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宁波站)

      作者:核实中..2016-01-20 09:14:24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展览名称: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宁波站)
          展览时间:2016/01/23~2016/03/06
          展览地点:[浙江]-宁波江北区人民路122号(近老外滩)-(宁波美术馆)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宁波美术馆 承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卫天霖、王临乙、常书鸿、徐悲鸿、吴作人、萧淑芳、冯法祀、张安治、孙宗慰、齐振杞、艾中信、李宗津、戴泽、常书鸿、董希文、朱乃正、陈淑霞、林笑初、张晨初,全山石、常书鸿、、胡一川、董希文、罗工柳、全山石、厐壔、汪诚一、毛凤德、于长拱、李荣林、李叔同、常书鸿、文金扬、汪诚一、全山石、于长拱 等等

        新年伊始,“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以下简称“历史的温度”)大展迎来了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推广资助项目”全国7大美术馆巡回展出的盛事。

        “历史的温度”大展自从在上海中华艺术宫成功启动、紧接着又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隆重开启了太庙艺术馆建馆首展,此后,该展带着由京沪两地持续增加的历史与当下的双重温度,南下到了有着深厚文化积淀与底蕴的“六朝古都”金陵。南京金陵美术馆则以美术馆人的历史担当和当代关切,将此大展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使该大展在2015年度的巡展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而开启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推广资助项目”全国7大美术馆巡展盛事首站的,则是浙江宁波美术馆。

        浙江山灵水秀,人杰辈出,而作为仅次于省会的第二大城市,宁波历史文化悠久,人文积淀丰厚,此地曾产生过诸多重要学派,如四明学派、姚江学派、浙东学派等等。浙江不仅在人文、历史领域人杰辈出,其艺术领域方面的建树,也可圈可点,仅此次大展的近200位参展艺术家中,就有20余位艺术家与浙江关系密切。

        如浙江籍艺术家有7位,分别是:航县人(今杭州)常书鸿,绍兴人董希文,海盐县人朱乃正,温州人陈淑霞、林笑初,台州人张晨初,以及宁波人全山石。此次大展对于著名油画家全山石先生而言,真可以说是不折不扣地“回乡之旅”了。

        又如曾在浙江(基本上都是在国立杭州艺专)受过艺术教育、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之路的油画家有10位,分别是:常书鸿(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胡一川、董希文、罗工柳、全山石、厐壔、汪诚一、毛凤德、于长拱、李荣林。

        又如曾在浙江有过任教经历的油画家有6位,分别是:李叔同、常书鸿、文金扬、汪诚一、全山石、于长拱。

        对于上述20余位艺术家而言,此次大展,将是他们人生之旅、艺术之旅的一次温情“回乡”。(以上文献资料提供:华佳)

        作为2014年即已启动的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工程的重要部分,“历史的温度”大展旨在全面系统地梳理百年来“央美”及其前身国立北平艺专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油画西传而来,成为20世纪中国一道新的艺术与视觉文化的风景线。中国油画百年来的发展历程鲜明地彰显了几代油画艺术家的文化理想,他们在引进、普及与传播油画的同时,注入了自己的文化追求,使油画不仅成为丰富中国美术构成的新的类型,更成为反映社会现实、呈现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从“油画”到“中国油画”,既在时间上穿越了世纪的长河,更在精神内涵上体现出中国文化借鉴、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油画的百年历程之中,中央美术学院——包括她的前身国立北平艺专和延安鲁艺——在油画的研究、创作和教学上占有代表性的位置。穿越历史的帷幕,理性地梳理中央美术学院这所艺术学府与中国油画的关联,展示中央美术学院几代油画家所做出的贡献,有利于对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形成更透彻的认识,在当代文化条件下弘扬优秀的艺术传统,推动中国油画和中国美术新的发展。

        “历史的温度”大展是从油画角度对美院百年历史的回顾和思考。大展的宗旨是:研究历史,继承传统,关注当代,放眼未来。从而确立中央美术学院在推动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和建立“央美油画学派”的历史担当。

        此展是对20世纪中国写实性油画的一次系统性梳理,  共分为五个部分展出,分别是:

        1、  新学启蒙(1900—1949) 2、  国家叙事(1949—1976) 3、  本体精研(1977—1999) 4、  当代关切(2000—2014) 5、  中央美术学院藏外国具象油画原作及研摹作品

        1、“新学启蒙”以清末民初难得一见的老油画、存世数量稀少的玻璃画为起始,又有40余件民国时期的珍贵油画,其中包括:留日归国的李叔同近年来刚刚发现的《半裸女像》,第一位留英归国的李毅士《陈师曾像》、《王梦白像》,第一位留法归国的吴法鼎《旗装女人像》,以及其他众多20世纪初留学欧美习西画归国并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国立北平艺专”(统称)的重要油画家们:卫天霖、王临乙、常书鸿、徐悲鸿、吴作人、萧淑芳等的油画精品。还有冯法祀、张安治、孙宗慰、齐振杞、艾中信、李宗津、戴泽等早期重要油画家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西方写实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相遇后早期中国油画的演进轨迹。

