛起。从此次大讲堂的活动可以看到,融熙会现在在着重做市场方面的引导。对于佳士得而言,如何进行新藏家的发掘、培育工作?

        曾志芬:佳士得有个教育部门,在伦敦有伦敦佳士得美术学院,而且我们拍卖之前都会举办讲座,邀请专家们到香港、北京、上海做演讲,与艺术爱好者们进行近距离的分享,无论是学院式的课程还是讲座活动,通过艺术的推广与普及,从而发掘并培养藏家。

        主持人:近二十年,中国内地藏家群体发生了很多变化,不同地域的藏家有什么样的特点,在培养藏家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曾志芬:最近这十年,内地的收藏家普遍性格偏急,他们很快速地收进一批藏品,一旦市场有波动,他们就会止步。其实,他们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抓住市场的要点所在。无论外界有何变化,作为藏家他需有自己的坚守,要放慢脚步安静地欣赏藏品,从而选择属于自己的藏品,这个过程还需要大量的学习与沟通,与专家们沟通,到拍卖现场、博物馆、美术馆观展学习,花时间来了解这个市场,等等,以此来理清自己的收藏方向与脉络。

        (二)三十年的收藏体会

        主持人:谈到收藏,石先生作为内地的藏家代表,90年代便开始在拍卖行买东西,有二十多年的艺术市场的经验,我想请石先生来谈谈讲他的收藏体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石金柱:首先,非常感谢佳士得团队来到广州跟大家分享交流,佳士得即将迎来250周年的辉煌大庆,在此表示祝贺。我们中国的拍卖行很多才成立二十周年,与佳士得相比非常年轻。佳士得一年在全球的成交额,大约是四十多亿英镑,而我们中国大陆所有的拍卖行加起来成交总额大约200亿人民币,是佳士得业绩的二分之一,因此,我们的未来任重道远。

        刚刚结束的中国嘉德春拍成交总额为18.73亿元,“大观之夜”的成交额为9.54亿元,书画在整个成交额中占了很大比例,而在佳士得,书画的比重没有这么高,古董如唐卡、家具等,占的份额较大。国际市场跟国内市场的不同在于,收藏古董的人他能坚守持有,而我们大陆的藏家以投资诸多,换手率非常快。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成交额,就是反复买进卖出,其中投机行为居多。

        关于个人收藏的建立,我经过在艺术品行业摸爬滚打三十年,收藏的侧重点是在中国近现代二十多位大师的作品。90年代初,我借跟团旅行、出国的机会到佳士得看看,从那个时候开始购买,那时在香港一两万港币就可以买到齐白石、张大千的画作。那时的市场是“南高北低”,南方的价格高,北方的价位低。80年代末,很多北方的艺术品中转广州、深圳,甚至澳门,源源不断地流到外面去,现在又沿着这个路径流回国内。

        何为主流文化价值投资?当行情发生变化时,所谓的硬通货,是具有变现价值。现在中国的礼品市场崩盘,一度价格炒到高位的时候,北京的某位艺术家的对联卖到五十多万一对,同样的金额可以买一幅康有为的对联,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风云人物,将来在历史上谁高谁低,自有公论。

        讲到这里,我有个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个商人来到村里来,悄悄把村里后山的猴子全部抓了起来,两天以后,他放了两只猴子回去。商人对村民说:我要收购猴子,100元每只。劳作的人继续劳作,无所事事的人就去抓猴子,以100元每只的价格卖给了商人。几天之后,商人放了几只猴子到山里去,并将收购价提高到200元每只,全村人放下手中农活去抓猴子,抓到了几只,以200元每只的价格卖给商人。之后,商人再次提高收购价——300元每只,全村人进山抓猴子,但是猴子很难抓到了。这时,商人放出一只猴子到山里,被村民抓到,村民成功赚到300元。最后,商人将收购价涨到500元每只,全村人都在努力抓猴子,却没猴子可抓。这时,商人让人悄悄进村,将之前收的猴子以300元每只卖给村民,全村人把猴子买了下来了,盘算着再以500元每只卖给商人,哪知商人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这就是当代书画市场的现状。

