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音没入黑夜,我却听见过去

      作者:核实中..2017-07-05 10:21:39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1/4)声音没入黑夜,我却听见过去

          展览名称:声音没入黑夜,我却听见过去
          展览时间:2017/07/15~2017/08/25
          展览地点:[上海]-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4A-101-(八大画廊)
          主办单位:八大画廊
          参展艺术家:孟晓阳

        孟晓阳展览文章

        文/林慧萍

        孟晓阳是位怀旧的人。他这几年的创作,无一不是在深切地表达对过去的怀念与当下社会的思考。

        2012年,奶奶去世之后,他常常在画室里画着画着脑海便浮现过往的场景。老家的院子、纳凉的小伙伴、安静的氛围……童年的记忆深深地印在他的基因里,影响着他的性格,也影响着他的画风。奶奶喜欢花,也画过花,因怀念奶奶,2014年,他开始创作《1937系列》,这一年是他画风成熟的年份。因去世没能见上奶奶最后一面的遗憾,他的潜意识里开始寻找老照片,试图从老照片中重新链接与思考他和家族史以及逝去的时代的关系,促使他创作了《记忆系列》。对回忆的追述,引发他对萨特存在主义的关注与思考。存在主义认为美术和文学应该介入社会和政治,而这也是《人民公园》系列成型的原点。他渐渐把目光从家庭开始转向携带着一代人记忆的公共性场所——公园,开始思考社会时代性的变迁与差异。

        8岁时,因为一次意外,孟晓阳的世界从此进入无声模式。成长过程中社会与家庭中发生的一幕幕变化都深刻地存于视觉。农村的节庆、活力、人口日渐消退,老家童年时的欢乐时光不断地将他的记忆拉回。初中时,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老家的院子被填平重建和后来奶奶的离开,他丧失了一处将家人紧紧聚合起来的家,也丧失了一处赖以寄托的精神乐园。高中时,从农村到城市读书,第一次让他感受到两者间的巨大差异,诸如KTV、网吧这类在农村里并不存在的东西,在城市里却很普遍。然而城市丰富的物质,却在人心里找寻不到精神与信仰。对时代变迁产生的差异性的思考种子第一次埋在他的心理。

        出于对当下浮躁社会和信息庞杂的反抗,他将画面处理的纯粹而宁静。整体半抽象的的处理手法,让记忆与潜意识、真实与想象相互交融于画面,时间性在此被切断,呈现出陌生的熟悉感。作品中,蓝绿色占据画面的主调,孤独与平静的氛围融洽地共存。因对古典油画的痴迷,古典的罩染技法被运用其中,简括块面处理的同时画面也不缺携带社会基因的细节。作为社会公共场合的人民公园是曾经一代人休闲放松的娱乐场所,如今却凋敝了。画作里的喷泉、无人的木马、过山车、广场雕像是童年记忆的原点,也承载了整个社会一代人的记忆。反复出现的圆圈是艺术家对圈内事物的怀念与强调,他将主体圈住的同时,也加强了周围的孤独氛围。没有五官特征的人,让我们得以把视线关注于整个画面的气氛中。画面整体深沉却孤单的气质背后隐藏着他对这个时代、人生、社会的思考,也隐藏着他对过往的回忆与未来的希冀。


        此次个展完整地呈现艺术家创作转型之后的三个系列。这三个系列因为思考的层次不同,在延续着同一风格的同时却成就不同的面貌。在无声的世界里,他不受别人的影响而作出自己的观察与思考,通过艺术呈现一个安静且充满回忆又引人思考的世界。


        孟晓阳简历

        1987年生于河南  

        2012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2016  研究生毕业于四川美院油画系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186(s)   2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