        2、“国家叙事”以中央美术学院自建国以来积极推进的新中国美术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尤其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为主体,构建新中国的历史叙事和集体记忆。这种国家叙事,不仅包括革命历史题材,也包括英雄形象的塑造、社会主义劳动建设、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油画也在中国美术的诸种形态中被赋予了展现大国气象,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创作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写实主义为主体,沿着中西融合的道路发展,以“留学苏联”、“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马训班)、“罗工柳油画研究班”(油研班)、“董希文及董希文工作室”的基础训练和主题性创作最为突出,在油画教育正规化,向苏联油画学习的进程中,积极探索中国油画的特色,涌现了一大批新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的代表性作品。此次展览重点展出王式廓、吴作人、罗工柳、董希文、许幸之、靳之林、高虹、侯一民、詹建俊、孙滋溪、韦启美、全山石、李天祥、赵友萍、林岗、厐壔、俞云阶、杜键、闻立鹏、马常利、袁运生等的作品。

        3、“本体精研”中靳尚谊1984年创作的青年时代的彭丽媛肖像《青年歌手》,既是老院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80年代初兴起的“新古典主义”的重要作品。此版块中还有陈丹青、孙景波、朝戈、杨飞云、王沂东、孙为民、丁一林、申玲、王玉平、毛焰、陈文骥、马堡中、夏俊娜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新时期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对外开放与改革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4、“当代关切”展出的作品,既有中央美术学院著名老教授,如钟涵、靳之林、袁运生、孙为民、文国璋、林岗、戴士和等的创新之作,也有油画系、壁画系、版画系、基础部、附中的中青年教师如马路、苏新平、刘小东、喻红、张路江、李荣林、陆亮等的代表性作品,还有中央美院历年进修生、毕业生如周向林、忻东旺、闫平、陈树东、何汶玦等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形式语言和表现技法非常多样,展示了当代油画家广阔的文化视野,同时还保持了对当代社会深切的人文关怀,对当代中国的复杂现实和人的心理状态做出了丰富的表现。

        5、“中央美术学院藏外国具象油画原作及研摹作品”

        百年来中国油画向西方借鉴学习的过程中,直面西方油画的欣赏和临摹成为中国油画家宝贵的艺术体验。作为油画教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历年来踏访国内外众多博物馆和美术机构,在饱览名作的同时,也临摹了许多西方以及前苏联具象油画的代表作。比较重要的有1950年代留学苏联的教师与学生在特列恰柯夫画廊、列宾美术学院的临摹,1980年代在北京对若干重要的外国美术展览如《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1978)、《哈默藏画500年名作原作展》(1982)等展览的作品临摹。此次展出的都是中国著名油画家对西方油画大师如达芬奇、提香、伦勃朗、哈尔斯、席里柯、安格尔、达维特、拉图尔、夏尔丹、柯罗、毕沙罗、雷诺阿、德加、塞尚、列宾、苏里科夫、弗鲁贝尔等经典之作的临摹。通过对经典艺术的认真研究和临摹,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对欧洲古典主义、法国印象主义、苏联写实绘画等获得了珍贵的视觉感受与技法体会,这些视觉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学和创作。观众可以从中见出外国油画艺术对中国油画的多样化影响,也可以见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家以临摹的方式对西方油画精髓的深入探索与研究。

        中央美术学院充分利用本院的人才优势,调动包括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优秀本科生在内的工作团队,紧密围绕展出的200余件院藏油画精品,补充大量相关的重要文献、背景资料及历史图片,以期向学术界及社会公众传达更多的作品信息。

        自中央美术学院建院以来,从未有如此大规模地将院藏精品向社会公众系统展示,其中尤以“徐悲鸿及北平艺专的名师”作品、“留学苏联”作品、“马训班”师生作品、“油研班”师生作品、“董希文及其董希文工作室”作品、“靳尚谊及新古典主义名家”作品、“中央美术学院藏外国具象油画原作及研摹作品”等众多团块为代表。即使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也难得有机会一次性饱览这些建构了20世纪中国美术历史篇章的重要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指出:“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展既是对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的一次巡礼,也是朝向中国油画未来之路的新起点。展览既从历史的视角勾勒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家群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创造,更从油画艺术与中国新文化建构的关联入手,呈现油画的本体价值与文化意义。实际上,所有今人对于历史的梳理和对其特征的概括,都交织着‘历史客观性’的视角和‘当代文化性’的情怀。更重要的是,那原本就存在于历史文化风云之中的艺术理想与践行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力量。在这个画卷中,矗立着几代艺术家鲜活的个体生命,含带着中国社会沧桑变化的深厚印迹,也讲述着许多艺术探索的艰辛故事,由此使得一个展览就像一部可视的历史‘大书’,提示着人们在感受中怀想,在阅读中思考,在那拂面而来的温度中展开宽阔的学术研讨与交流。”

