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砂陶技艺演进

      作者:核实中..2010-01-19 15:41:38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拿《阳羡茗壶系》(明朝周高起着)、《阳羡名陶录》(清朝吴骞着)和《宜兴县旧志》等史籍的记载,来跟羊角山古窑址发掘所得残器的制作工艺结构、手段,以及南京外吴经墓出土的那件紫砂提梁壶的制作工艺技法对照着揣摩,可知史籍文献的记载是正确的;紫砂陶因宜兴制陶工艺不断演进而诞生,这个观点是研究紫砂历史得出的。《阳羡茗壶系》的“创始”一节及《宜兴宗旧志》的“艺术”一章,都这样记载着: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又如《阳羡茗壶系》的《正始》云:“……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胚,茶匙内中,指掠内外,指掠内外,指螺纹隐起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但这些文字的说法,可能使局外人摸不着头脑。

          在清吴骞着的《阳羡名陶录》里编载周容的一篇《宜兴瓷壶记》,介绍了砂壶的制作技法,稍觉合理,但文章好杜撰术语,使人费解,且文字佶屈聱牙,艰涩难懂,即使陶人,若浅于文理,也不易领会。这里仅就文中技艺改革演部分,断章摘引几句,以说明紫砂创始之技法:“……始万历间大朝山僧 (当作金沙寺僧)传供春;供春者,吴氏之小史也,至时大彬,以寺僧始止。削竹如刃,刳山土为之。供春更朽木为摸,时悟其法,则又弃模,而所谓制竹如刃者,器类增至今日,不啻数十事……”这些话显然是作者周容实地看制壶的全过程,又向陶人了解砂艺当时及以往的一些制况后记下的。

          对照早期的紫砂器 (如羊角山发掘的残器和明吴经墓出士的提梁壶) 不难发现,其成型方法多和手工日用陶砂锅小罐等的制法相一致。周文中提仙了金沙寺僧削竹如刃的手工捏作及供春朽木为模的成型技法,实际上,用模制壶的技法,金沙寺僧和供春之前很久便有人运用。倒是“时悟其法,则又弃模……”这一点我们确实应该承认。揣摩时壶及明代民间的传器,可以看到时大彬后来的制作方法确有了突飞猛进。最大的改进是用泥条镶接拍打凭空成型。紫砂艺术发展到这一阶段,遂真正形成宜兴陶瓷业中独树一帜的技术体系。这种也经过时大彬以前的父辈们 (包括时鹏、董翰、赵梁、元畅四大家在内)的共同实践,但时大彬是集大成者。经他的总结力行,成功地创制了紫砂常规上的专门基础技法。《名陶录》云:“天生时大神通神,千奇万状信手出。”这样的赞颂,唯时大彬足以当之。几百年来,紫砂全行业的从业人员,就是经过这种基础技法的训练成长的。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79(s)   11 queries