        (三)佛造像的市场解析

        主持人:石先生的总结陈词非常风趣幽默。书画市场不乏投机意识,其他门类,如佛造像,会不会有这种现象的发生,我想请请郑先生谈谈他的看法。郑先生是2009年进入收藏市场,2013年以2.63亿元拍下一尊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行业里有个说法,佛造像的市场非常好,这个市场带动者是两个人,一个是郑先生,另一个是刘益谦先生,他以3.1亿元拍得“唐卡之王”。

        郑华星:不好意思,两点我都不太认同。第一点是,事实上,佛造像市场并不好,它现在还是非常低迷的。第二点,说我跟刘先生把佛造像市场推动了,整个市场好像一个大的海面,我们只不过扔了一个石头下去,溅起一点波浪而已。市场不是单靠某件事或某个人推动的,特别是份额那么大的市场,因此不敢说推动了这个市场,事实上也没有推动,只是有一个影响作用,引起人关注而已。真正推动市场的力量还是它本身,是大批的藏家一起来推动,因此,个别藏品拍出高价是个案,并不代表整个市场的风向标,所有藏家和准备进入收藏界的人们都要很理性地来分析。

        佛造像与唐卡,构成佛教艺术的两大主要门类,十八世纪以前的佛造像的存世量,比我们当代画家的作品还少,而且它的受众相对而言较少。我经常跟一帮藏家聊天,关于佛造像的数量,我们做过一个大致的估计,不敢说很准确,但是是有根据的,我们从18世纪以前的印度、尼泊尔、中国三个地域的佛造像来看,存世量以百万为单位,除去博物馆、寺庙、大藏家等,在市场上流通的不到百分之三十。它与宗教信仰相关,藏家对它的接受、认知还有个过程,特别像佳士得这种成熟机构,对佛造像这门艺术的推广、培育,从而使之成为一个良性市场。

        目前这么多的艺术品门类,佛造像乃至佛教艺术是最平稳的,最稳健增长的。我看看今年嘉德的春拍,139件佛教艺术拍品,成交率是92%,总成交额是4189万人民币。李可染的《井冈山》拍到1.265亿元,潘天寿的《鹰石山花图》拍到2.97亿元,从七世纪到十八世纪的一百多件佛教艺术的总价值,不及著名画家的一幅画的几分之一,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市场是非常低迷的。

        主持人:非常低迷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它的成长空间是非常令人期待的。

        郑华星:这是大家所希望的。升值是一定的,但是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佛造像的受众圈子很小,而且它的存世量也不多。

        主持人:刚刚郑先生谈了佛造像的市场情况。随着中国乃至亚洲这块版图的崛起,尤其是以三月的安思远专场为案例,以前中国的艺术品是被西方藏家收藏,现在形势逐渐扭转,中国内地的艺术市场火热,内地的藏家崛起,会对中国艺术品相关的门类产生影响,如瓷器、佛造像等,我想问下佳士得的曾总,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

        曾志芬:在这个信息非常发达的时代,大家都知道哪个地方有拍卖。对于佛造像的市场,我同意郑总的说法。我觉得佛造像市场还是低迷状态,炒作几乎没有,因为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1998年,我在香港,我们收到一个台湾藏家送拍的拍品——一批北魏到唐代到十八世纪的佛像,其中有些佛像曾在台北故宫展出过,我当时在想市场能不能一次性吸收这么多的佛像,事实上,当年这批佛像的买家全部是外国人,十几年后,如果同一批佛像再次出现,我相信外国藏家一件都买不到。

        (四)市场趋势的预估

        主持人:谈到我们马上要进行的春拍,在座的来宾都非常关心,很多拍卖都会在五月份进行,我想问下在座的各位,你们对今年的市场有什么样的预估?

        曾志芬:根据过往经验及近来拍卖的表现,我们对此次春拍充满期待,相信效果会很好。

        石金柱:书画市场持续跌到了2009年,按照市场的周期性,市场一定会回升。国内反腐倡廉,经济调整,礼品市场崩盘,当代书画市场萧条,国内的传统的制造业、加工业、房地产等行业均受影响,整体的经济环境抑制了一些大藏家的购买积极性。