        策展人殷双喜教授认为:“此展是对20世纪中国写实性油画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从学术的高度研究这些作品发展变化的脉络,不仅对于当代学院美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当代油画创作和社会公众的审美教育,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这表明,艺术史是活着的历史,在后人以新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艺术获得了持续的生命力,从而与当代人建立起新的精神联系,使艺术史成为有温度的历史。”

        2016年1月

        附:展览版块导言

        一、新学启蒙(1900—1949)

        清末民初,国门打开,西学引入,促成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巨变。在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史上,有李铁夫、周湘、李叔同、郑锦、李毅士、丰子恺、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颜文樑、林文铮等一大批著名美术教育家,草创并建立了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他们追求五四以来爱国知识分子的“民主”与“科学”理想,将西方的学院美术教育思想与方法引进中国,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核心思想。

        西方科学主义思潮进入到美术领域,导致写实主义绘画在中国的兴起,引发了西画三学(透视、解剖、色彩)在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中的普及,产生了丰富逼真的视觉表达方式。中国人在对西方绘画的研习借鉴中,创作出具有三度空间感的“真实”绘画,对西方写实油画的认识逐渐从技术层面深入到文化层面,将油画发展成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视觉艺术样式,一种新的观看时尚。与西方政治、经济等西学东渐的路径一致,西方写实绘画及其教育体系是作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进入中国的,从宫廷画家到上层知识分子,油画逐渐传播并渗透到普通市民和社会底层,成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参与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大众化进程。

        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北京美术学校成立于1918年4月15日,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席开学典礼并讲话。作为20世纪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设立中画系、西画系与图案系,西洋画(油画)教育由此展开。1926年林风眠任国立北京艺专校长,邀请法国画家克罗多(1892—1982)任西画系主任教授,至1946年徐悲鸿掌校时的绘画科分为国画组、西画组,油画教育始终是核心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新学启蒙”以清末民初油画肖像画为起始,展出了中央美术学院收藏的20世纪前半叶的一些重要作品,其中有留日归国的李叔同创作的《半裸女像》,有第一位留学英国归国的李毅士的《王梦白像》、第一位留学法国归国的吴法鼎的《旗装女人像》,还有留法画家常书鸿、雕塑家王临乙,以及卫天霖、徐悲鸿、张安治、吴作人、孙宗慰、李瑞年、宋步云、齐振杞、艾中信、李宗津、冯法祀等重要画家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西方写实绘画与中国文化、现实相遇后早期中国油画的演进轨迹。前辈艺术家在艰难的历史环境条件下,在诸多限制的文化空间中,发展了具有东方美学气质的中国油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继承。

        二、国家叙事(1949—1976)

        1949年9月,来自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华北联合革命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同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合并,1950年1月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指引下,在徐悲鸿、江丰等人的推动下,中央美术学院积极推进新中国美术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为主体,构建新中国的历史叙事和集体记忆。这种国家叙事,不仅包括革命历史题材,也包括英雄形象的塑造、社会主义劳动建设、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油画也在中国美术的诸种形态中被赋予了展现大国气象,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

        1953年9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以及周扬,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了中央美院教师创作的美术作品,毛泽东在看到董希文创作的油画《开国大典》时,非常高兴。《开国大典》代表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与创作的坚定基调,这就是立足传统、深入生活,展现新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这也是新中国油画教育和创作所追求的清新质朴、奋发向上的泱泱大国气度与中西融合、推陈出新的学术方向。

        以国立北平艺专多年的艺术教育经验和解放区美术家面向生活、面向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创作经验相结合,中央美术学院探讨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和教学的开端,使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深入人心。此前,“北平艺专只有构图课,没有创作课。”(靳尚谊语)“此后创作课列入教学计划定为制度。”(罗工柳语)。艺术创作面向人民、面向时代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向的确立,深刻地影响到中央美院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确立了中央美院的油画教育和创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密切关联。中央美院的历代油画家,富有社会责任感与审美自觉,以饱满的创作激情,与时代同行,将中国油画的学术传统薪火相传。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创作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写实主义为主体,沿着中西融合的道路发展,以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罗工柳油画研究班的基础训练和主题性创作最为突出,在油画教育正规化,向苏联油画学习的进程中,积极探索中国油画的特色。中央美院为国内各高等美术学校和创作机构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油画家和教育家,推动了中国油画主流形态的形成与完善,涌现了一大批20世纪中国油画史上的代表性作品。

