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的“闲心”---读张潮《幽梦影》(作者:叶朗)

      作者:核实中..2009-09-09 18:14:55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张潮(1650 - ?),字山来,一字心斋,安徽歙县人。清代文学家。《幽梦影》是他的一部笔记,记录了他本人生活中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其中很多段落对我们今天来说已经没有意思了,但也有一些段落直至今天还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人生总是忙忙碌碌。至少对多数人来说是如此。有时整夭忙得喘不过气来。人们创造生活,但往往不能同时享有生活。要能在创造生活的同时又充分享有生活,需要种种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主观条件的一种,就是要有审美的眼光。有了审美的眼光,日常生活中一些本来很普通、很常见的事物,就会变得很有情味。张潮说:

        春风如酒,夏风如茗,秋风如烟,冬风如姜芥。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春风、秋风、蝉声。鸟声,这些很平常的东西,有了审美眼光,审美的耳朵,都会给你一种乐趣,一种慰藉。

        有了审美眼光,你就会感受到生活中各种自然景物的独有气质的情调,从而获得丰富的美感。例如:

        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梅、兰、菊、莲等等自然花木和人的这种特定的情感关系,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没有审美眼光,你就体会不到它们这种为文化传统和文化环境所规定的独有的情味。

        又如:

        梅边之石宜古,松下之石宜拙,竹旁之石宜瘦,盆内之石宜巧。

        这也体现了一种审美眼光。也就是根据自然物的不同的气质和情调,把它们恰当地搭配起来。

        有了审美的眼光,你不仅可以感受到生活中一个个孤立的事物的情趣,你还可以感受到(进一步还可以创造)一种审美的氛围、审美的情境。例如:

        松下听琴,月下听箫,涧边听瀑布,山中听梵叹,觉耳中别有不同。

        艺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

        单独的箫声也是一种美,而月下听箫则构成了一种审美的氛围,一种审美的情境。单独的芭蕉也是一种美,而雨打芭蕉则构成了一种审美的氛围,一种美的情境。

        所谓审美眼光,也可以说是一种审美的心胸,也就是平常所说的“闲心”。我窗前有一片风景,平常没有“闲心”,对它视而不见。有一天精神松快了一下,有了一点“闲心”,才发现这片风景的美。我们常会听到这一类的对话:“颐和园的玉兰花开了,星期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怎么样?”‘我忙得要死,哪有这样的闲心!”这都说明审美需要“闲心”。张潮有一段话谈到闲暇的意义:

        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山,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所谓“闲”,就是从直接的实用功利活动中暂时摆脱出来。它应该包括两层意思,闲工夫和闲心情。张潮认为“闲”不是消极的(“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对于人生有积极的意义。它是有道理的。有了“闲”,才能思考生活,才能享受生活。在西方,最早亚理斯多德就讨论过闲暇的重要价值。马克思也十分重视闲暇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马恩全集》第26卷第三分册第280-282页)。中国古代文人则多半从审美的角度肯定“忙里偷闲”的意义和价值。如:“偷闲何处共寻书”(白居易),“相逢有味是偷闲”(苏轼)。宋明理学家则把“闲心”和人生境界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如:“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旁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人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云,男儿到此是豪雄。”(程颖)

        写到这里,不免要想起大名鼎鼎的金圣叹。金圣叹在《西厢记》的评点中,有一段说,天地之间到处都有美,问题关键在于欣赏者必须要有“闲心”—要有一种审美的心胸,一种审美的眼光:

        今夫清秋傍晚,天澄地澈,轻云鳞鳞,其细若縠,此真天下之至妙也。野鸭成群空飞,渔者罗而致之,观其腹毛,作浅墨色,鳞鳞然,犹如天云,其细若縠,此又天下之至妙也。草木之花,于跗萼中,属而成瓣,苟以闲心谛视其瓣,则自根至末,光色不定,此一天下之至妙也。灯火之焰,自下达上,其近穗也,乃作淡碧色;稍上,作淡白色;又上,作淡赤色;又上,作乾红色;后乃作黑烟,喷若细沫,此一天下之至妙也。今世人之心,竖高横阔,不计道里,浩浩荡荡,不辨牛马。设复有人语以此事,则且开胸大笑,以为人生一世,贵是衣食丰盈,其何暇费尔许心计哉?不知此固非不必费之闲心计也。

        一般人都抱着“人生一世,贵是衣食丰盈”的观念,整天紧张忙碌,一无闲暇,二无闲心,因而不能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但是人作为人,不能只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还应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不能只是辛勤地创造生活,还应该充分地享有生活。这就不仅要“忙”,还要“忙”里偷“闲”,要有“闲暇”,要有“闲心”。有了“闲心”,有了审美的心胸和审美的眼光,那么你就能在很平常、很普通的生活中发现美,世界的一切就会变得那么有情味,有灵性,与你息息相通。所以金圣叹说:

        人诚推此心也以往,则操笔而书乡党馈壶浆之一辞,必有文也,书人妇姑勃溪之一声,必有文也,书途之人一揖遂别,必有文也。

        《幽梦影》的多数段落,都是谈生活中的审美眼光的,因此都可以看作是金圣叹这段话的注释。

        《幽梦影》中,偶而也有属于人生体验和思想方法方面的议论,读来也颇有味。如:

        阅《水浒传》,至鲁达打镇关西,武松打虎,因思人生必有一椿极快意事,方不枉在生一场,即不能有其事,亦须著得一种得意之书,庶几无憾耳。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人非圣贤,安能无所不知。只知其一,惟恐不止其一,复求知其二者,上也。止知其一,因人言始知有其二者,次也。止知其一,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者,又其次也。止知其一,恶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下矣。

        这三段话,第一段讲人怎么增强自己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第二段讲人生阅历和读书的关系,第三段讲追求全面性(两点论)和固执片面性(一点论)这两种对立的思想方法,都能耐人咀嚼。

        来源:网络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198(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