        就艺术市场的周期我谈下我的体会与看法,80年代末我刚来广州,经历了90年代初佳士得、苏富比市场的一个高峰。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艺术市场进入一个调整期,如此反反复复。2003年以后,它疯狂地井喷,那时的价格超出了所有正常人预估的回报价值。井喷行情之后,到了2005年又呈下跌趋势。又经过5年,到2009年回升,然而到2011年业绩又崩盘。2015年,又是一个5年周期,根据周期规律是应该回升的。

        刚才我对媒体讲,为什么现在艺术品基金、金融产品大多以失败告终,它们是以三年回报为周期的,而这个周期不可能支撑市场的换手率。三年内大家对拍品仍然记忆犹新,藏家的热情还没有起来,而新进场的买家又没有加入进来,对于价格会斤斤计较。艺术市场的周期是五年。

        今年,艺术市场是稳步上升的状态,精品继续创造亮眼的价格。刚刚结束的春拍,中国嘉德的胡总说:“两件亿元作品的成交再次印证艺术市场珍稀优质资源恒久高价的定律。”就市场而言,今年如果是卖,很难赚钱,除非你手中有精品,如果是买入,今年是最佳时机。赚钱的时机是明年。大家可以关注下明年春拍,滚滚春潮会带来热浪。

        主持人:石先生觉得今年是买东西的最佳时机,郑先生,你有什么样的看法?

        郑华星:今年的艺术市场一定越来越好,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不断增长。目前,中国的市场还是传统的艺术投资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转变为爱好,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投资艺术品绝对是很好的选择,不但保值、升值,而且还带来精神享受,这是股票、证券都无法与之相较的。有这么一个现象,影响收藏市场的健康发展,我们的收藏大军中90%到95%都是“国宝帮”,这个比例是非常可怕的,如果90%到95%的资金都是投入到正规的艺术品市场中,会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各大艺术机构要多做引导工作,对于藏家而言,选择好的拍卖行,选择自己懂并且喜欢的藏品,将有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五)答观众问

        问题一、对于组织器物专场,佳士得的出发点、着眼点是在哪儿?怎么设定主题?

        佳士得已经在国内设立办事处,下一步会有什么样的计划与动向?

        唐晞殷:我们将会越来越多地筹备一些主题性的专场拍卖,让买家藏家有一个重心来关注一些拍品。比如说我们这次的佛像专场,我们看到佛教的市场有发展空间,专门组织了佛教艺术的专场,精选22件精品进行展示、拍卖。

        曾志芬:佳士得非常重视教育部分,从我们的拍卖目录便可看出,我们的每一件拍品都经过很多研究,并且花很多时间来编写目录。我希望大家可以参考我们的目录,可以参考其中的方向与题材,从而了解到哪一类艺术品可以关注。

        我们佳士得1994年开了香港办公室,1996年开了上海办公室,到前两年我们才能在内地拍卖。佳士得在内地最大的目的是培养新一批的收藏家,这点非常重要。

        问题二、从拍卖纪录来看,全铜佛像一路走高?您还买吗?你怎么看这个品种的未来走势?对于木雕造像,你如何评估?

        郑华星:刚刚曾总讲到图录,大部分人看图录就是看照片看价格,很少人仔细阅读,其实这个拍卖图录非常花心思。佳士得的图录认真地翻看,是最好的学习过程。

        大家都说佛造像是艺术品市场最低迷的门类,它真正市场化的时间,到今年才11年,非常短。书画领域,有书画之日它便进入市场流通,佛像比较特殊,有佛像那日起,它并没有用作交易,是供奉用的,宗教色彩浓厚。

        之前在国外被西方人归到雕塑门类,在中国作为艺术品在市场拍卖才11年的时间,现在市场处在非常稳健的状态,它的潜力是无限的。它的存世量较少,几十万尊在市场上流通,现在我们的佛教文化在不断普及,佛造像、唐卡作为其载体将会被更多人关注。家里供奉一尊十八世纪的佛造像,是很有灵气的,这尊佛像可能被很多高僧大德、皇室都供奉过。

        木雕造像可能大家还不太留意,其实,木雕造像是很难得的,它的传承、保管非常难。木头是大自然产生的,更具有佛性,它不像其他的佛像要通过人工锻造;而且,它的艺术性更强。传世品相好的木雕佛造像的市场,我是非常看好的。

        问题三、名家书画是市场的大热门,价格居高不下,刚刚结束的嘉德春拍,潘天寿的《鹰石山花图》拍到2.97亿元,亿元级的拍品,其价格是否还有上涨空间?对中国的收藏市场会有什么样影响?