        三、本体精研(1977—199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对外开放与改革,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结构与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美术走出了相对封闭的传统体制,在一个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中展开了新时期中国美术的创作潮流,特别是中国油画,涌现了许多在思想内涵与形式语言是都锐意求新、反映时代进步的优秀作品。

        在80年代新潮美术的激进潮流中,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家坚定“艺术为人民”的理想,坚持艺术语言的研究探索,坚信只有不断提升艺术表现的质量和品格,才能在艺术史上获得应有的价值。在靳尚谊、詹建俊、朱乃正等著名油画家的引领下,有关西方油画史上的新古典主义研究和现代油画语言研究,成为中央美院中青年油画家持续关注的学术课题,涌现了一批新时期重要的青年画家和优秀作品,在保持艺术与现实的密切关联的同时,也提升了中国油画的品格与气质。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央美院油画家在创作中转向更为日常化、生活化的图像表达。这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迅速,物质生活的改变成为民众关注的重心,个人的利益诉求和表达,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改革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有关艺术家创作中的个人性,以及当代艺术对于个体经验和价值观的重视,使得中央美院油画家创作中的“人民性”在90年代后期发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变化,并且出现了一批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中青年油画家。在艺术的视觉表达方式上,大多数中央美院油画家坚持了写实性的艺术方法,但是更为广泛地借鉴了国外绘画艺术的多样化表达方式,特别是将当代艺术观念与写实语言相结合,使作品获得了贴近现实而又具有思想深度的极具表现力的视觉力量。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如靳尚谊、詹建俊、朱乃正、钟涵、杜键、袁运生、陈丹青、朝戈、杨飞云、王沂东、孙为民、沈加蔚、刘小东、毛焰、赵半荻、周向林等人的油画,已经成为新时期以来中国美术史中的代表性作品。

        四、当代关切(2000—2014)

        中国近现代美术具有不同于西方现代美术发展过程的独特性,和独特的多元文化价值。除了它所特有的注重主题性与思想性的意识形态特征,也有其独立的艺术语言的发展轨迹。中央美院油画系教师的创作重心,始终与20世纪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社会转折与事件相关联,不仅关注人民群众在每一历史发展的重大时期的集体表现,同时也从微观角度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进入新世纪,中央美院的油画教师世代交替,油画教学和学术研究所面临的课题也有很大不同。但是,现任油画系的教师仍然是中国美术院校中具有实力和影响力的艺术家群体。在中国油画起伏激荡的学术思潮中,这个群体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立足于创作和教学,正视困难,解决问题。新世纪以来的艺术成果证明了中央美院前辈油画家所开创的学术传统,在现在和未来仍然富于生命力。

        近年来,中央美术学院在油画学科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引进与培养、中青年教师扶持奖励等方面给予充分重视,以各种方式在社会公共层面扩大油画艺术的传播,重塑中央美院造型艺术和油画系的学术影响力。面对当代文化格局做出积极的实践和改革,呈现中国油画在新时期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推动中国艺术和人文建设,增强民族文化素质。

        这一部分展出的作品,既有中央美院著名老教授的创新之作,也有油画系、壁画系、版画系、基础部、附中的中青年教师和学生的探索之作,还有中央美院历年毕业生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的形式语言和表现技法非常多样,展示了当代油画家广阔的文化视野,但同时保持了对当代社会深切的人文关怀,对当代中国的复杂现实和人的心理状态,作出了丰富的表现。这些作品的表现方法与语言形态,涉及印象、表现、超写实、超现实等,已经不能用传统的写实主义来涵括,称之为“具像油画”更为贴切,这将成为在写实油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油画“新常态”。

        五、中央美术学院藏外国具象油画原作及研摹作品

        百年来中国油画向西方借鉴学习的过程中,直面西方油画的欣赏和临摹成为中国油画家宝贵的艺术体验。作为油画教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历年来踏访国内外众多博物馆和美术机构,在饱览名作的同时,也临摹了许多西方(包括前苏联)具象油画的代表作。比较重要的有1950年代留学苏联的教师与学生在特列恰柯夫画廊、列宾美术学院的临摹,1980年代在北京对若干重要的外国美术展览如《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1978)、《哈默藏画500年名作原作展》(1982)等展览的作品临摹。通过对经典艺术的认真研究和临摹,中央美院教师对欧洲古典主义、法国印象主义、苏联写实绘画等获得了珍贵的视觉感受与技法体会,这些视觉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央美院的油画教学和创作。作为本次展览的重要部分,这里选展的数十幅作品,为首次在上海展出,观众可以从中见出外国油画艺术对中国油画的多样化影响,也可以见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家以临摹的方法对西方油画精髓的深入探索与研究。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127(s)   2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