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血”夏季策展笔记

      作者:核实中..2011-08-05 09:12:56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展览名称:“冷血”夏季策展笔记
          展览时间:2011/07/23~2011/09/02
          展览地点:[北京]-龙艺榜-()
          主办单位:
          参展艺术家:梁言康、李鑫、李飒、刘可、陶巧丽、朱佩鸿
        广东艺术生态考察之旅开始于中央美院美术馆王璜生馆长发来的一份艺术家名单。六月酷热,广州三号线艺术区与居民区混杂相处,水泵抽水的怪异声音不时响起,窗外传来满街疯跑的孩子们的叫闹声,这使艺术家在画室里构筑的乌托邦显得孤独而荒谬。而小洲村则处于城乡结合部,艺术家刘可在这里坚守着一个展出实验艺术的非营利空间,面积仅有几平方米。穿过低矮民居之间的窄巷,腾挪空间就在一座古石桥的街角,每天傍晚会有人来开灯,一直亮到晚上九、十点钟;玻璃窗子里,艺术家作品上古怪的人像好像被关在笼子里的不合时宜的疯子,与空寂的街道对峙着。刘可自己画一些由漩涡状的线条、斑点组成的画,画面如同激流翻滚,女人、动物的意象隐约可辨,有着波普和抽象艺术的感觉;好考证者会看出艺术家挪用了马奈《草地上的午餐》的图式,好情色者看到女人的身体,猎奇者看到老虎的淫威中绵羊的无辜…图像的碎片在意识的流动中透射幻影。广东人梁言康在荷兰生活了很久,在他的工作室里我们聊起荷兰现代写实主义的影响。他的人体作品回应着希腊经典雕塑,造型精确简练、肌体光滑;而树枝和小鸟在小孩头上生长、玫瑰在身体上萌发、女人怀孕的腹部如云朵漂浮…在西方理性的围困中,他让东方感性结出禅意的幻想,倾斜的动态、迷失的方位,在不稳定中逃脱重力的束缚。陶巧丽工作室在一个没有电梯的居民楼,在闷热的晚上爬上六楼让人近乎崩溃。狭小的画室中,她悬腕凝神,用纤细的毛笔勾勒着云纹般的曲线,持续几个月在画布前遗忘自已,女性感性的纤细曼妙让我觉得惊喜:朵朵云纹有着微妙的手工痕迹的差异,色彩的深浅浓淡默默变化,不易察觉;画布好像裂开了一片悬垂的诡秘、璀璨的星云。读她的画,如同在森林里观察无数落叶的叶脉,惊诧于微观万物细微神秘的莫测变化,产生莫名的感动。

        回到北京,我又回到日常的节奏中:看草图、晚上到工作室研究装置模型、给外地的艺术家写信商量创作计划…和思想活跃的艺术家交谈最能消除暑热的烦躁。李飒戴了一幅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式的圆框黑眼镜,却有一张机灵、活泼的面孔。他作品中水墨莲花的意象如同破碎的汉字纠结在一起,谜语一般不可辨识;他的构图、空间意境具有中国文人画的趣味,充满动感韵律。中药、墨、珐琅、金铂等与刻意保留的铅笔草稿痕迹给画面赋予了感性的肌理,冲淡了抽象造型的冷峻气质。而李鑫性格沉默,呼伦贝尔莽原给他的风景画灌注了沉郁之气。他迷恋宋代的山水绘画,如宇宙般包罗万象的气质勾起艺术家的怀古情绪。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认为:中国传统山水画是从宗教山水(如敦煌壁画)演变而来,宗教价值逐渐转化为美学价值,并影响着美学感知;而古人纵情山水即是悟道和精神升华。李鑫的风景超越了具体的景物,气韵高古、凝重。在作品《苍山如镜·山之镜像》中,左右对称这一中国经典图式使山峦如同抽象的原始图腾,庄严莫测。

        天气越来越闷热,夜里一场暴雨,早晨画廊里就进了半屋子水,我的头脑也积满了各路艺术家的想法,我必须强迫自己冷静下,保持旁观者的清醒;我偏向于欣赏这些充满理性思辨的艺术家,其冷峻、自我审视的精神代表了禅性的定力,抵御着喧嚣和躁动。他们偏执于艺术语言和方法论的变革,敏锐面对创作过程中的偶然性、随机性;他们的创作是抽象而反抒情性的,情绪的表面化流露被克制,精心意造的意趣处于遮蔽状态,洋溢着精英知识分子的理性精神。这种创作态度如同在潜意识深处潜泳,呼吸减慢、血液渐冷;潜得越深、气憋得越久,越会有惊喜的新发现。他们让我想起南太平洋深处荒岛上以船为家、精通水性的渔夫:厌倦了撒网捕鱼,他们索性跃入海底,目光如炬,大步游动,如原始人在旷野上疾奔,准确地将铁矛刺入鱼的背脊。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108(s)   2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7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