        石金柱:物以稀为贵,潘天寿的画这次拍到2.97亿元,我相信这个价格不是终点。可喜的是,像刘益谦、王中军、王健林等大藏家,他们当年以投资的心态收藏了一批近现代画作,经过近二十年艺术品市场的调整,精品价格一路上涨,他们华丽地转身,由当年的投资变成消费群体,他们购买艺术品更多是因为个人喜好。这一点对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是非常良性的一个伟大转折,前几年很多人以投机的心态进入艺术市场,不断地倒卖,对这个市场造成混乱,现在这种情况在不断减少。收藏是要轻松愉快地量力而行。玩收藏的朋友们一定加入到以融熙会为代表的武林正派中来,千万不要像国宝帮一样,投机取巧,以捡漏的心理去投资艺术品。

        (六)藏家代表的现场讲述

        游鹏(广东藏家代表):我是2006年进入收藏领域,我的主行业是资本综合投资,从事了三四十年。2006年几个收藏家带我到佳士得、苏富比,由此开始涉足收藏领域,有幸接触收藏将近十年,对这个行当非常有热情,这是一段痛并快乐着的旅程。艺术品是非常高雅的,不是那么容易懂的,等你懂的时候已经被深深吸引,走不出来了。我的心得是,要进入收藏领域首先要练好眼睛,根据自己的实力量力而行,不要抱着投机的心态。能买到精品是缘分,我有幸于2007年在佳士得买到了1621年的《醉翁亭记》,董其昌所书,三百多年来首次现身拍场就被我购得,这幅作品是无价之宝,全世界仅存一件。

        在我看来,投资艺术品是一本万利,前提是你得买到出处分明的精品,所谓的买贵未必是贵,众人都看好的艺术品有它自身的价值,仅是你个人看好最终还是低价成交。作为藏家,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水平,当你掌握了其中的奥妙,会发现:这个市场比其他任何都有潜力。收藏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愉悦与收益,切忌急功近利。

        朱绍良(古代书画著名收藏家):首先,感谢融熙会的邀请。进入收藏领域,刚开始我就瞄准《石渠宝笈》,它是清廷内府所藏历代书画藏品的大型著录文献,当时我就是买其中所著录的拍品。这个过程中,我有深刻的体会。2002年,我第一次到国外的拍卖公司参加拍卖,见到一个窈窕少女穿着一身中式衣服,作为工作人员的她极力向我推荐一张大唐卡,对我说,你买了以后不会亏还会赚钱,当时我没在意,那张唐卡以2700多万被一个美国人买走,2014年被我们的刘益谦先生以3.1亿港币拍得。

        我们作为一个藏家,任何一件拍品,你必须要深入研究,要把它背后的故事了解清楚,并将对它价值的研究再次投放到市场,你才能有更大的回报,因此,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在苏富比、佳士得,我是一个受益的人,2002年我没买到大唐卡的时候,这位窈窕少女送了我一本拍卖的图录,因为这本书我去了伦敦的拍卖现场。那时我初入拍场,心情忐忑,工作人员向我推荐了一件拍品——有些许残损的一级文物,曾是95年香港拍卖图录的封面,我以26万英镑的价格买下。金融危机时为了变现,我将它送到拍卖行,拍到了2050万元。

        这些经验告诉我们:买艺术品千万不要图便宜,选择拍卖公司首选有品牌的机构,我非常认同各位朋友的意见——走精品路线。做好知识储备,做好准备,还是常说的那句话,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

        后记:两个多小时的讲座,观众们全神贯注,要点处还专门做笔记。艺术收藏,是对知识储备、实践经验及耐性的极度考验,艺术品自身的价值要足以支撑其价格的上扬,由此来看,漆画的发展空间是不可估量,我们所需要的是饱满的热情、睿智的理性、坚守的务实与难得的耐心。讲座结束后,小编专门就漆画收藏专门采访了石金柱先生,他表示:“漆画,大家在认识上还不是很充分,它的艺术水平很高,而且这一门类的量也是稀缺,未来只要市场能好好地宣传、推广,还有很大的升值上扬的空间,我希望更多人来关注漆画。”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83(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